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惠南
(江門中醫藥學校,廣東 江門 529020)
護理技能競賽選手的心理評價與干預
鄧惠南
(江門中醫藥學校,廣東 江門 529020)
目的 了解參賽選手的人格特征,評價心理干預的作用。方法 將98名選手分為參賽組(15名)和參選組(83名),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對選手心理特征進行對比研究,對參賽組采用考試焦慮量表(TAS)評價心理干預的效果。結果 參賽組的E量表得分為(9.53±2.33)分,參選組為(14.75±4.37)分,差異有顯著性(P<0.01)。參賽組心理干預前后的TAS平均分分別為(16.73±2.55)分、(11.00±1.73)分,差異有顯著性(P<0.01)。結論 E量表得分較高且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適合參加護理技能競賽;個體化的心理干預可降低焦慮水平,提高競技狀態。
技能競賽;心理干預;艾森克人格量表;考試焦慮量表
護理技能競賽分為筆試和操作兩部分內容,對參賽選手綜合素質有較高要求。選手不但要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而且要有良好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這些都與其心理素質有關。本文通過分析參賽學生的心理特質,評價心理干預的作用,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9—2012年參加廣東省護理技能競賽的選手102名,分為參賽組(15名)和參選組(87名)。均為中專護理專業二年級女生,平均年齡(17.0±0.5)歲。兩組學生一年級的護理學平均成績為:參賽組(89.00±7.12)分,參選組(88.00±5.62)分,差異無顯著性(t=0.61,P>0.05)。
1.2 調查方法
1.2.1 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成人版 發放102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8份,其中參賽選手15份,有效回收率100.0%;參選選手83份,有效回收率95.4%。對參賽選手發放考試焦慮量表(TAS)15份,于培訓前、比賽前進行測試,共收回15份,回收率100.0%,有效問卷15份,有效率100.0%。
1.2.2 評價標準(1)EPQ包括E、N、P、L 4個量表。E量表:得分>15分,表示性格外向,可能好交際,渴望刺激和冒險,易沖動;得分<8分,表示性格內向,如好靜,富于內省,不喜歡刺激,喜歡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緒比較穩定。
N量表:得分>14分,表示內心焦慮、憂心忡忡、郁郁不樂,有強烈情緒反應,甚至出現不夠理智的行為;<9分,表示情緒穩定。
P量表:得分>8分,表示可能感到孤獨,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不近人情,與別人不友好,喜歡尋釁攪擾,喜歡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顧危險。
L量表:得分>18分,顯示被試者有掩飾傾向,測驗結果可能失真。
(2)TAS。TAS得分<12分,表示考試焦慮屬較低水平,12~20分屬中等水平,>20分屬較高水平,≥15分表明被試者因考試而產生相當程度的不適感。
1.3 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貫穿整個參賽準備過程,分為3個階段:(1)心理訓練。通過舉辦心理學講座或座談會,教選手根據元認知理論進行自我分析,運用自我控制的方法(如放松訓練、表象訓練、暗示法等)預防不良心理反應;樹立正確的參賽動機,確定參賽目標,充分發揮選手的主觀能動性。(2)建立參賽小組,發揮集體的力量,群策群力,消除孤軍奮戰的感覺;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心理狀態測試,發現并消除引起選手負性心理的原因,必要時使用心理恢復的手段和方法。針對賽場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制訂應急方案并融入賽前訓練中。(3)賽場上的心理調節。指導教師根據選手的心理狀態、性格特點,在合適的時候,有選擇地對其心理狀態進行有效調控。
1.4 統計分析
所有資料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處理,EPQ資料進行獨立樣本均數的t檢驗,TAS資料行配對t檢驗,計量資料用(x± s)表示,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1 EPQ得分比較
參賽組和參選組E、L量表得分高于全國常模[1],N、P量表得分低于全國常模。參賽組E量表得分低于參選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參賽組P量表得分低于參選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參賽組N、L量表得分高于參選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參賽組、參選組、全國常模EPQ得分比較(±s,分)

