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怡
家庭是幼兒的啟蒙教育的地方,對幼兒發展,個性的形成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而父母是幼兒最親的人,孩子的許多第一次,都有父母的直接或間接參與。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其他人都替代不了的。父母在學齡前兒童的生活教育中,到底扮演的是什么樣角色呢?
一、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角色
(1)英雄。在許多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媽媽都是英雄,都很崇拜。家長在孩子心中是無所不能的,孩子一言一行都要進行模仿。
(2)“壞人”。有的孩子對爸爸感覺不冷不熱,沒感情。傳統觀念中,爸爸一直是“嚴父”的角色,家里對寶寶批評、懲罰都是父親進行的。所以,相比媽媽的溫柔和爺爺奶奶的寵愛,爸爸的嚴厲令寶寶不敢親近。
(3)朋友。孩子感覺父母是自己的大朋友,生活上幫助,學習上指導,非常親切。
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要重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角色定位,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案例1:麗麗媽詢問麗麗在園表現。聽了教師介紹,麗麗媽說:“麗麗在家每天吃飯,全家人都吃完了,她才吃幾口。我想了無數辦法都沒用。我手把手教她學寫數字,一松開就不動了,打她也沒用。平時我們忙,都是她外婆帶,最近外婆回老家了。要不要去醫院查查有什么問題?”
分析:顯而易見,麗麗媽媽屬于主宰型的家長,希望麗麗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其規劃走。一旦沒有按照要求,就懲罰。她沒有考慮到麗麗的年齡特點,教育沒有針對性,造成了麗麗的情感抵觸。麗麗外婆大小事情都包辦,不需要孩子動手,這也是麗麗吃飯問題的原因之一;老人家的教育,間接造成了麗麗自由孤僻的個性。
對策:對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耐心,體罰是錯誤的。對于麗麗媽的疑慮,要去尋找問題的根源,找到根源后對癥下藥。建議:①當孩子不吃飯時,家長可以在一旁引導:“今天的飯飯真香啊,這個菜菜長得好像一朵花,吃了它會變得和花一樣漂亮,你要不要嘗嘗?”對于偏食挑食的幼兒,可以將食物剁碎放在餡料里,不讓幼兒發現,由少變多一點點增多。如果引誘不行的話,那建議你收掉食物和零食。幾次下來,她知道自己不吃的話就沒有了,要餓肚子了。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會餓壞孩子的,其實不然,孩子餓了自己會找你要吃的。你在給他之前,要和她說明白,讓他知道為什么要收掉他的吃的,以后吃飯的時候應該怎么樣……除了以上所說的,可能還會存在一些生理因素,這就需要醫生的專業意見了。②幼兒的學習完全取決于興趣,想讓幼兒學,就要培養他的興趣。在這里,就需要父母成為他的玩伴,與他一起探索,鼓勵小朋友勇敢嘗試,必要時提供幫助。要用問題來啟發孩子思考,而不是照本宣科,直接灌輸。③每個小朋友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就像找不到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與他人比較是很正常的,但這只能是參考、改進的方向,不能因此評斷什么。平時,可適當進行物質獎勵,而對于任性、無理的要求則堅決反對,這就需要全家統一戰線。小孩子都很聰明,成功一次之后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為什么有的孩子蠻不講理、動不動發脾氣?最關鍵的問題就在于有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態度不堅決。
二、家長的角色定位
在疑惑自己的角色到底是什么的時候,應該給自己先定好位,不要因為小朋友的一些無理取鬧而改變自己的立場。家長應該怎樣給自己定位呢?
(1)伙伴。很多家長在生活中都是以老師的身份來教導小朋友,很少會站在小朋友的角度上,和自己家的寶寶一起玩耍、探索,而是將現成的經驗直接灌輸給自己寶寶。這種沒有直接經驗的知識,對于幼兒來說是枯燥無味的,所以很快就會忘記。如果家長能以小伙伴的身份來和幼兒一起探索、發現,最后收獲的往往是更大的財富。
案例2:早間桌面游戲,丫丫表現很好。同組小朋友還不知道自己搭的是什么的時候,她已經開始用完整的語句描述自己搭的是什么東西,用來干什么的,有時還會示范怎么使用……第二天,當其他小朋友模仿她的時候,她又開始搗鼓其他的東西了,每天不重樣,很有創造力。
分析:丫丫善于觀察與思考,這是家長與老師教育的結果。而有的家長雖愿意與孩子一起游戲學習,但是缺乏專業知識,不善于啟發引導幼兒,或者達到自己想要的預期后就戛然而止。這樣,幼兒雖獲得了知識與經驗,但也固定住了他們的思維。很多時候,如果你再多加一句話,就能將小朋友的思維發散出去,獲得另一種新經驗,體驗一種新嘗試,而不是在固定的框框里重復著同樣的東西。
(2)標桿。家長要有自己的標尺,恪守底線,無論幼兒怎么撒潑耍賴都不為所動。對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規范,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對于自己的錯誤能勇于承認,對寶寶的行為及時糾正,像籬笆一樣,能讓幼兒順藤而上。雖然過程可能是曲折的,但最終他還是朝著上面,長成參天大樹。
角色有很多種,在不同的事件與情況下,需要家長不停轉變。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時就像學走路,別人的經驗都不是你自己的。只有在自己的跌跌撞撞中,才能走到自己的那條路上,從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江蘇省昆山市東部新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