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君

摘 要:不同學段的學生在運動技能方面應該和可能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涉及到我們以什么樣的要求或標準設置技能學習的目標,設計和實施體育教學活動,衡量體育教學的效果與質量,還涉及到我們以什么樣的方法進行技能的學練以及我們將把技能學習的重點放在何處等諸多問題。判斷運動技能的學會與否要考慮運動技能的類型特點,要找準制訂判斷尺度的切入點。
關鍵詞;學會;判斷;程度;標準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3-0042-03
“會不會”是人們用來判斷學生在某個方面學習狀況的最通俗的說法,運動技能的學會與否實質上是對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程度的一種基本判斷。討論這個問題對體育教學有什么意義,我們又該用什么尺度以及如何判斷學生運動技能的學會與否呢?
一、為什么要判斷學生運動技能的學會與否
我國《義務教育法》第五章第35條規定:“學校和教師按照確定的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保證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質量要求。”[1]為此,不少學者呼吁要盡快建立科學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運動技能是體育與健康(以下簡稱體育)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之一,掌握運動技能也是體育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如果說“國家規定的基本質量要求”是一個涵蓋多方面內容的總體要求,那么,具體到體育課程來說,學生在運動技能方面應學到何種程度,達到何等標準,則是“基本質量要求”的組成部分。
2011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設置學習目標的建議中指出:“具體學習目標一般應該包括“條件”(在什么情境中)、“行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標準”(做到什么程度)三個部分。”[2]若把“條件、行為、標準”三個目標要素中的“標準”落實在運動技能方面,大致可視為反映學生運動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種判斷尺度。但是,不同學段的學生究竟應該把運動技能掌握到何種程度,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有可能把運動技能教到何種程度,設置目標時又該如何描述這種掌握程度?這是一個涉及為什么判斷,如何判斷以及用什么尺度判斷學生是否學會了某種運動技能的問題。一個基本事實是,我們目前尚缺失這種判斷的基本尺度,或者雖有判斷尺度卻不符合中小學生現實狀況與發展需求。因此,討論運動技能學會與否的判斷尺度是一個涉及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進而涉及教學目標設置乃至教學策略取向和方法選擇的重要問題。
二、判斷運動技能學會與否的意義何在
有一次到學校聽課,恰逢一位大學體育專業的實習生在上課,內容是高二女生橫箱分腿騰越。令人吃驚的是,教師整整一節課的時間都在做各種分解練習,直到下課也沒有讓學生越過橫箱一次(是教師不允許跳過去而不是學生跳不過去)。下課后我問那位實習教師為何這樣安排,他答到:我們在大學就是這樣,要把各種分解練習都做好了,讓學生掌握了助跑和踏跳、第一騰空、推手等動作技術后,再讓他們完整地跳過去,技術肯定掌握得比較標準和規范。原來,他是在用教科書般的、規范的運動技術標準和大學體育專業那一套教法來教中學生。這位實習教師心中肯定也有一個學會的標準,只不過他將這種會的標準理解成了某種統一規范的類似競技運動的技術標準,而這樣的標準顯然是不適合中學生發展實際,不能滿足中學生運動需求,不能有效提高學生運動參與積極性的。這種統一的、脫離中小學實際的、類似競技運動的技術要求會難倒或嚇壞大部分中小學生,使中小學體育教學遠離學生的運動需求和發展實際。用同一的運動技術規格來要求不同學段的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程度,將有可能造成不同學段的體育教學在目標、要求和方法上的同一化與程式化。因此,如何把握不同學段學生對所學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即學會的標準,對于合理確定具體教學目標,尋求更有針對性和適切性的教學方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需要探索一種符合不同學段學生運動能力和需求的最基本的學會標準,即大多數學生通過體育學習能夠達到的程度。
