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山

摘 要:時下,很多教師就“磨課”問題產生了爭議。有人認為只有公開課才需要磨課,非公開課不應該磨課;有人認為,磨課就是弄虛作假,是預先設計好的一場課堂戲。關于到底該不該磨課,磨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有效的磨課,如何凸顯內涵,我們應該客觀地進行科學分析,以便于能更好把握課堂,駕馭課堂。
關鍵詞:磨課;公開課;形式;內涵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3-0052-02
一般來說,磨課是教研組或備課組組織的課堂教學研究探討活動。它在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師專業水平中起著重要作用。磨課有利于一線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從而最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但要了解磨課的真正含義,還要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一、磨課是公開課或比賽課的專利嗎?
有人認為,只有公開課或參賽課,才有必要進行磨課。針對這一錯誤傾向,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從磨課的定義來看,磨課,就是教師在規定時期內,在本市教研員或者學校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幫助下,在備課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把某一課的教學任務作為研究課題,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習、實踐、研究,教師某堂課的教學成為水平較高的精品課的過程(引自《小學語文教學》2012,8:56)。由此看來,磨課并不是公開課或比賽課的專利,而是一種群體的教研形式,發生在一切課堂教學中。
其次,從磨課的方式來看,浙江省優秀教師方紅霞在《簡說磨課》一文中指出,磨課有四種方式,即獨磨、互磨、引磨和研磨,并且對不同方式的磨課進行了定義并闡述了其優勢(表1)。
綜上所述,磨課有四種不同的方式,而且每種方式的發生過程和意義各不相同,它適用于各種課型中,既可以是群體教研活動,也可以是個人研討。
所以說,磨課是一種教研形式,它既沒有時空的界限,也沒有主體約束,它存在于一切教學活動中。
二、如何使磨課突出內涵?
1.在清晰的流程中突出內涵
磨課的基本環節有:問題呈現→精心研讀→巧妙設計→付諸實踐→整合展示。以《如何提升教師的講解能力》為例:試教中出現的問題有,教師講解淺析,示范不到位,學生不能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等。發現這些教學問題后,教師要精心研讀,通過借助教材、書籍、雜志以及網絡的手段,準確解讀教材,進一步探析其要點。這就是磨課第一步。接著,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技術、技能、身體素質實際進行針對性設計,把握問題提問的實效性。設計好以后就要付諸實踐,即把再設計付之教學實踐中,在第二次試教課中體驗教學效果。這一次試教,若是自己獨自上課,應在課后積極自我反思,并及時調整設計;若是集體研磨,應多聽取同伴或專家的意見,交流溝通,在自己原有的教學特長之上,調整好教學設計,這就是磨課第二步。最后一步就是整合展示,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專家和同事給予的建議進行整合和優化,并通過公開課的形式進行展示。
2.在細節的錘煉中突出內涵
教學細節是什么?我認為,教學細節是課堂教學中看似不需要被關注的小環節、小流程,也許是課堂中的一句過渡語,也許是課堂教學中一個簡單的動作,也許是課堂教學中一句提問,但,就是這樣的細節決定了課的成敗。正所謂,成在過程中,敗在細微處。所以,教者要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否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否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關注課堂教學細節就是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那么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凡是學生知識、經驗、能力可及的事,均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教師為其創造條件,進行指導幫助,做到“到位不越位”;教師要堅持區別對待的原則,為學生營造每個人都有享有健康、快樂的氛圍,使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參與管理、參與評價,做到“在場不包場”。這樣的體育課堂才能成為學生自主發展的舞臺,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實實在在地得到提升。
