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宏,魏 銘,朱少軍,鄭雪麗
(張掖市人民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ROC曲線評價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對直結腸癌肝轉移灶的檢出價值
朱 宏,魏 銘,朱少軍,鄭雪麗
(張掖市人民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目的 比較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與多層螺旋CT(MSCT)動態增強掃描對直結腸癌肝轉移灶的檢出率,評價DWI對肝轉移的早期診斷價值。方法 53例直結腸癌術后患者,分別行肝臟DWI和MSCT動態增強掃描,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掃描結果。結果 DWI診斷方法的曲線下面積(Az)、靈敏度、特異度和陽性預測值分別為0.964、98.9%、88.5%和96.9%,MSCT診斷方法的各指標分別為0.818、91.5%、51.3%和80.2%,兩種診斷方法的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對于直結腸癌肝轉移灶的早期檢出及陽性預測,DWI更具優勢。
彌散加權成像;直結腸癌;肝轉移灶;檢出價值
直結腸癌肝轉移灶的早期診斷幾乎全部依賴于影像學檢查,合理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選擇,對術前肝轉移灶的檢出具有重要意義。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是一種反映水分子運動的對比成像,DWI能利用肝臟病變與正常組織水分子彌散特性的不同,從微觀水平提供病變檢出的信息,有助于肝轉移灶的檢出[1]。本文對比研究DWI和多層螺旋CT(MSCT)動態增強掃描對直結腸癌肝轉移灶的檢出率和陽性預測值,利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評價DWI的應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
直結腸癌根治術后患者53例,臨床高度懷疑肝轉移。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53.9歲。確診肝轉移患者29例,原發腫瘤為直腸癌4例,結腸癌25例,其中手術或穿刺活檢病理證實3例,其余26例經對照以往影像學資料或隨訪復查確診,隨訪時間均在12個月以上。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2周內行肝臟磁共振常規掃描和MSCT動態增強掃描。磁共振常規掃描采用GE Signa EXCITE HDMR 3.0T掃描儀,掃描序列包括FSPGR-T1WI、T2WI及DWI,DWI采用單次激發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TR 1 000 ms,TE 70 ms,頻率選擇脂肪抑制技術,采用全敏感方向,彌散敏感系數(b值)為600 s/mm2。MSCT掃描使用SOMATOM Sensation 64排螺旋CT掃描儀進行上腹部平掃及三期增強掃描,增強時從肘前靜脈高壓注射歐乃派克80~100 ml,注射速率3 ml/s,三期增強分別于造影劑注射開始后25~30 s(動脈期)、65~80 s(門脈期)及120~150 s(平衡期)掃描。
1.3 圖像分析
均在IW2000(由浙江大學維科軟件開發)工作站內進行。圖像判讀由兩位高年資主治醫師分別獨立完成,僅被告知患者原發腫瘤及高度懷疑肝轉移,不提供其他臨床及以往影像學資料。每位醫師根據各自診斷的確定程度,統計各枚病灶的大小及位置,并按照5分信度法分別記錄各枚病灶:(1)肯定沒有,(2)可能沒有,(3)不清楚,(4)可能有,(5)肯定有。
1.4 統計分析
兩位醫師判讀結果之間的一致性采用Kappa檢驗,k值<0.40表示一致性較差,0.40~0.75表示一致性較好,>0.75表示有極好的一致性。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比較兩種診斷方法對肝轉移灶的檢出率,以曲線下面積(Az)進行評價,比較采用U檢驗。以記分4~5分者為陽性,計算靈敏度、特異度及陽性預測值。統計軟件使用SPSS 16.0,檢驗水平取0.05。
2.1 病灶檢出結果
經手術及隨訪,53例直結腸癌根治術后患者中確診肝轉移29例,轉移灶共96枚,病灶直徑0.2~5.6 cm,其中<1.0 cm 22枚,1.0~1.5 cm 28枚,>1.5 cm 46枚。兩種診斷方法各自的病灶檢出數見表1。DWI共檢出病灶93枚,陽性預測值為96.9%;MSCT增強掃描共檢出病灶77枚,陽性預測值為80.2%。

表1 兩種診斷方法對不同大小病灶的檢出比較[n(%)]
2.2 ROC曲線分析
經Kappa檢驗,DWI與MSCT兩種診斷方法的k值分別為:0.929和0.775,顯示兩位醫師的診斷一致性極高。兩種診斷方法的ROC曲線見圖1,曲線下面積(Az)、靈敏度、特異度及陽性預測值見表2。DWI診斷方法曲線下面積為0.964,MSCT診斷方法曲線下面積為0.818,兩種方法均具有中高度的診斷價值,經U檢驗得Z=0.256,P<0.05,可認為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價值差別有顯著性,DWI診斷方法優于MSCT診斷方法。

