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憲,張春晶,王秀琴
(黑龍江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2)
電子信息多元化校企合作的模式探討
趙金憲,張春晶,王秀琴
(黑龍江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2)
本文在近年來“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的基礎上,從現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存在的問題出發,從教學體系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及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探討了電子信息工程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師;應用型人才
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社會對電子信息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高校作為人才教育基地,對電子信息類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也日益重視。我校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通過多年與企業合作的經驗中總結出,校企合作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迅速成長,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理念,加強與各企業合作,建立起了一套規范的校企合作的辦學機制。
我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教育理念是大工程、大實踐、大德育,學校的實踐基地有20多個,工程實踐教學團隊并于2010年度喜獲國家級教學團隊。實踐教學在我校教學任務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學生從大二開始每學期開設五周的工程實踐,足見我校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但由于學校的實踐教學還達不到“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要求,分別在2008年、2010年、2012年對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和修訂,培養方案的結構和內容得到不斷完善,并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于2008年開始對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積極的研究,即大學前三年完成專業所需的各種基本能力訓練,第四年選擇部分優秀學生去企業,完成企業實訓與培養平臺的學習任務,并且由高校與企業共同指導學生的工程實踐,結合企業實際完成畢業設計,使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實現無縫對接。經過4年的探索實踐,選派去企業學習的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明顯提高,并順利走上理想的工作崗位。
隨著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比重的增加,我校教師除了承擔所受課程的實驗教學外,還承擔了工程實訓的實踐教學,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有所提高。但教師在理論授課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以教師為中心的主體建構策略,學生總是被動地吸取教師從外部提供的知識信息。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迅速培養出知識型人才,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無法培養與當今社會的迅猛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卓越工程師”,實現多元化校企合作,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安排專職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教師深入企業、了解企業、重新認識學科專業現狀和發展方向,參與企業生產、設計、研發、管理等實際工作,在企業真實的工程環境和先進的裝備技術環境中,在企業經驗豐富、工程能力強的工程師的指導下,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開發能力和工程技術創新能力。
二是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請進課堂承擔相關專業課的理論與實驗教學任務。聘請北京汽車電子專業人才培養管理中心工程師到我校進行汽車構造等課程授課,同時安排我校青年教師進行隨堂助課。企業人員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曾承擔過企業的項目設計、產品開發、生產管理、技術改造、設備維修等企業實踐活動,對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及技術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和發展等有感性和理性的認知。這正是我校青年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認真思考如何將理論授課內容和現實工程方案、工程問題相融合,改進授課思想和教學方法。
三是對教師進行培訓深造。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影響的推進速度是空前的,教師不僅要提高教學方法,更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我校首先,鼓勵和組織8名教師進行公開課觀摩,進行課后研討,相互借鑒課程設計、授課方法以及現代技術的使用方法;其次,選派14名青年教師參加進修、學歷提高等相關學習,規劃和開展持續的校本培訓;最后,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去國內名校進行盯課、出國深造等,曾派3名教師去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盯課,2名教師國內訪問學者、1名教師出國深造,不斷提高教學研究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校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與多個企業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注重實習的過程管理,我校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實習分為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從2008年開始,努力尋求生產實習的改革之路,克服生產實習資金不足的困難,與多個企業合作。實習前按照實習大綱,分別與興正電子有限公司、哈工大微波暗室、大慶探測中心、黑龍江科技學院逆向工程研究所等單位制定相應實習計劃,使學生了解PCB版的生產流程,微波測量、傳感器技術、圖像處理等理論知識的應用。
對我校實踐基地管理進行改革,分專業進行管理,并進行全天開發。實踐基地要依據各專業特色進行建設,例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共18門課程,其中包含綜合行實驗15門課程,涉及92個實驗項目,實驗開出率為100%。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到基地實習,時間可長達10個小時左右,為學生進行校、省、國家等各類電子大賽提供實踐場地,同時也為培養“卓越工程師”打好了良好基礎。校外分別在北京凌陽愛普、北京達納兩個企業進行實訓,讓學生體會到公司實際工作強度、嚴謹的工作態度,緊張的時間制度管理,為“卓越工程師”的“高壓力、速度快”等情感態度做好鋪墊。
2008年,受經濟危機的影響,電子信息類學生就業困難,就業率不高,而且就業質量不好。我校實行“3+1”校企合作,在大三選擇優秀學生去企業進行課程置換,根據專業方向與企業共同探討課程設置,制定一套符合社會人才需求的培養方案和考核方法,企業根據學生出勤、實踐訓練以及各項任務的完成情況給出分數,確保在校生和課程置換的學生公平評定。相繼與深圳訊方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凌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宇信易誠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頂崗實習的就業合作協議,為學生開辟了多個就業渠道。
2012年,我校電子信息工程開設汽車電子方向,以服務能力和應用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培養電路與電子學知識領域、信號系統與控制知識領域、電磁場知識領域、汽車電子知識領域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我校與北京汽車電子專業人才培養管理中心合作,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直接參與學校的課程建設,開設汽車電子電器技術、汽車傳感器測試技術、汽車電子控制技術等一些實踐性和實用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同時與北京汽車電子專業人才培養管理中心共同規劃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實訓基地,明年將投入使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可完成汽車電子方向的工程實踐訓練,滿足本科生和研究生驗證基礎理論,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和創新能力培養。
我校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嘗試,建立了基于多元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應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學校專業辦學實力和教學質量為目標,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硬化德育,強化實踐,因材施教,著力培養大工程背景下的以思想道德素質高,基礎理論扎實,專業知識過硬,知識面寬、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為主要標志的信息領域應用型人才。
[1]林建.校企全程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2]任惠婷.校企合作與青年教師企業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9):76-78.
[3]安蕾.淺談信息技術教師的知識更新[J].科技信息.2012,(33):709,524.
[4]邊莉,趙金憲.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建設與改革[J].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12,58,(10):17-20.
編輯∕岳鳳
趙金憲(1967-),男,吉林舒蘭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信號檢測與信號處理、計算機智能控制。
省教改項目編號JG2012010553,黑龍江科技大學教改項目JY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