朱思錦,陳媛
(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及其規范
朱思錦,陳媛
(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是以互聯網為中介進行的,不同于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它具有開放性、廣泛性、平等性、自主性、匿名性以及間接性等各方面的特征?;ヂ摼W在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對人際交往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人際情感疏遠、人際信任危機和人際交往失范。因此,規范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十分必要,通過加強道德引導教育、規范交往準則、健全法律法規、加強監督管理等方式,進一步維護人際關系和諧,促進網絡社會穩定發展。
網絡社會;人際交往;規范
將互聯網稱為網絡社會是有一定依據的,首先互聯網具備形成社會的必要條件,即在網絡空間有“人”這一構成要素。其次互聯網具備形成社會的充分條件,即在網絡空間里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行為活動彼此之間構成穩定關系,以共同體的方式存在。網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同于現實社會,網絡賦予了人際交往新的內涵。
網絡社會人際交往有如下幾個基本特征:
(一)開放性
互聯網向所有人開放,每個人只要使用計算機和上網設備,就能夠輕松自如地接入互聯網,與其他人進行同時和即時性的交往。這樣的交往不受性別、膚色、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反而可以通過互聯網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與溝通。網絡在一定程度上還幫助了那些有特殊困難和障礙的人。
(二)自主性
網絡社會的人際交流和人際交往完全是自主的,是因為互聯網沒有主控中心。人們通過符號重新建構一個“我”,自主地為自己設定性別、樣貌、身份,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朋友,加入感興趣的群體,不受其他任何人的控制和支配。這種以“符號”為中介的交往形式,基本不受外界的干擾,自主選擇與自己趣味相投的交往對象。區別于現實社會人際交往的壓力和摩擦,網絡社會的交往環境更輕松自如,人的個性得到了充分展現,人際交往的自主性也得以充分顯示。
(三)間接性
在網絡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機器來完成,不需要面對面的直接互動,因此具有鮮明的間接性特點。因為看不到對方的表情,不能感受到對方的情緒變換,甚至有可能對方呈現的是虛假的社會面目,人們只能在想象中與對方進行交流,憑感覺構建對方的形象。有時候這種間接的人際交往,還能避免面對面交往產生的尷尬和沖突,增加了人際交往的安全感。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網絡也不例外,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際交往的便捷性、時效性和平等性,但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尤其是對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
(一)人際情感的疏遠問題
人是現實社會中的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在網絡社會里,人們在進行交流時往往面對的是冰冷的機器,這必然會淡化現實生活中親朋好友的感情聯系。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手機的上網功能被人們運用得淋漓盡致,手機上網進行人際交流也越來越普遍。生活中出現越來越多的“低頭族”,指那些只要一有空閑時間的人,就會隨時隨地地低頭看手機屏幕的人。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發展中心及CNNIC第13次調查表明:中國雖然網民比例不高,但是平均每周上網時間卻達到13.4小時,居世界第三位。這表明他們陪伴親人、朋友的時間更少了,久而久之,他們的社會互動能力也會逐漸退化。
(二)人際交往的信任危機
造成網絡社會人際交往的信任危機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主觀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客觀方面的原因。主觀原因主要是指網絡社會人際交往的主體,由于認知不同,他們在進行網絡交往行為時,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人們在進行網絡交往時心理還是充滿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因為符號將真正的人掩蓋住了,甚至有人用虛假的身份信息來進行欺詐違法行為。加上網絡上誠信機制的約束效力較低,也沒有一套明確的交往道德準則,最終導致網絡人際交往信任危機的產生??陀^原因主要來自于網絡人際交往的幾點特性,一方面是利用開放性、廣泛性等特點,最大限度地滿足自身需求。另一方面網絡人際交往的間接性和匿名性特點導致了網絡交往信任的產生。
(三)人際交往的失范行為
目前,網絡社會中的法律和道德規范尚未能有效地發揮作用,網民們的交往行為大多還是靠自覺意識來約束。網絡自身的特點也決定了人際交往更容易發生無序和失范的問題。從表現狀態和主體行為特征來考慮,可以把盛行的網絡人際交往失范行為概括為以下幾種主要表現形式:誹謗、暴力語言攻擊、“黑客”非法入侵、傳播垃圾內容和低俗文化等。例如:網絡以其能快捷傳播信息的功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能自由發表言論的平臺,任何人都能對其他人或事情發表意見看法,在對人或事件進行評論時,大多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很少考慮道德準則和法律規范。不能否認,網絡是自由的,但缺少了義務和責任的約束,個人就有可能會濫用這些自由,造成失范行為的產生,影響人際關系的健康發展。
(一)建立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際交往道德規范
因為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更具自主性,缺乏約束和監督,因此更須要培養網民的自覺意識和自我約束的能力。當前,網絡社會人際交往的道德規范還不健全,而現實社會人際交往的道德規范并不完全適用于網絡社會。因此迫切須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能普遍適用于網絡人際交往的倫理規范,以保證交往活動健康有序地進行。
(二)制定維護網絡人際交往秩序的法律法規
許多國家已經制定了關于網絡方面的法律,如美國政府通過了“信息凈化法”和“隱私權保護法”等,德國、新加坡、英國等過也制定了有關法律,對網絡傳播進行約束。目前我國關于網上人際交往的法律法規雖有制定,但并不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中應明確規定網絡主體的責任、權利和義務,讓網民們知道什么是必須做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最終到達規范人們網絡交往行為的目的。
(三)加強網絡教育和監管
不同于現實社會的傳統教育方式,網絡教育具有廣泛、便捷及滲透力強的特點。網絡社會的教育環境是平等、寬松的,人們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更容易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了解交往規范,培養互惠互利的精神,提高網絡道德修養,從而達到提升網民素質的目的。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網絡教育,杜絕不良信息的傳播,危害他們的健康成長。加強網絡監管則可以從輿論監管和技術監管兩方面入手。對散布虛假信息、散布謠言以及誹謗、侮辱他人的人要嚴格追究責任,加大懲罰力度。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引進新的網絡監管技術,通過安裝信息過濾器、系統自動監督器等方式凈化網絡空間,逐漸減少黑客、病毒和其他網絡犯罪行為。必要時,可以采用實名制的上網制度,
總之,網絡在拓寬人際交往的同時,也給人們提出了難題。人們在進行網絡人際交往的同時,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加強自律性。同時,社會還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網絡的道德準則和法律規范,并充分發揮其作用,提高網絡人際交往的質量。
[1]王瑞鴻.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2]全國13所高等院?!渡鐣睦韺W》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3]郭玉錦,王歡.網絡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曾令輝.網絡虛擬社會的形成及其本質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
編輯∕岳鳳
朱思錦(1993-),女,黑龍江大慶人,主要從事社會工作和民俗學研究。
2013年度黑龍江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金資助項目“網絡社會人類行為特征研究”,項目編號:2013102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