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久紅 王小增
(嘉應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用來交流的一種工具。 語言是一門藝術,語言運用的好壞會讓同一件事情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教學語言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工具,是知識傳播的有聲載體,千百年來,很多知識都是通過口耳相傳才得以傳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給教學帶來了新的形式,但部分教師對多媒體課件形成了依賴,照“PPT”宣科,忽視了教師語言這項基本功的錘煉。 教學語言是教師的一項最重要的基本功,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老師, 教學語言的功底厚薄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勞動效率。 ”教學語言有如下特點:(1)規范性,即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2)明晰性,即易于理解,不能模棱兩可。(3)教育性,即教書育人的“育人”。(4)知識性,即教書育人的“教書”,也是韓愈在“師說”中提到的傳道、授業、解惑。 (5)針對性,即根據教學對象選擇最能引起其思想共鳴的敘述。 (6)啟發性,即啟發學生思維,不能“授人以魚”,而要“授人以漁”。 (7)藝術性,即音調高低和強弱、語速快慢。 忌語言平淡、枯燥乏味、平鋪直敘、照本宣科。 (8)趣味性,即生動、形象。
教師良好的教學語言藝術修養可以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這種修養不是朝夕之間獲得的,必須不斷探索、不斷揣摩。 毛澤東同志說過:“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
語言能力具體指用詞準確,語意明白,結構妥貼,語句簡潔,文理貫通,語言平易,合乎規范,能把客觀概念表述得清晰、準確、連貫、得體,沒有語病[1]。但是,想做到以上這幾點,是非常不易的。 為增加教學語言的表現力,教師應熟練地掌握一些必要的語言表達技巧,如發音、吐字、停頓、重音強調、節奏控制、語調升降等技巧,避免語言平淡、枯燥乏味、平鋪直敘、照本宣科,以免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等脫離課堂的現象。
廣博、 扎實的專業知識是教師教學語言藝術的基礎和源泉。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裝滿一桶水。教師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教師語言的訓練要經過在備課時根據課堂內容和面對的學生群體特點刻意設計語言表達藝術方式, 然后在課堂上運用設計好的語言技巧, 最后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和教學效果進行調整,這個過程周而復始直到運用自如。
語言表達藝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比喻。 比喻是一種語言藝術。 所謂比喻,就是指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使該事物生動鮮明、易懂易記。 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遷移原理指出人對陌生概念的接受是較為困難的, 但如果將抽象陌生的概念和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就比較容易接受[2]。構思巧妙、貼切、恰當的比喻能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易于理解記憶,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化解難點。 合理運用比喻的方法進行教學,能夠營造輕松良好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生學習中的疲勞感,引發探討問題的強烈欲望,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要想做到這點,需要我們潛心教學,鉆研教材,用心備課。下面就如何在C 語言教學中運用比喻這種語言藝術表達方式進行探討。
《C 語言程序設計》是高校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實踐性與應用性較強的核心專業基礎課程,在電氣信息類各專業中,是單片機與微機原理技術、 嵌入式系統、EDA、DSP 原理及技術等課程的前導課程。 《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后續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C 語言是極具發展前景的計算機高級語言, 廣泛應用于系統軟件開發、數值分析、圖形圖像處理、人工智能及模式識別、操作系統等多方面。 它同時具有高級語言和低級語言的特點,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好,目標程序效率高,適合應用程序設計和系統程序設計。
教育部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 指出計算機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在學好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 努力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 使其善于應用計算機知識和技術解決本專業的實際問題。 目前在《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由于C 語言牽涉的概念比較復雜,規則繁多,使用靈活,容易出錯,不少學生感到C 語言抽象、難學。教師介紹某一抽象算法,或解釋某一規則時,盡管費盡周折反復講解,學生還是無法理解[3]。
(2)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有待改進。 照本宣科、枯燥無味、晦澀難懂的情況還是存在于我們的課堂。 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不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得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久而久之,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3)學生習慣于傳統的數學解題思維模式,沒有理解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模式。 比如編程求1 到10 以內的奇數的和。 有些學生會直接寫出s=1+3+5+7+9,結果固然是對,但完全沒有理解編程的思想,也沒有進一步去思考,如果范圍是1 到1000,或者更大將無法實現。