不同學段的學生在運動技能方面應該和可能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涉及到我們以什么樣的要求或標準設置技能學習的目標,設計體育教學活動以及用什么樣的標準衡量體育教學的效果,還涉及到我們以什么樣的方法進行技能的學練以及我們將把運動技能學習的重點放在何處等諸多問題。有了針對不同學段學生運動技能學習程度的標準,我們會更加明晰不同學段體育教學的區別何在,不同學段體育教學內容與方法該如何銜接;何時注重基本活動能力發展,如何講究運動技術要求,怎樣追求運動技能運用;可以給運動技能教學提供明確的導向,有利于教師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和改進教學方法。如果教師頭腦中有了這樣一個運動技能學會與否的判斷尺度,那種不考慮學習對象,不考慮教材內容,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定式將會發生扭轉,體育學理將更加清晰明朗,教學方法將更加具有針對性、適切性和實效性,同一化和程式化的體育教學方式方法將會發生轉變。
三、判斷運動技能學會與否的幾點思考
1.判斷學生運動技能的學會與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其難度在于運動技能數量繁多且類型各異;各地、各校以及不同學段的學習內容不盡一致;學生動作發展和體能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學習同一運動技能的起始年級不同;有的內容學得長而精細,有的內容學得少而簡略;以什么樣的標準取向和要求建立這樣一套標準尚不清晰或無共識等等。雖然困難很多,但不妨礙我們尋求一種基本的判斷取向,不妨礙我們通過探討某些典型運動技能的學會標準來追尋一種具有指導和啟發意義的思路。
2.判斷學生運動技能的學會與否,不是要制定一套評價標準來管、卡學生,不是要“給予”或“剝奪”某些學生會的權利,也無需分出優良中差或三六九等,而是要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實際狀況,明確一種要把運動技能教到何種程度的基本標準,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差異和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診斷或技能學習的預期目標與參照體系,其目的是幫助教師針對中小學生特點和運動需求,更合理地選擇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讓更多中小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享受體育的快樂。
3.判斷學生運動技能的學會與否,是在尋求一種技能學習效果的判斷尺度,這一判斷尺度與學生的多向性和差異化發展,與因材施教、區別對待等教學理念,甚至與學生的個體內差異評價[3]并不沖突,因為這個判斷尺度只是一個運動技能學會程度的“基準”,不同的學生可以在這個基準上謀求更高程度的發展,甚至對個別特殊學生還可以圍繞這個基準進行下浮調整。重要的是,教師心中要有這樣一個面向大多數學生的基準,正如陶行知所言: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
4.判斷學生運動技能的學會與否,不僅要符合國家對教育教學的基本質量要求,遵循運動技能學習的基本規律,還必須考慮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體育教師有可能把運動技能教到何種程度,“應該”達到的要求和“可能”達到的要求必須保持一致性,否則,任何討論都是水中花鏡中月。因此,學會與否的標準只能是一個基本的、具有普適性的判斷尺度。
5.判斷學生運動技能的學會與否不僅是一種判斷尺度的確定,還是一種價值取向的探尋。人們根據不同的標準評價教學效果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按照競技運動的技術要求和按照普適性的學會標準衡量同一節體育課的技能學習效果,可能會得出不同的評價結論,孰是孰非呢?一種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判斷尺度有可能幫助我們回答這一問題。
