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雯++楊冬仙
摘 要 教師除了學習學科知識之外還有必要學習一些哲學,教師學習哲學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實踐,樹立自己的學生觀、教學觀等,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本文先從哲學中看教師,列舉了兩位哲學家,蘇格拉底和薩特,探討其哲學中的教師圖像,再從教師中看哲學,探討教師通過哪些方式才能建構自身的教育哲學。
關鍵詞 贊可夫;教學實踐;一般發展
哲學是關于人對世界的態度或人生境界之學,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哲學與教育之間的密切關系。哲學探討的是人的問題,而教育也是一項培養人的活動,那么作為教育活動主角之一的教師是否有必要學習了解一些哲學方面的知識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師個人教育哲學是教師所信奉的一套個人的理念(認為在教育領域內什么是好的、正確的和值得做的),是一種實踐哲學,它指導著教師個人的教育實踐,其核心因素是教師的目的觀、學生觀和教學觀。教師了解一些哲學,才能對自己對學生對教學方式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果教師只是為了教學而教學,沒有自己的觀點看法,那么這樣的教師只是教書匠,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師。哲學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高深,那樣遠離實踐,教師在教學中的每一個決策實際上都是有某些理論指導的,只是教師只顧著教學實踐而忽略了這些理論,其實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經驗都可以由教師本人上升為理論,這些理論就是教師個人建構的哲學,同時這些理論也能夠為其他的教師提供借鑒,豐富整個教育理論體系。當然,不僅僅是教師要學習一些哲學知識來豐富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哲學家的思想中本來也就蘊含了大量有關教育的思想,勾勒出了其哲學思想下的教師圖像,不管是在教學實踐中還是在構建個人教育哲學方面,這些教師圖像都能為當今的教師提供些許幫助。
一、哲學中的教師圖像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哲學家的思想,不難發現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教育學思想,所以教師不僅僅要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構建自身的教育哲學,也要善于從哲學思想中挖掘哲學家所描繪的教師圖像。以下我們就列舉兩位哲學家的思想,看看他們哲學思想中的教師圖像是怎樣的,這樣的教師圖像為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又能提供怎樣的幫助。
1.蘇格拉底哲學中的教師圖像
蘇格拉底,這位把哲學從天上掉到人間的學者,其哲學思想的標志便是“認識你自己”,他純粹以“人”為思索的對象以此形成自己的蘇氏學說,從他的哲學思想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教師的圖像:
(1)自我反省的為學態度。對于知識的獲得,不同于外鑠論的觀點,蘇格拉底認為知識是自我形成的,他認為知識就是回憶、知識就是發現。蘇格拉底并不贊同由外至內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認為知識本來就存在于兒童的先天觀念之中,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重新發現那些早已存在的觀念便可。對于教師本身來說,蘇格拉底這樣一種哲學告訴教師們不要只看重升學率,只顧著教學,作為一名教師,要給自己留有思考的時間,思考自己的教學方式,思考學生。
除了就教師本身來說,自我反省的為學態度對現在教師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蘇格拉底的”先天觀念說”認為知識本來就存在學生的觀念中,學生對很多事物不了解,并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而是沒有回憶起來這些他們已知的知識而已。所以在教學方式上,蘇格拉底采用“產婆術”,認為學生的學習就如同產婦產子一樣,教師只是扮演著產婆的角色,起到引導的作用,知識就如同產婦體內的孩子,本來就是存在于體內的,要想獲得知識,只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去回憶這些本來就存在的知識,而這個回憶的過程就如同產子的過程一樣,會有陣痛,也就是說這種自己獲得知識的過程是需要經歷一些困難的。
(2)知即德,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將“事實上的認知”與“價值上的判斷”二者合而為一,是蘇格拉底的重要主張,也就是主張知行合一,不僅僅要知而且還要付諸行動,同理,付諸行動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知道行動背后的道理。在蘇格拉底看來,知即是善,所以一個人知善而為善,那就是善上加善,是大善,而一個人就算行動是善的,但是他不知善,那么這種善就要大打折扣了。
在我看來這種觀點同樣有兩個方面的意義,首先告訴我們教師品德是可教的,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教授課本上的知識外還應該教給學生一些有關品德方面的知識,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另一層意義便是把這種知行合一的觀點運用在教師自己身上,既然知再行便是大善,那么同理,教師在知道一些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根據這樣一種教育理論去進行教學實踐,這種行之有據的教學是否就好于那些像無頭蒼蠅一樣只是盲目教書的教書匠呢。
