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歐園明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探究法對課課練的實施進行研究,提出學生體能素質下降,課課練回歸課堂這一話題,引導出課課練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急需創新實施方法,并通過研究教材,推導出“模塊課課練”和“變形課課練”的創新模式,將其做法歸納和總結,用來補充課堂教學,扎實學生體能根基。
關鍵詞:課課練;身體素質;體能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3-0033-02
新課程實施后,課課練逐漸淡出了體育課堂,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伴隨學生體能素質的下降,“課課練”又不得不回歸體育課堂,學生的身體迫切需要“課課練”的推陳出新。筆者認為:在結合教材內容整體規劃課課練,課課練的變化更新激發學生身體內驅力。
一、模塊課課練
筆者翻閱江蘇省編課程標準實驗教學叢書《科學的預設,藝術的生成》各年段各項目單元教學計劃,以水平二(三年級)教材為例,對照五項身體素質簡單梳理:速度素質——跑和跳;耐力素質——跑;靈敏素質——跑、體操、小足球、武術、韻律活動;力量素質——跑、跳、投擲、武術;柔韌素質——各項目均有涉及但不全面(表1)。
從表面上看,教材的內容之間相互補充,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然而學生的實際身體素質水平一降再降。這兩者的矛盾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教學的落腳點主要放在掌握技能、激發興趣、培養意識和習慣上,雖然掌握技能的過程中身體得到鍛煉而發展了相應的身體素質,但是并沒有針對這些身體素質作出提升和強化,因此身體素質發展不夠明顯,反而下降,針對這一現象必須借助課課練這一有效手段作為補充練習,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
但是實際安排課課練內容的過程中,又存在雜亂而重復的現象,筆者認為要想課課練的功效落到實處,必須視教材內容進行整體規劃,將課課練進行模塊劃分,為此,筆者進一步分析教材內容發現,按強度大小和身體素質發展與否可將課課練分為三大模塊:第一模塊內容為跑、跳躍、小足球,此模塊內容強度大,主要欠缺上肢力量和柔韌素質的發展;第二模塊內容為體操、武術、韻律活動,此模塊內容強度小,主要欠缺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質的發展;第三大模塊為投擲,此模塊內容強度小,除上肢得到發展外,其他身體素質均無改善。
綜上所述,在設計課課練時,可以根據模塊特點設置序列化的活動內容。將模塊內的教學內容進行穿插教學,每項教材內容進行1課時教學為一個大循環,個別教材內容多余課時教學為小循環,第一模塊可進行5個大循環和3個小循環,每個大循環安排2次上肢柔韌練習和1次上肢力量練習,每個小循環柔韌和上肢力量練習間隔進行;第二模塊可進行5個大循環和1個小循環,每個大循環實行速度、耐力、力量素質練習間隔進行,小循環進行耐力素質練習(本模塊強度小,加練一次耐力);第三模塊為單獨一項內容,依次將提升下肢力量、下肢柔韌、速度、耐力、靈敏各素質的練習安排一次,因為本模塊強度也小,加練一次提升耐力素質的練習。如此安排,課課練內容突現整體性、針對性、多樣性,真正發揮其作用。
二、“變形”課課練
模塊課課練只是針對教材補充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可以將課課練的功效發揮到最大,但是如果設計的練習內容不受學生喜愛,那么課課練依然會回到課改前,并將再次失去“市場”。因此,課課練的內容設計應該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
1.課課練結合游戲創編體現趣味性
過去式的課課練內容比較簡單死板,例如:快速高抬腿、縱叉橫叉、“8”字跑、立臥撐等,內容本身缺乏趣味性和機動性,而且與教材內容缺乏延續性。如今的課課練應當多以游戲的形式回歸課堂,帶有機動性和可變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筆者翻閱教材發現,小學階段除了主教材內容外,還要進行一個游戲教材學習,游戲教材的內容主要是為主教材服務,以游戲的形式促進學生鞏固提高,于是課課練融合游戲的想法孕育而生,不但能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而且也能使教學連貫流暢。
例1:跑教材:將游戲《繞物往返接力》改編為《拉車往返接力》,從一人變至兩人一組,模仿拉黃包車的姿勢,前一人拉著后一人的雙手向前跑,返回交換角色進行接力。此課課練不但能鞏固跑的練習,而且發展了上肢力量素質。