圖1 DWI及MSCT檢測直結腸癌肝轉移灶的ROC曲線分析圖

表2 兩種診斷方法各項指標比較
肝臟是直結腸癌最好發的遠處轉移器官,大約20%~25%的直結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有肝轉移,而在直結腸癌患者尸檢中這一比率高達70%[2]。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直結腸癌單純肝轉移患者,同期手術轉移灶切除后5年生存率達24%~38%[3]。因此,早期發現肝轉移灶(包括數量、大小、區域位置的確定)對于手術可切除性的判斷至關重要,能夠為臨床選擇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方式提供影像學依據,從而提高直結腸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
直結腸癌患者術前影像學評估中,肝臟MSCT是目前的常規檢查,但Ward等[4]認為MSCT增強掃描對肝臟小轉移灶的檢出率并不高,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也發現,術前肝臟CT檢查結果陰性的部分患者,術中探查可發現肝臟小結節轉移灶。Haider等[5]指出,常規肝臟CT掃描(5 mm層厚)對直徑小于1.5 cm的轉移灶的檢出率為75.0%,與本組研究結果基本符合(見表1)。直結腸癌患者肝臟CT檢查假陰性,我們分析其原因有:(1)CT利用X線衰減產生密度差異成像,而肝轉移性腫瘤特別是小病灶大多呈實質性,與正常肝組織密度差異較小。(2)直結腸癌肝轉移灶大多數有少血供的特點,也導致其動態增強掃描各期強化不明顯。(3)當轉移灶較小,尤其是靠近膈面及肝緣等部位時,受部分容積效應的影響而不易顯示。(4)肝臟常見小囊腫,由于部分容積效應的作用,并不表現為典型的低密度病灶,容易將強化程度較輕的小轉移灶誤診為小囊腫。
DWI是一種檢測水分子擴散狀態的磁共振成像序列,它利用組織間分子活動度和彌散系數不同產生的對比進行成像,可以在分子水平對體內的組織結構和功能狀態進行無創性檢查,DWI圖像實為組織形態與運動狀態的結合圖像。由于DWI對運動偽影敏感,故早期多運用在中樞神經系統,近年來隨著快速成像技術日益成熟,平面回波成像(EPI)技術,特別是并行采集技術的運用,顯著縮短了成像時間,減少了內臟運動偽影,使DWI的應用延伸到了腹部特別是肝臟疾病影像診斷中[6]。在DWI成像中,b值的選擇是最重要的因素,b值較大時信號衰減明顯,各種偽影增多,容易造成漏診;而b值較小時由于過強的T2透射效應,容易將血管瘤、囊腫等誤診為轉移灶。本研究采用聶玫等[7]推薦的b值600 s/mm2,結果表明在該b值下圖像質量及穩定性較高。本研究表明在直結腸癌肝轉移灶檢測中,DWI成像在靈敏度、特異度和陽性預測值等指標上均優于MSCT增強掃描(見表2),特別是在直徑小于1 cm的小轉移灶檢出率中,更具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綜上所述,DWI明顯提高了直結腸癌肝轉移灶的檢出率,對于直結腸癌肝轉移灶的早期檢出及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更具優勢,同時具備簡便、無輻射等優點,在臨床工作中值得推廣。
[1]Moteki T,HorikoshiH.Evaluation of hepatic lesions and hepatic parenchyma using diffusion-weighted echo-planar MR with three values of gradient b-factor[J].J Magn Reson Imaging,2006,24(3):637-645.
[2]Schima W,Kulinna C,Langenberger H,et al.Liver metast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US,CT or MR?[J].Cancer Imaging,2005(5):149-156.
[3]Hahnloser D,Nelson H,Gunderson L L,et al.Curative Potential of Multi-modality Therapy Foe 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J].Ann Surg,2003,237(4):502-508.
[4]Ward J,Robinson P J,Guthrie J A,et al.Liver metastases in candidates for hepatic resection:comparison of helical CT and gadolinium-and SPIO-enhanced MR imaging[J].Radiology,2005,237(1):170-180.
[5]Haider M A,Amitai M M,Rappaport D C,et al.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 in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small(<or=1.5 cm)liver metastases:is thinner collimation better?[J].Radiology,2002,225(1):137-142.
[6]李曉娟,劉志蘭,何冰峰.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肝臟占位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22(7):814-816.
[7]聶玫,陳自謙,錢根年,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肝臟占位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1):42-45.
R735.3+5
B
1671-1246(2014)03-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