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麗
(望奎縣廂白小學,黑龍江望奎152100)
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李永麗
(望奎縣廂白小學,黑龍江望奎152100)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如何將數學這門抽象性和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變為讓學生喜愛,樂于學習的課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表現出高度的學習積極性,認真聽講,是能否完成本次課改的關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發點。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科感興趣,才能學好數學。本文探討了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利用直觀教學,開展實踐活動,激發學習熱情,對學習優異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待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而應給予啟發開導。
數學;學習興趣;激發
在新課改開展的這些年中,每一名教師都在工作中不斷探索,不斷前進,為了實現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的課改最終目標而努力奮斗著。很多教育家都相當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利用。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認為“好學”對教育非常重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點,而且內容嚴謹,有許多代表性的公式和符號,所以導致數學課教學基本都是沉悶、呆板的狀態。如何打破這種現狀,激活課堂,讓學生在一種積極向上、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新課標中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一目標,須要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平等、和諧的情境中展開學習,從而激發對學習的熱情。
首先,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要讓學生產生親切的感受,要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一言一行,動作和神態要讓學生感到親近、可信,要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激勵學生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樂趣。教師對學生要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不能只是一味地簡單給予學生肯定或是否定,要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鼓勵學生不懂就問,不能因為害怕說錯了挨批評而什么也不敢說,多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特別是對學習內容進行各種質疑,通過學生的自問自答來解答疑問,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濃了。
考慮多方面因素,根據數學學科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整合,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實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全班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教學過程的樂趣,這樣的教學,學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徹,能夠牢固掌握知識點。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小學生的思維簡單,直觀性認識較強,要想讓他們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產生認知心理就需要教師多為他們提供直觀的物質活動,通過生動直觀的教具,組織學生觀察、思考,引導學生從形象具體的演示、操作中抽象概括規律。擺脫教材內容抽象、枯燥乏味的局限性。也就是充分利用教具、學具展開實物教學,直觀教學,充分利用現行教材中的大量彩圖,通過具體形象的實物來說明概念、公式、性質等知識點。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5-3=2”時,在課前就要準備好蘋果的剪紙、盤子等。上課時,我拿出這些教具,以疑問的語氣和學生們說,有誰知道老師拿這些東西要在課堂上干什么時,學生一聽就都會來了興趣,接著我點明課題“5以內的減法”。此時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我便進行教具演示,讓學生仔細觀察,我邊演示邊講述過程:小明有個5蘋果,放在3個盤子里,苗苗來了,小明拿出3個蘋果招待苗苗,于是他挑了3個蘋果放在另一個盤子里送給了苗苗,我便從第一個盤子里拿出3個蘋果剪紙放到第二個盤子里表示送給苗苗。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指名回答:5-3=2。由于這些教具都是兒童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所以使用起來很容易貼近學生的心理,我們就充分利用兒童的感覺器官來創設意境,這樣就能很容易地把抽象的知識用實物更直接地表現出來,使學生樂于學習、容易記住。
數學教學不但需要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且要在教師有組織的指導下讓學生開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將實踐活動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結合起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得到培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當代社會的小學生視野寬闊,接受能力強,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操作學具尋找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在新舊知識的轉化中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利用動手操作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對具體形象的認知中建立表象,抽象的理解知識。通過多種感官,根據學生好動的特點,讓他們親自動手制做、畫圖、比較、測量、拼剪,學生積極性就高,教學效果就好。鍛煉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動腦思考,語言表達,并獨立、自覺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既發展學生的思維,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參與教學,要比看和聽獲得的知識更多、更牢固。
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習數學也是為了服務于生活,教材內容上已經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有意地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知識和學習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發揮課堂延展性,對于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盡力為學生提供生活的舞臺,把課堂教學的知識延伸到室外,讓學生處于實際環境中學習新知。例如,教學元、角、分時可以把課堂模擬出商場或是超市的情境,讓學生提前制作出不同面值錢幣的學具,提供各類商品讓學生以購物的形式展開學習。在教學米和千米的內容時,可以試著把課堂轉移到操場上去,利用卷尺等學具,以工具測量和步測等方式對長度的概念及不同長度單位間的差距產生直觀的認識。
在教學中,首先教師要以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給學生關愛,用愛心增強他們學習興趣、學習信心,提高學習效率。對學習優異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待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不能去一味的批評,不要挫傷他們的信心,更不能以言語侮辱學生人格甚至體罰學生,而應給予啟發和開導。尊重學生的不同看法,甚至是異想天開,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在思考中前進。
數學作業的批改一般都是用“√”和“×”來直接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給予評價,這種簡單的方式對師生之間思想情感交流不利,并且會對學生的情緒造成直接影響。如果能將評語引入數學作業的批改中,利用評語增加與學生的交流機會,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績,就能達到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發展學生興趣以外,第二課堂的開展也會對學生興趣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課外活動比之課堂教學更加具有開放性,更有利于就地取材,因材施教。拓寬學生視野,發展學生特長。形式多樣環境寬松也是課外活動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開展不同的學習內容。如:低年級可以組織講故事、猜謎語、做數學游戲等活動;中高年級可以組織課外活動小組,課外閱讀小組,開展數學競賽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活動中,不斷培養起學習數學的興趣。
編輯∕岳鳳
李永麗(1974-),女,小學高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