四、判斷運動技能學會與否的設想
1.判斷學會與否要考慮運動技能的不同類型
不同類型的運動技能在判斷學會與否時應該區別對待,不能“一視同仁”,一概而論,因為不同的運動技能所完成的任務和自身特點是特定的而非同一的。為了便于根據不同運動技能的特性判斷學生的學會與否,這里把運動技能做一個簡要的分類(表1)。
體能類動作與身體素質密切相關,體能是決定該類動作運動成績的主導運動能力[4]。該類動作可使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辦法來判斷學生的學會與否,如“能用經濟的適當速度持續奔跑××時間;能用個人最快速度按規定路線奔跑××距離;能夠經助跑后單腳起跳敢于運用某種姿勢越過××高度的橫桿”等類似描述作為判斷學會與否的尺度。從技能學習的角度看,這種判斷尺度非常方便教師設置教學目標。由于體能類運動項目的技術和人體解剖生理特點與體能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具備特定的體能素質就難以表現出特定的技術要求,所以不宜按照競技運動的技術標準來衡量中小學生,而應更多地結合具體動作的核心要素和基本特征,來判斷學生達到何種程度就算是基本掌握了這項技能。
技藝類動作與身體表現能力密切相關,完成動作的技巧與表現力是決定該類動作成績的主導性因素。此類動作更適合用質性評價的方法判斷學生的學會與否。技藝類運動技能大多是人為創編的,有其特定的技術要求和規范性,教師可通過觀察學生完成動作的情況,如其動作方法、姿態、路線、順序、手型、步型等是否與特定要求相符合以及是否完成(器械體操中的上法、下發等)等,來判斷學生是否已經基本掌握所學技能。
開放性動作與人的綜合運動能力密切相關,其運動成績與體能、技能、戰術思維等都有著重要聯系。其特點是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動作或動作方式將會隨之發生相應改變,練習者需要快速判斷和果斷決策,并采取相應動作或動作變式以應對環境條件的變化,尤其是同場對抗項目的運動技能更是如此。因此,判斷開放性運動技能的學會與否時,應著重看學生是否能在對抗(或其他特定條件,如運球過障礙、規定路線的投籃或射門等)條件下運用技能或是否能運用所學動作參與比賽及對抗性練習。低學段學生或初學者則可采取測試項目中幾個關鍵技術動作并結合定量的方法來判斷其學會與否。同場對抗和隔網對抗項目的運動技能雖同為開放性技能,但又各具特色,制定判斷標準時還需有所區別。
踢毽子、跳繩等動作技能具有某種特殊性,它們一方面具有技藝類技能的特征,但其成績測量又表現出體能類技能的特征;其動作可以分解開來單個練習或觀測,但同時又具有連續性技能的特征。這類動作技能亦可采取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法判斷學會與否。如“向前單搖雙腳跳繩”的學會標準可描述為“能用向前單搖,雙腳同時跳躍的方法連續跳繩××個”。“毽子盤踢”的學會標準可描述為“能用膝關節外翻,小腿內收上擺,腳內側觸毽的方法連續踢××個”。
2.判斷學會與否要找準切入點
其實,無論過去的教學大綱還是現行的體育課標中都不乏對運動技能掌握程度的描述,問題是這些評價描述過于宏觀和模糊,如:“完成所學動作的正確性、協調性、數量及運用情況”[5]。我們要探討的是一種判斷學會與否的具體明確的尺度,而且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無需分出優良中差的基準程度或參照體系,這需要把抽象的語詞變換成更具有操作性、更利于教師判斷的具體描述,一種關于大多數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基準程度的描述。
教師在制定具體教學目標時,運動技能方面的目標如果能體現出條件、行為和標準三個要素的話,那基本上就近似一個判斷學生學會與否的標準了。如:一位教師在行進間運球的技能方面的目標這樣寫道:能在消極防守條件下用正確的運球方法行進間運球20米不出現失誤。不管這一目標描述是否合理,但基本上具備了判斷學會與否的語言描述特征。是否獨立完整,是否基本合理,能否運用并完成某種任務等三個方面可以作為衡量運動技能學會與否的切入點。
學會了某個運動技能的標志應是能夠獨立完整地做出動作。因為技能是通過練習才掌握的動作方式,而經過練習后的動作必須能夠獨立完整地完成。經指導、提示或幫助下才能完成或生疏、片段地完成動作不能算會,此時他的動作還未達到“技能”的水平。
