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由沙丘
(1.哈爾濱市閩江小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90)(2.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0)
淺析生態班級的特性與構建原則
張欣1,由沙丘2
(1.哈爾濱市閩江小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90)(2.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0)
本文通過對“生態”和“生態體驗教育”的理解,提出“生態班級”的概念。提出生態班級的五個特性,即生命共同體、生命多樣性、共生共榮、生態位、開放系統。從樹立三重生態觀,凸顯體驗,回歸生活世界,感動生命、震撼心靈四個方面,提出了構建生態班級的原則。
生態;生態體驗教育;生態班級
隨著“生態文明”的推進,“生態管理”“生態教育”等理念受到更多教育理論和實踐者的關注。探索“生態班級”將為班級管理打開一個新的視窗。
“生態”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與其生存條件和環境相適應的生態位,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它與其生活環境及其它生命體休戚與共,共生共榮,構成了復雜、多元、開放的生態系統。“生態”在劉驚鐸的《道德體驗論》中領悟和提升到“三重生態”的境界,即從自然生態(人與自然)、類生態(人與人)和內生態(人與自我)的三重生態圓融互攝的意義上反思人類的生存發展過程,系統思考和建構人類的生存方式。
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其發展與建設必然受到“三重生態”的影響。尊重生物的多樣性;適宜發展的生態位;生物間互相依存、共生共榮等重要的生態學理念,對重構班級管理和班集體建設,給我們帶來全新的啟示。
“生態班級”可以理解為由教師和學生具有鮮活的、多樣的生命個體組成,在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三重生態相互作用下,以開放系統的姿態,凸顯既適合于知識學習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長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圍,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需求,為所有的學生創設適合自己發展的成長路徑,激發生命潛能、陶養健全人格,開啟生命個體的生態智慧、生態意識和生態能力,師生和諧永續發展的生命共同體。
1.生命共同體
生態班級中教師和學生構成了生命共同體,具有融洽的“生態”關系,形成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生命場”。實現生命信息的相互傳遞、觀點的交流與溝通、情感的激蕩及共鳴,不斷整合場內資源和能量,通過自身的調節和控制,不斷地完成自我更新以及與共同體的融合,保持時時對外開放,充滿生命活力。
2.生命的多樣性
生命多樣性是生態班級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班級里的生命多樣性就是充分尊重和認同每個成員的個性差異,對學生進行個性培養,以個性的充分發揮為關鍵,充分認識到先天素質在學生發展中的前提作用,把握學生先天的差異性,注意因材施教,培養“多樣性”的人才,充分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各美其美,美美不同。
3.共生共榮
共生共榮意指自然界萬千物種集結、混生在一起,相克相生,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相互補充,才能生機蓬勃,旺盛蔥蘢。如果由于偏愛使某一物種與其他物種分離,它就會失去相互制約、轉化、補償、交換等生物條件而死亡。生態班級里,必須實現師生、生生關系共生,親子關系共生,人境關系共生等諸多生態因子整體和諧發展,相簇而茂,共同成長。
4.生態位
生態班級關注師生都擁有適合自己發展的“生態位”。生態學家在關于生物競爭中提出“生態位”的概念,即在任何一個生物群落中,生物物種的需要、空間位置和所具有的功能不一樣且相互關聯。物種之間為了減少生存競爭,都各自占有自己的生態位。生態位是生物之間生存競爭的結果,一個生物群落中如果沒有競爭,群落就不會發展,如果競爭過于激烈,就會導致群落的衰退。生態班級依據生態位理論,既要建立良性競爭的機制,又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特長,引導和幫助他們在班級內部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潛能。
5.開放系統
每個生命個體都是一個開放系統,班級亦是一個開放系統。班級的發展建設與學校、社會、家庭密切關聯,彼此影響又互相滲透。生物學開放系統理論提出,生物體與周圍環境是共存關系,生物體與環境之間存在持續的能量和信息流動,在此支持下,生物體的功能和結構會多樣化的得以維持。班級作為開放系統,既要使內部各個因素統一協調和相互依賴;還要使班級具有高度的適應性,以應付班級管理中許多無法預料和控制的突發事件和情況。開放系統的觀點使原來班級管理封閉的、獨立的、割裂的舊系統形象難以再現。
1.樹立三重生態觀
構建生態班級要樹立“三重生態觀”。即人與自然(自然生態)、人與人(類生態)和人與自我(內生態)的三重生態圓融互攝,在師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和交往中,體驗到三重生態的和諧存在,共同認知和感受、領悟三重生態關系及其結構與功能的生滅之道,經歷內心感動,繼而誘發和生成師生的生態智慧、生態意識和生態能力。
2.凸顯體驗
構建生態班級要注重凸顯“體驗”。體驗是教育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教育的本體,沒有體驗就沒有學習,沒有體驗就沒有教育。體驗具有穿越時空,喚醒人們過去的生活閱歷和對未來的夢想的力量,從而提升精神境界。亞里士多德指出青年人學習道德和善的課程之所以效果不佳,是由于“他們對生活尚無實踐經驗,而道理卻是來自生活經驗并說明生活經驗的”。因此,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體驗為基礎時才是有意義的。“生態班級”建設,既注重做人的基礎品格和健康人格的培養,又注意學業成績的提升,以三重生態和諧存在與互動體驗為進路,反思和建構班集體,融通班級、家庭和社區教育,在體驗中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和學業水平。追求由約束性班級管理向發展性班級管理轉變,由單向式班級管理向雙向互動式班級管理轉變,由封閉式班級向開放式班級管理轉變,由單一教育向多樣化和個性化教育模式轉變。
3.回歸生活
生態班級構建要重返生活世界。教育發生的源頭是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而不在書本之中。生態班級建設要將學生從主體性泯滅、任人擺布的“傀儡”中解放出來,從脫離了積極的文化內容,進行純粹的知性教育形式中沖破出來,回歸到儀態萬千、色彩斑斕、鮮活的生活世界中,在價值觀多元、生命樣態多樣的開放系統中,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體驗的價值,肯定生命間的對話和交流,使每一個人可以自由呼吸,從生活世界中獲取豐厚的滋養,茁壯成長。
4.感動生命
構建生態班級要感動生命,震撼心靈。可以通過營造體驗場、開放式對話和反思性表達的實踐模式,引領學生全息體驗、互動陶養、群集共生。通過體驗式干預設計,創設富有價值引領和智慧激發的生態體驗之境,分享生命故事,真誠訴說,情感涌流,從根本上超越枯燥說教,彰顯教育文化的親近感和吸引力。使教育震撼心靈,感動生命,澄明生活,生成意義。
[1]劉驚鐸.生態體驗:一種道德境界[J].成才導報,2002,2-6.
[2]劉驚鐸.道德體驗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
[3]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1.
[4]王學軍.走向班級生命共同體:從傳統班級管理向班級學生自主管理轉變的研究——以竹園中學為個案[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4.
編輯∕高偉
張欣(197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碩士,哈爾濱市閩江小學校副校長,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