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藝泉
(安徽廬江中學實驗初中,安徽廬江231500)
在完成任務中激活學生內驅力
鮑藝泉
(安徽廬江中學實驗初中,安徽廬江231500)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實施“任務型教學”,使學生以完成任務為動力,在做的過程中自然運用所學語言、發展和完善自己的語言能力,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信心,植入合作學習的意識,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任務型教學;任務;活動;互動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是“輸入與互動假設”。Krashen強調,掌握語言大多是在交際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的結果。Krashen認為,學生掌握語言必須通過“可理解性輸入”。假如輸入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個人水平,習得就自然而然產生了。
Long又指出,語言必須通過“對話性互動”才能習得。他認為語言習得不可缺少的機制是“變化性互動”。比如,學生使用“I don’t understand.Can you repeat?”和“How do you know that?”等,這樣通過改變話語了解并獲取信息時,所需要的并不是簡單的語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輸入和輸出機會。“變化性互動”與語言習得的關系可概括為:
(1)變化性互動可使語言輸入成為可理解性;
(2)可理解性輸入有利于語言習得;
(3)變化性互動有利于語言習得。
根據以上理論,外語課堂教學應具有“變化性互動”的各種活動,即任務。學生在完成人物活動的過程中進行對話性的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從而培養了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即“用英語做事情”(real-life task)的能力。
國外學者把“任務型教學”模式分為強勢與弱勢。強勢任務是將任務看做教學單位,它將整個教學過程包括語言知識的學習過程都轉化成一系列的任務。弱勢任務型是先講授語言知識,再設計一系列的任務讓學生用語言做事情,然后再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再歸納和總結語言知識。這里所倡導的“任務型教學”應屬于Shehan所指的“弱勢任務型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有別于以往強調語言結構的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強調以意義為中心,在教學中,學習者參與交際,參與解決某一語言交際問題,在實施任務中接觸語言輸入,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運用目的語進行理解、交際、在使用目的語的過程中學習目的語,而不是強調結構形式為中心。
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時,教師必須懂得如何設計任務。我認為任務型課堂教學中所設計的任務應具有以下特點:(1)任務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真實的任務與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有關,讓他們感到該任務離他們很近,從而促使他們愿做、能做、樂做。(2)任務的目標應是解決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某個交際問題。(3)任務要以意義為中心,重視學生如何構成信息、把語言形式與交際功能聯系起來。(4)任務的設置要有層次性,一個任務的完成是下一個任務的前提,即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后相連、層層推進,形式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并由數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5)任務的完成結果是評價任務是否成功的標志。
設計任務者必須了解任務的組成成分,分析交際任務的框架。1989年D.Nunan提出交際任務由任務的目標(goal),構成任務內容的輸入材料(input),基于輸入材料的各種活動(activities),教師和學生在任務中作用(teacher role and learner role)以及任務實施的環境(settings)組成。
任務目標是隱含在學習中的意圖,它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口、筆頭交際的能力;是培養學生觀察、思維想象創新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材中的任務不是總是明確表述其教學的目標。它需要教師從分析任務的過程中把它的目標推斷出來。而有時候,任務和目標并非一一對應,尤其在一項較復雜的任務中具有幾個目標,而且這些目標不互相排斥。
(1)構成任務內容的輸入來源廣泛。有的來自教材,有的來自現實世界中以真實交際為目的編寫的材料,還有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絡等都是材料的來源,但任務內容的輸入必須積極健康真實,教師要合理支配充分開發利用好資源。
(2)構成任務的活動多種多樣。正如D.Nunan指出,交際型任務可分真實性的交際活動和為教學目的而設計的教學型活動,如調查個人的愛好(hobby),無論哪一類,任務型教學都強調意義為中心,首先理解意義,其次才是語言形式。
(3)師生角色在任務型教學中有變化。教師是任務的設計者,更是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鼓勵者,教師既要收集語料,又要設計活動步驟,好要組織和參與等,學生是學習主體,通過活動增強他們的語言意識,形成自己的學習策略。
(4)任務實施的環境不限于在課堂,可以是課外的其他場所。
總之,在設計任務時,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根據各單元的語言知識和話題,結合校情、學生情況,設計適合學生的任務類型。
人教新目標英語七年級:Unit 6 It’s raining!該單元中心話題是談論天氣。圍繞天氣展開聽、說、讀、寫活動,使學生能描述天氣,敘述在不同天氣背景下做什么,學會做天氣預報,表達對某種天氣的喜好并說明原因。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更積極地運用目標語言,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當天氣預報的背景音樂“漁舟唱晚”在大屏幕中響起,課堂頓時似幻似真:學生們用所學語言連貫、流暢地播報著全國主要城市的天氣。溫馨、感人、激動。
本節課共設計了3個任務,從認識到描述再到播報,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由知識向能力過渡的循序漸進的教學發展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既有自主學習,又有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體現任務型教學中多邊或雙邊的交互式活動。教師要把各種不同的活動有機地組接起來使之產生連貫、呼應、懸念、對比、暗示、聯想等功能。活動間既絲絲相扣、又要循序漸進,隨著任務的不斷深化,整個語言學習的過程越來越自主化、自動化。教師只是引而不發,聲東擊西,給學生留有自我內化的空間,在完成任務時學生會感到自我的不足,這有利于激發自我完善的欲望,啟動不斷學習的內驅力。
任務型教學理念是實施教學總目標的前提,是“交際法”“五步教學法”的發展。完成“任務”不同于慣常的練習或訓練。首先它強調語言的意義與運用,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是一種經歷式的學習方式。其次它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學生提供接觸語言和練習語言的機會。學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以意義交換為中心,而不是語言形式。任務型教學實踐性強,突出合作學習,能滿足個性發展,強調“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以致用”。突出可理解性的輸入,拋棄傳統的枯燥的語法和句型練習,有效提高學習者的興趣。
綜上所述,其優點有利于學生學習、完善、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激發主動參與意識,發展學習策略,提高創新精神。當然,任務型教學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任務難易度的把握,時間的控制等。因此,在實施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設計任務要給學生留有思考、探索、交流和展示的空間,任務要有挑戰性,能激發好奇心,要兼顧內容所蘊含的知識與技能。
[1]胡春洞,包天任.中國當代著名英語教學流派[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12.
[2]羅先達,尹世寅,周蓉.英語教學實施指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
編輯∕岳鳳
鮑藝泉(1964-),女,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課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