表1 參賽組、參選組、全國常模EPQ得分比較(±s,分)
注:*表示與參選組比較,P<0.05;**表示與參選組比較,P<0.01
組別P量表L量表參賽組參選組全國常模t值n E量表N量表15 83-9.53±2.33**14.75±4.37**8.65±4.49**-4.50**12.93±2.40 11.25±5.80 13.06±4.42 1.10 3.85±2.34*4.17±1.90*4.92±2.95*-0.58*14.00±2.77 13.83±2.79 13.35±3.63 0.22
2.2 TAS評分
15名參賽選手心理干預前的TAS平均分為(16.73±2.55)分,干預后的TAS平均分為(11.00±1.73)分,差異有顯著性(t= 6.90,P<0.01)。
3.1 參賽選手的人格特征
EPQ是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編制的,被廣泛應用于醫學、司法、教育等領域,適合對各種人群進行測試。包括4個量表:E:內外向;N:神經質,又稱情緒性;P:精神質,又稱倔強、講求實際;L:掩飾性。艾森克人格測驗表明:考試成績與E、P、L量表得分呈負相關關系,內向、精神質低、掩飾性低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好。內向的學生參加社會活動較少,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從而使學習成績有較大的提高。P量表均分較低的學生能較好地適應環境,在學習方法的掌握上也有一定的優勢;L量表均分較低說明其掩飾性較低,較為誠實,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習和成績,這些特點有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1]。但是,僅僅是學習成績好的選手,并不是優秀的參賽選手。本研究發現,兩組選手一年級理論考試成績無顯著性差異,但參賽組的E、P量表得分較參選組低。因此,筆者認為理想的參賽選手的人格特征應是E量表得分較高,N、P、L量表得分較低,表現為外向,渴望刺激和冒險;好交際,開朗、活潑;穩重,性情溫和,善于自我控制;能與人友好相處,能較好地適應環境,態度溫和,不粗暴,善解人意,而本研究中參賽選手選拔還不是很理想。
3.2 參賽選手的心理干預
同等水平選手的比賽勝負取決于心理狀態,心理狀態較好的一方取勝的可能性更大。比賽前,選手往往會出現焦慮情緒。適度的焦慮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激發斗志,但過度的焦慮則會危害人的認知過程,分散注意力,使注意力集中于焦慮、緊張的情緒體驗,而不是集中在復習活動中。過度的考試焦慮還會干擾和瓦解回憶的過程,使選手的思維陷于暫時的停滯階段,不能準確、迅速地再現學習過的內容,無法形成完善的邏輯思維體系而影響考試成績[2]。因此,需要進行心理干預以調節選手的焦慮水平,確保其對比賽任務有清楚的理解;對自己充滿信心,有全力以赴參加比賽并奪取勝利的欲望;頭腦清醒,動作協調;注意力集中在未來比賽上,注意范圍適度;喚醒水平最佳,知覺敏銳;情緒飽滿,精力充沛,全身放松,心理鎮靜,無焦慮情緒;能量充分動員,控制力良好等[3]。本研究采用TAS對參賽選手進行個體化評價,了解選手的焦慮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賽前1周注意控制好賽前專項訓練的強度和次數,進行意外狀況的模擬訓練;賽場上采用呼吸調節法、表象訓練法進行自我控制調節,均取得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人格測試有助于參賽選手的選拔。人格分析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的基礎,了解學生的人格特征有利于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讓學生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有利于培養技術水平高、心理素質好的護理工作者。
[1]肖圣龍,程雙寧,孟秀紅.醫學生人格特征及其與學習成績的關系[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02,35(2):128.
[2]趙莉,譚敏,吳玉瓊.綜合培訓對本科護生實習前焦慮和抑郁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9,24(10):69-71.
[3]王海濱,李永強.籃球運動員臨賽心理調節及其控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5):86-87.
G424.28
B
1671-1246(2014)01-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