2.薩特哲學中的教師圖像
薩特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是存在先于本質,那么“人”這樣一個群體也是先存在,之后才慢慢形成“人”的本質的,既然如此,那么個人就造就了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這種觀點強調的是人的自由,人為自己做選擇,其實人在為自己做選擇的同時也就為這件事情牽涉到的他人做出了選擇,任何事情都是自己的選擇,所以自己必須對此負責,就算結果不是好的,也不應該有任何借口,因為自己有了選擇的自由,也就承擔了這份選擇的責任。
具有存在主義觀念的教師首先會給與學生自由,這樣的教師不會受限于傳統的課程或是要求,他們敢于放手,敢于讓學生自己做選擇,教會學生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教師本身而言,存在主義的教師選擇教師這份職業不是顧及經濟或是社會地位,而是堅持存在主義自由的觀念,根據自己的內心做出選擇,在進入教師行業之后,不管是與同事相處還是處理課堂上的事件,存在主義的教師都根據自己所堅信的準則做出決定,所以存在主義哲學下的教師一定是一位積極同時又負責任的教師。
二、教師如何建構個人哲學
教師不能只做教書匠,而要有自己的教師哲學,我們可以從哲學家的思想中去尋找其中的教師圖像加以學習,也可以從自身出發,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慢慢構建自己的個人哲學:
1.教師培訓,奠定理論基礎
教師培訓是教師獲得教育理論知識最為直接的途徑,教師培訓的目的也不單純只是為了提升教學水平,更為重要的是豐富教師的教育理論,并且把這種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傳統的教師培訓方式老套,把理論與實踐分開而談,教研員通過各種培訓生硬的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而教師依舊按照自己的教學經驗工作,從來沒有把理論與實踐很好的結合。所以教師培訓的方式需要改革,應當更加注重教師的主體性,就如同在課堂上呼吁學生的主體性一樣,教育理論不是由外至內灌輸到教師的腦海中去,應當引導教師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屬于自己的教育理論。
2.勤于反思,善于批判
教師要構建屬于自己的個人哲學,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反思才會有自己的思想,這里的反思不僅僅包括對自己教學的反思,也包括對自己所學的教學理論的反思與批判。
教師要建構自身的哲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就有必要對自己對他人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好是好在哪里,可否運用在各種教學情境中,可以的話那就要總結出來繼續運用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壞又是壞在哪里,吸取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在這樣一種不斷地反思中,教師就能在實踐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一套自己的教育理論,也就逐漸構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教育哲學,所以,哲學并不遙遠。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對自己所學的教育理論進行反思,要把教育教學理論變為教師個人的知識、經驗和實踐的判斷力,但是教師還不能滿足于此,在理論變為個人知識之后還要善于反思和總結,反過來又再次形成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成為研究型教師。
3.廣泛閱讀,提升修養
有些教師認為學習只是學生的事,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其實學習對教師來說同樣重要。當前人類逐漸進入信息化時代,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教師要建構屬于自己的個人哲學必須要提高自我學習的意識,這包括學習學科專業知識,也包括學習正確先進的教育理念。在某一學科上有專門的學問并不代表這位教師有多優秀,優秀的教師一定是研究型的教師,一定有屬于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所以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學科知識的通透,還應該多閱讀一些哲學方面的知識,認識關于“人”的一些學問,因為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多讀一些哲學可以讓教師更好的了解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生觀,而且教師還可以從一些哲學思想中讀出其中蘊含的教育思想,對照這些思想反思自己的實踐,從而改進教學。
參考文獻:
[1]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
[2]林逢祺,洪仁進.教師不可不知的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大學出版社,2009,11.
[3]陳潔梅.構建教師個人教育哲學探析[J].當代教育論叢,2008,(08)
[4]陳曉端,席作宏.教師個人教學哲學:意義與建構[J].教育研究,2011,(03)
[5]周曉燕.教師教學哲學的基本內涵[J].教學與管理,2002,(36)
作者簡介:熊雯(1989—),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教師教育。
楊冬仙(1987—),女,漢族,江西上饒人,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