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鵬 于靈娟
人類歷史已進入空前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學困生(即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問題仍然是一個困擾著世界教育發展的問題。新課程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素質教育的精髓是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功。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的奠基石,因此,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更要加強對學困生的研究,善于發現、關心學困生,使他們都能學有所長。
一、學困生的原因分析
雖然,學困生有許多令人頭疼的學習上、心理上的問題,但其形成的原因和類型有很大差異。據國內外研究者的研究結果證明,學困生中的90%是可以通過教育轉化的。所以弄清楚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就顯得尤為重要。
自身原因
除了智力方面的原因,如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慢,抑或是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了學習上的困難。其它非智力因素對學困生也存在一定的影響,如小學生好動、貪玩、紀律性差等導致的不良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低、學習很被動等等。
家庭原因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有的家長能為孩子創設許多優越的物質條件的同時卻忽略了更多促進孩子成長的因素。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穩定的家庭結構、和諧的家庭氣氛、合理的管教方式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學校原因
(1)學校教育工作方向的失誤。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關愛學困生,轉變學生觀、教學觀的口號喊了多少年,但由于“應試教育”未能很好地向“素質教育”轉軌,學校評價體系的單一性,學校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為了晉職、晉級唯分數論,無視學生發展的客觀實際,對學生提出過高要求。有的教師對學困生采取歧視的態度,甚至采取驅趕、勸退的手段,以求得班級的安寧、升學率的提高。(2)教師的教育方式不當也是造成學困生的原因之一。在學校中,不尊重學生的情況依然存在,有的教師動不動罵學生笨、蠢,甚至用各種帶有侮辱性的懲罰方式來對待學生,如罰抄五十、一百遍之類;有的老師教學方法簡單、呆板,使學生缺乏興趣并產生厭惡心理,尤其對成績偏差的學生另眼相看,一旦發生不好事情,首先猜測到的就是這些學生。學生在學業負擔過重的情況下,還承受著精神壓力,就更容易引發種種心理問題。
社會原因
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小學學困生由于年齡比較小,心身發展尚未成熟,對變革中的社會認識比較膚淺,是非分辯能力比較弱,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也比較弱,容易上當受騙。目前,網吧、游戲廳盛行,有的學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廢了學業。筆者就親身碰到了這樣一個學生。去年,我所任教的四年(2)班有一個學生叫××,他性格內向,剛轉學來的上學期,他各方面表現很好,能自覺上學,學習認真,成績還算中上水平。可到了下學期,他就經常逃學、曠課,剛開始還請假,說是頭痛。后來干脆不請假了,與家長聯系后,才知道他把老師和家長都騙了,其實他沉迷于游戲廳已久,即使沒錢打游戲,他也可以坐到半夜看別人打游戲。社會上不良因素還有很多,有時教育者苦口婆心的教育成果,一遇上社會不良因素的誘發,頃刻就會化為烏有。所以,不可忽視社會不良因素對學生的影響。
二、學困生的教育策略
學困生工作是“最難啃的骨頭”之一,也是教師最感頭疼的問題,同時又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可忽視的工作之一。學困生的存在是一種客觀現實,其形成的原因又很復雜,有來自社會、學校、家庭、學生本人等諸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是哪種原因造成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善于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興趣等特點去分析了解學生,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重燃學困生的自信之火。正像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筆者認為,要做好學困生的教育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為了孩子的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的核心理念。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盧姆說過:任何學困生只要給予適合他們自身心理特征的外界幫助,學習成績都是可以提高的。因此只要我們重視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努力尋找合適的應對方法,那么提高學困生的素質和學習成績是可行的,是大有希望的。只有這樣的努力才會真正體現出全面教育的價值。小學生可塑性強,無論智力高低、長相美丑、脾氣暴躁、成績優劣、家庭貧富都應平等對待。但是在現實中,往往是愛“小天鵝”容易,愛“丑小鴨”難。學生正在成長。做教師的要永遠記住:學生什么都懂了,什么都好了,你大概也就要失業了。所以,教師應是一位公正的法官,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要像一個無私的園丁,把愛的雨露灑入每個學生的心田。
(2)用愛心去感化學困生。教育家陶行知說:“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愛,是溝通師生之間心靈的橋梁;愛,是情感誘發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一項特殊的工作。教師所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而不像工人師傅面對的是機器。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修剪的是學生的心靈,應精心呵護照料,而不能像對奴隸一樣呵斥、辱罵。教師用愛心去熱愛、尊重、信任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學生得到教師的愛,也自然而然地會激發出對教師的愛,反饋之后形成愛的雙向交流,心理學家稱之為“動情效應”。這種交流會使學生尊重教師的勞動,愿意接近教師,希望與教師合作,并把教師看成是父母般的親人,愿意向老師傾吐心聲,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誠傾訴心里的秘密。這樣,通過師生之間的心靈交流,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3)巧用賞識,開啟學困生成功之門。“賞識教育”是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賞識教育研究所所長、被譽為“中國第一位覺醒的父親”周弘用20年時間探索提出的。周弘用賞識教育使自己的聾啞女兒不僅開口說話,而且成為留美博士。由此可見,對學困生實踐賞識教育,教師本著信任、尊重、激勵、理解、寬容、喚醒的原則,尤其重視挖掘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從思想上、心靈上抹平學困生的傷痕,讓這些學生也能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品嘗成功的喜悅,促進學困生的轉化。學生內心深處是多么需要贊美的陽光。一句積極性的評價有可能讓一個孩子的一天陽光燦爛,也有可能從此就使他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4)運用發展性評價,促進學困生發展。以往的評價過于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全面發展和學生的個性差異。由于應試教育的原因,許多評價只重結果,不看過程,一個孩子如果數學考了95分,但在班上已列第40名,對他的評價也只是平平。心理研究表明:在學習上長期處于失敗狀態的學生,今后走上社會往往會對自己缺乏信心,缺少朝氣與銳氣。對于一個小學生,分數能說明什么?心理健康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難道不比分數更重要嗎?注重絕對評價,忽視相對評價和個人差異評價,這嚴重地束縛了學生的發展,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壓力,制約著學生的成長。因此,我們應運用發展性評價,給學生創造寬松的成長環境,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促進學困生的發展。
總之,對學困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雖然有時得到成功的喜悅,但更多的是失敗的教訓,有的學困生即使你付出再大的努力,仍不見成效或成效不大。讓我們時刻記住:熱愛孩子,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我們用心付出,相信學困生在老師愛的陽光沐浴下會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