如:“山羊分腿騰越”課堂教學。筆者在試教中發現,學生過山羊時很容易形成兩腿向側分開時,腿彎曲伸不直這一錯誤動作,于是,我決定把錘煉細節放在磨課的第一位。上課時,我讓學生們回顧初中階段已學過的壓腿動作,并進行想象、大膽設想,創造性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接著,分成小組進行探討、交流、練習。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順利地完成了左右大分腿壓腿、空中分腿挺身跳、地上俯撐蹬地、向兩側擺腿接推手成分腿站立、跳人馬等練習,而且能進行人對人分腿前移等各種輔助性練習。各組一一展示,練習熱情高漲,課堂學習氛圍活躍,很快地解決了山羊分腿騰越動作技術中腿彎曲伸不直的錯誤動作。我想,這就是磨課的作用吧。磨課要做到錘煉細節,這樣才能將課堂呈現得更加精彩。
3.在重點的把握中彰顯內涵
一節課若是一味追求面面俱到,那么就會變成面面不到。因為一節課的時間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因此,要針對實際情況,有重點性的“磨課”,逐一、逐步解決問題。
教師在磨課時,應該重在關注教學目標設計是否合理,教學內容如何取舍,教學環節安排是否得當,如何讓課堂在意外中生成等,以此提升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對課堂教學內容優化與提升,把個體學生的智慧和班級其他參與者的智慧有機整合,這樣,教師在課堂上就會教得得心應手,學生也就能更快地掌握動作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高中男生學習挺身式跳遠的助跑”練習中,第一次上課失敗以后,我發現這一課要關注以下問題:助跑起跳的快慢與挺身式跳遠的遠度有沒有關系?學生們經過多次的練習和比較,得出了“助跑起跳跑得越快,跳得就越遠”的結論。接著我設計了另一教學環節——想法讓學生精確地在起跳板上起跳,快速地騰空做出挺身姿勢,從而跳得更遠。這一環節的設計果然是成功的,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還能概括出挺身式跳遠助跑的方法和要領。教學目標就實現了。這一次磨課,讓我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學生間的互動,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學生的創造能力,掌握挺身式跳遠的助跑起跳動作技術。
4.在磨練教師的感知過程中凸顯內涵
磨課是改進教法、學法細節,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方式。近幾年來,在磨課的過程中,執教教師為了公開課教學結果的“安全可靠”,避免出現冷場或難于處理的教學環節,經常選同一個班級(特別是學生綜合素質較好的班級) 的學生來反復試教。磨課成了折磨學生的手段,成了教師檢測課堂教學設計的試驗品,成了教師展示“高超表演”的配角,成了教師教學藝術表演的道具。這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沒有根本的轉變,缺乏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尊重,其結果自然“適得其反”。
(1)學生磨失興趣。以磨課的名義讓學生多次上同樣內容的課,學生難免會產生厭煩情緒。曾聽一位學生抱怨說:“這堂《形意拳》武術課我們已經上過好幾遍了,手臂都伸不直了,腿走路都很難邁步了。”學生的厭煩情緒一旦產生,不僅會對授課教師產生抵觸心理,影響磨課效果,而且會對體育學科產生厭學心理。
(2)課堂磨失真實。教師與學生反復演練的磨課,即使學生已經把武術《形意拳》的動作技術學得很到位規范,表現得淋漓盡致,小組輪換隊形變化得非常整齊,也還要假裝未學習的樣子,一起來討論或探究,這樣的結果只會使體育課越磨越假,師生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脫離真實感受,失去了磨課真正的涵義。
磨課,磨的是課堂教學流程,讓流程更加清晰,而不是磨課堂;磨課,磨的是課堂教學中的細節,讓課堂教學細節更加流暢,而不是延長教學時間;磨課,磨的是教學重點的把握,讓課堂教學更加重點突出,而不是面面俱到;磨課,磨的是教師的上課流程,而不是學生表演的具體到位。
三、結語
“磨課”,是新教師的入門指南,是教師間的代際傳承,更是名教師的風雨歷程。正如江蘇著名的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徐斌所言:“如果真有那么幾塊智慧積木的話,那么它們的‘產床,就是我在一次次賽課中所接受的‘魔鬼式訓練。”我所理解的“‘魔鬼式訓練”, 即是“磨課”。“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不錯,好課是磨出來的,好教師也是磨出來的!
參考文獻:
[1]方紅霞.簡說磨課[J].中國教師,2010.16.
[2]蔣成榮.讓磨課真正成為教師的“練功場”[J].人民教育,2007.1.
[3]張先躍.我們需要怎樣的磨課[J].當代教育科學,2004.6.
[4]吳圣潘.新教師專業發展從“磨課開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3.
[5]陳剛.有效教學需要細節打磨[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