上述情況固然和課程的性質及學生自身因素有關,但其實都可以通過一種方式來改善,就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表達方式,例如形象的語言表達方式。
高爾基說:“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
教學語言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 盡管各種現代教學技術使用得越來越多, 但教學語言是任何傳播手段也取代不了的。教師良好的教學語言修養與表達技巧,常常使教學藝術錦上添花。 教師是教學語言的使用者和創造者,同樣一句教學語言,不同的老師能表達不同的意思,產生的效果也有很大差異。因此,掌握良好的教學語言表達藝術應該成為教師自覺的追求。
具體做法如下:(1)對每章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提取適合采用語言藝術修飾的知識點。 (2)根據不同知識點的內涵,選取一個與該知識點有類比關系和內在聯系的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事例,精心設計適合該知識點的比喻。 此處必須注意,比喻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如果比喻中的喻體是學生不熟悉的,那么就失去了比喻的意義。 (3)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巧妙、自然地運用。 (4)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并進行修改。
示例1:while 和do while 的區別。
while 是當表達式成立時才執行循環體。 do while 是先執行一次循環體,然后判別表達式,成立則繼續執行循環體,否則循環結束。
很多學生喜歡玩游戲, 那我們就用游戲比喻:while 的執行條件是你的游戲幣必須大于0 時才能玩游戲。do while 是第一次玩是免費的,但第一次游戲結束就要看你的游戲幣,如果你的游戲幣大于0 可以繼續玩游戲,否則就不能。
示例2:continue 和break 在循環語句中的區別。
書本描述:continue 是跳過循環體中下面尚未執行的語句,接著判定下次是否執行,即結束本次循環。 break 是用來從循環體內跳出循環體,即提前結束循環。
比喻描述:“民以食為天”, 我們用吃蘋果來比喻這兩種區別。吃蘋果前訂立規則。規則一:假設有5 個蘋果,從第一個開始吃,如果遇到蘋果有蟲子,就必須把這個蘋果丟掉,看是否還有蘋果, 有就繼續吃, 沒有就結束。 以此類推, 這種規則就是continue。 規則二:從第一個開始順序往下吃,只要遇到蘋果有蟲子,就必須把這個蘋果丟掉,同時剩下的蘋果也不允許吃了,這種規則就是break。
分析:吃蘋果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的例子,吃蘋果吃到蟲子也是我們會遇到的事情, 所以原本很容易混淆的兩個語法一下子變得通俗易懂。
示例3:auto 變量和register 變量。
書本描述:一般情況下,變量的值是存放在內存中的。 對變量的值的存取操作是在內存和運算器之間進行的, 這就是auto變量。 對頻繁使用的變量,可應將其保存在CPU 的寄存器中,以加快其存取速度,這就是register 變量。
比喻描述:我們可以用把內存比喻成圖書館,把寄存器比喻成自己的書架,把變量比喻成參考書,我們就是運算器。 如果我們每次用這本參考書都要去圖書館借那這個變量就是auto 變量。 很顯然這很麻煩,聰明的我們可以把這本書借回來放在自己的書架上,用時只要從書架上拿就可以了,不用跑圖書館了,這時這個變量就是register 變量。
分析:用大學生經常去圖書館借閱參考書的例子來說明兩個變量的區別,讓原本很抽象的內存存儲問題變得形象生動。
示例4:auto 變量和static 變量。
書本描述:static 變量的值在函數調用結束后保留原值,在下一次該函數調用時,該變量已有值,就是上一次調用結束時的值。 auto 變量是在函數調用時分配空間,調用結束后自動釋放。
比喻描述:我們在上學時,很多都被媽媽罰過寫N 遍作業。假設某一個星期六,你因為不聽話,媽媽罰你寫20 遍作業,如果星期六你寫了10 遍,那么星期天你會從第11 遍開始,還是從第1 遍開始呢? 很顯然你會選擇前者,那就是static 變量,它會保持上一次運行時的值,下一次就從這個值開始。 那如果是選擇后者呢,就是auto 變量,每次調用都自動清零。
分析: 用寫作業這個很多人的親身經歷來說明static 變量初始值和auto 變量初始值的變化,會立刻引起同學的共鳴,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示例5:return 語句中表達式的值和函數值的類型不一致時,以函數類型為準。
書本描述:return 語句中表達式的值和函數值的類型不一致時,以函數類型為準。
比喻描述:如果地方法規和憲法沖突,以憲法為準。
分析:“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如果地方法規和憲法沖突,以憲法為準”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么把return 語句中表達式值的類型比喻成地方法規, 把函數值的類型比喻成憲法來說明這個語法,學生可以很容易地接受。
人們獲得知識大都是從生動鮮明的直觀形象開始。 在C 語言教學中恰當使用比喻這種語言藝術, 將抽象陌生的概念和學生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化枯燥為形象。 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中,輕松解決那些原本晦澀難的問題,去除學習疲勞感,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望。 從而,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提高信息傳送量,優化教學效果。
[1]洪云.教師專業化背景下培養師范生語言能力的策略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3(4):28-31.
[2]郭成.教學心理學叢書·接受學習與課堂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30.
[3]劉志宏,劉舟荷,張雯暉,等.項目教學法在C 語言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