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梅
(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天津 300074;天津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天津 300073)
醫學生挫折承受力調查及對策研究
孫紅梅
(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天津 300074;天津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天津 300073)
目的 了解醫學生挫折承受力現狀,尋找提高方法。方法 采用挫折承受力問卷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 醫學生挫折承受力呈中等水平,低于非醫學專業學生的挫折承受力水平,且存在顯著性差異;男女醫學生挫折承受力總分無顯著性差異,但男生在面對挫折時的外在行為表現與女生有顯著性差異。結論 在教育實踐中應加強對醫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醫學生;挫折承受力;挫折教育
挫折承受力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茨威格提出,他認為挫折承受力是抵抗挫折而沒有不良反應的能力,即個體適應挫折、抗御和對付挫折的能力[1]。人生的道路上布滿了挫折,當個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障礙,其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挫折就產生了。挫折承受力是一種心理素質,是評價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提高挫折承受力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2]。心理學研究表明:能承受挫折的打擊,保持自身心理平衡與個性完整,是適應能力強、心理健康的標志。大學時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但大學生對自己的評價缺乏客觀性,經常產生錯誤的自我意識,如過度自卑、自我評價偏高、自我中心、苛求完美[3]。當今社會急劇變化,大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和挑戰,挫折承受力低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對自己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醫學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未來職業要求他們珍惜和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醫學生由于學業壓力大、就業形勢嚴峻、人際關系的困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因此,了解醫學生的挫折承受力現狀,有針對性地對醫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以提高其心理素質是非常必要的。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抽取天津市兩所高校的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350份,收回341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323份。其中男生153人,女生170人;醫學生185人,非醫學專業學生(簡稱“非醫學生”)138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挫折承受力問卷對323名學生的挫折承受力進行測量[4]。該問卷由25道題構成,包括內部思維情緒和外在行為表現兩個維度,內部思維情緒主要描述個體判斷挫折對自己的影響以及產生的情緒,外在行為表現主要描述面臨挫折時所采取的行為。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3。
1.3 施測程序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測試,采用統一的指導語,要求被試嚴格按照要求當場獨立完成問卷,當場收回。采用無記名答卷的方式,測試時間約10分鐘。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完成數據的錄入與處理。
2.1 醫學生挫折承受力現狀
研究結果表明,醫學生挫折承受力呈中等水平(中值為50),與非醫學生相比,醫學生挫折承受力總分和內部思維情緒維度得分顯著低于非醫學生(P<0.01),具體見表1。
表1 醫學生和非醫學生挫折承受力比較(±s,分)

表1 醫學生和非醫學生挫折承受力比較(±s,分)
注:*P<0.01
維度 醫學生 非醫學生t值內部思維情緒外在行為表現挫折承受力總分35.35 24.26 59.61 ±5.68 ±3.21 ±7.79 36.90 24.58 61.41 ±4.23 ±2.91 ±5.47 0.73 2.70*2.33*
2.2 不同性別醫學生挫折承受力比較
以性別為自變量,醫學生挫折承受力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的醫學生在外在行為表現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醫學生挫折承受力比較(±s,分)

表2 不同性別醫學生挫折承受力比較(±s,分)
注:*P<0.01
維度 男生 女生t值內部思維情緒外在行為表現挫折承受力總分35.91 25.07 60.98 ±5.38 ±3.02 ±7.20 35.09 23.92 59.01 ±5.80 ±3.12 ±7.48 0.91*2.33*1.67*
本研究結果表明,醫學生挫折承受力呈中等水平,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與非醫學生相比,醫學生的挫折承受力水平偏低。究其原因,可能與醫學生面對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自身具有的高成就定向和現實中的就業壓力之間產生矛盾,以及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沖突,導致其悲觀,繼而對未來喪失信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并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有關。
研究還表明,男女醫學生在挫折承受力總分上無顯著性差異,但男生在面對挫折的外在行為表現上與女生有顯著性差異。這表明,男生更愿意用實際行動去面對挫折,能夠以更積極的行為去克服遇到的困難,努力實現目標。這與家庭對男生和女生的養育方式不同,以及男女不同的社會分工有關。這種社會化過程使女生更重視情感的親密性,男生更強調自我獨立,因此,在面對挫折時男生更能勇敢地面對,解決困難。
由于醫學生的挫折承受力水平不高,因此,加強醫學生挫折教育,提高其挫折承受力,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全的人格品質是非常必要的。
4.1 完善自我意識
大學時期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很多大學生逐漸把關注的重點轉向自身,開始去發現、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并迫切要求形成獨特的個性與理解方式。但有些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因此,要糾正他們的不合理認知。可以通過教導他們與他人進行比較、分析做事的經驗等正確認識自我,使其客觀地面對挫折。
4.2 鍛煉意志品質
意志品質作為影響大學生挫折承受力的關鍵因素,一直以來在挫折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通過創設“逆境”的方法,增強學生意志品質[5]。困難是堅強意志的“磨刀石”,堅強的意志總是在困難的磨礪中培養起來的。現實生活中,避免不了挫折與困難,但當代大學生因為環境優越,難以接受艱苦生活的挑戰,有些大學生很想有所作為,卻不肯付出努力,難以持之以恒。因此,教師可利用課堂或班團活動引導醫學生開設“模擬醫院”[6],把學生置于“逆境”中,磨練其意志。
4.3 合理自我歸因
自我歸因是指個人如何對自己的行為或活動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和推論[7]。在歸因中,有些人傾向于外歸因,認為周圍環境因素,如任務的難度、外部的獎賞與懲罰、運氣是決定行為的原因;有些人傾向于內歸因,即認為自身的努力、能力、興趣、態度、性格等是影響事物發展與行為結果的主要原因。許多醫學生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正確歸因,從而產生挫折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醫學生處于特定的環境中,引導他們對挫折的原因進行正確的認識分析,并鼓勵其利用實際行動改善挫折情境。
[1]鄭日昌.大學生心理衛生[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2]張大均,向守俊.挫折應對自我監控探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27(6):982-986.
[3]張國成,邸衛民,王占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劉戍.大學生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社會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07.
[5]蔡曉祎.大學生挫折承受力狀況及其教育探析[J].社會心理科學,2011,26(11):195-199.
[6]許麗娜,馬霄,張秋瑩.醫學生挫折教育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24):15-16.
[7]童艷,李琳.淺談高校教師對大學生自我歸因能力的培養[J].鄂州大學學報,2009,16(3):78-80.
G526.5
A
1671-1246(2014)01-0136-02
注:本文系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一般項目(TJJX11-067)資助,天津中醫藥大學校級科研課題(XJ201201)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