完成該動作的方法應當是基本合理的。基本合理是指允許其動作方法與規范的或特定的技術要求存在微小出入或具有個性化特征,但不能違反基本的運動力學原理或人體解剖特征,動作在用力性質、部位、順序、結構、方向、速度、幅度、力度等方面與特定的技術要求是大體吻合的。如武術套路的動作路線和方法不能發生改變或出現遺漏;單手投籃不能雙手都同時用力;毽子盤踢必須膝關節外展和腳內側觸毽等。
因為動作技能是指“通過練習獲得的能夠完成一定任務的動作系統”[6],因此,判斷是否學會了某個運動技能的標準應當是學生可運用該運動技能完成某種任務。實際運用并完成某種任務的要求并不高,例如運用跑、跳、投的技能參加達標測試、鍛煉或比賽;運用學過的技能參加球類比賽;運用健美操(或武術)套路為他人表演,運用踢毽子、跳繩、打羽毛球等堅持鍛煉等。
3.判斷學會與否要有學段意識
不同學段的學生處于不同的動作發展和體能水平,因此,不能用同一的標準衡量不同學段的學生。例如我們判斷一個三歲的幼兒會不會跑,該用什么標準呢?恐怕有無騰空就是個最基本的標準了,因為對這個年齡的幼兒來說,有了騰空就意味著他會跑了。但對小學生來講,有無騰空的標準就顯得過低了,我們恐怕還需要判斷他能否跑成直線,是否正確著地,擺動腿是否自然折疊等更多指標。而對初中學生來講,我們就可能需要把短跑和長跑分開來考慮如何判斷會跑與否了……
參考課標對不同學段運動技能的學習要求,對不同學段學生運動技能學會與否的判斷取向設想如下:
小學階段應注重學生基本動作和活動能力的發展,強調能自然、合理地做出某些基本動作,突出初步、粗略和掌握基本正確的技術輪廓等要求,不苛求技術細節。如立定跳遠的學會標準可描述為:能用雙腳同時起跳,雙腳同時落地并能緩沖,擺臂與蹬地動作配合一致;能運用立定跳遠鍛煉身體或參加測試。又如小學階段武術操的學會標準可描述為:能跟隨音樂或口令獨立、完整地完成全套動作,基本手型、步型、動作路線等基本符合特定要求(精氣神、勁力等可作為差異化發展的更高要求)。
初中階段應注重基本運動技術的掌握,強調能合理、協調地完成動作,逐漸提高運動技術的規范性,突出完成動作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可適度提出在比賽或鍛煉中運用運動技能的要求。如魚躍前滾翻的學會標準可描述為:能獨立完成動作并有明顯騰空,滾動自然連貫;能運用魚躍前滾翻越過較低的障礙物。又如籃球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的學會標準可描述為:能把運球和行進間投籃自然銜接起來,不出現走步違例,投籃手法符合特定要求等(命中與否、起跳高度、步子大小比例,能否接球后銜接行進間投籃等可做為差異化發展的更高要求)。
高中階段應注重運動技術的合理、規范和個體差異以及運用能力的提高,強調能在鍛煉和比賽中運用所學運動技能。如籃球持球突破的學會標準可描述為:能在比賽或對抗性練習中快速確定軸心腳,運用交叉步或順步方法實施突破,不出現走步違例。又如健美操套路的學會標準可描述為:能跟隨音樂獨立、熟練、完整地完成全套動作并敢于在眾人面前展示,不出現遺忘、遺漏、明顯錯誤等現象(表現力、節奏感、韻味、力度等可作為差異化發展的更高要求)。
五、結語
中小學生在某項運動技能學習結束時該把所學技能掌握到何種程度,以及教師通過教學有可能把運動技能教到何種程度,我們還缺乏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如果教師對于不同學段的學生在經歷學習過程之后是否學會了某種技能缺乏起碼的判斷尺度或參照標準,不能不說是一種教學的盲目和目標的缺失。從深層意義上說,探討運動技能學會與否的標準,不僅是一種判斷尺度的明確,還是一種價值取向的探尋,因為衡量學生運動技能學會與否的基準既是一個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一個促進學生差異化發展的基點,直接關系到我們如何設計與實施教學活動以及如何評價教學的效果與質量。但愿這一話題討論能使運動技能方面的目標設置更加清晰合理,教學方法更適應學生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全國人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Z].北京:法治出版社,2011,07.
[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
[3]賈齊.論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對體育課程學習評價制約——以個體內差異評價為中心[J].中國學校體育,2013,09.
[4]田麥久.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M],1988,01.
[6]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