例2:體操、武術、韻律活動教材:第二模塊教材的游戲有“印刷機”、拉繩角力、“炸油條”等,可以將此類原地性的游戲結合在一起,分別作為一個個“訓練營”,運用耐久跑的形式完成訓練任務,此課課練不但鞏固了主教材技術,而且發展了耐力素質。
例3:投擲教材:這類教材常用游戲為《比誰投得遠》,可以改編為《你投我追》,從一人投擲變成兩人比拼,一人投一人追投出去的球,此課課練用游戲發展了學生的速度素質。亦可以改編成《你投我接》,一人投一人接住來球,此課課練又發展了靈敏素質。
2.課課練利用場地或“骰子教具”體現選擇性
根據2011年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為準繩,課課練也應當與時俱進,不再是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喜好選擇課課練的內容。但是,學生人數過多成為這一措施實施的最大難題。筆者就這一難題歸納總結兩條實施方法:
方法一:劃分區域選擇練習。可以將上課場地劃分設置多個活動點,并在每個活動點布置相應的練習內容,學生可以以“旅游”的形式參與練習。教師要預先培養一些學習骨干,無論這些骨干身在何處,都要起到組織其他學生練習的作用,教師加強巡視管理。這樣,學生既能參與多個練習,又能找到自己喜愛的活動。
方法二:投擲骰子選定練習。教師預先用紙、泡沫塊等工具自制一個正方體,可將可選擇的課課練內容寫在骰子的六個面上,進行練習時,利用投骰子來選定練習的內容。開始先由教師自己投,觀察表現好的學生可以獎勵投擲機會,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練習的熱情。
3.課課練滲透師生交流體現互動性
設計再完美的課堂教學若沒有互動就是一灘死水,內容再豐富的課課練沒有互動也會失去功效,因此,師生互動也是課課練重要的催化劑。摒棄過去式簡單的指揮者和被練習者的關系,教師應當學會如何引導和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
方法一:問答式。你問我答這種形式是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使用比較多的“老狼老狼幾點鐘”的游戲,我們將其改編為“春天春天桃花開”用于課課練柔韌素質練習中——師說:“春天春天桃花開。”生問:“桃花桃花幾人開?”師答:“N人。”學生迅速找到伙伴拉手成圈后仰成花狀發展腰腹柔韌素質。此類問答既能不斷創編,又能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積極參與其中。
方法二:接龍式。朗朗上口的接龍語言能調動每個學生的熱情,并結合動作反復練習。例如投擲教材課課練發展下肢力量時,組織學生進行蹲起練習,簡單的蹲起學生做幾次就不想再做了,達不到預期效果。那么我們將學生分成“香蕉組、草莓組、蘋果組、橘子組”,教師帶頭指揮“香蕉蹲”,香蕉組的學生立即做蹲起練習并呼號“香蕉蹲香蕉蹲香蕉蹲完蘋果蹲”,以此接龍練習,學生不但不會厭煩,反而會積極投入練習。
方法三:比賽式。學生最喜歡的比賽對象就是老師,課課練正好可以借助這一優勢展開練習。例如體操教材課課練發展腰腹力量時,學生早已厭倦了仰臥起坐,而且需要準備大量的墊子,既不經濟也不實效。那么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席地而坐,雙手向后撐地,把雙腳抬起來進行“石頭、剪刀、布”的比賽。如此,學生全身心投入在激烈的比賽中并發展了腰腹的力量素質。
三、小結
在新時代的課堂教學背景下,面對學生的體質滑坡,課課練的實行正面對強大的挑戰,讓課課練更科學、更有效地受益于學生,是我們作為一線教師的責任。本文立足于實踐和實效,主要通過對三年級教材內容的研究,提出課課練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整體規劃的思想,從整體上針對教材規劃課課練安排,并簡單闡述如何在模塊形式下實行課課練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兩部分內容的淺談旨在把雜亂繁多的課課練進行有機整合,以學生感興趣的新形態出現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參與熱情,激發練習興趣,讓課課練真正走進孩子的身體里,從而最終達到促進學生體質全面發展的重要目的。上述均為筆者的思考,在此與體育同行交流探討,希望能為學生體能和素質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呂朝遠(整理).體育教學“課課練”之我見[J].中國學校體育,2011,5.
[2]倪云雅.例談初中女生體育“課課練”的實施策略[J].體育教學,2013,12.
[3]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