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22)
“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資源的特色、豐度、分布狀況以及開發和保護水平,直接影響著這個國家或地區旅游客流的流量和流向、旅游業經營規模和效益及其發展前景”[1]。文化旅游憑借著自身獨特的內涵逐漸成為人們新的旅游需求,隨著人們對歷史和文化越來越高的關注度,陵墓資源的旅游價值也就日益顯現出來。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封建社會生活的縮影,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西漢作為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都值得我們后人去思考借鑒。
陜西省的西漢帝王陵墓共十一座,除了漢文帝霸陵位于西安東的霸陵原、漢宣帝杜陵位于西安南的杜陵原,其他九陵都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且相距不遠。九陵成一條直線分布,東西跨度五十多千米,西起咸陽興平市豆馬村,東到咸陽市正陽鄉張家灣,依次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義陵、惠帝安陵、高祖長陵、景帝陽陵。這九座帝王陵各自獨立,又互為一體,一字排開,綿延數百里。咸陽歷來被古代眾多的帝王將相視為“風水寶地”,是周、秦、漢、唐等13個朝代的都城或是京城要塞,帝王陵墓約有27座,王公大臣的陪葬墓有800余座,陵墓類旅游資源相當豐富,不愧有“中國第一帝都”的稱號。
本文選取盧云亭先生的“三三六”評價法對咸陽西漢帝王陵墓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即“三大價值”、“三大效益”、“六大開發條件”。“三大價值”是指旅游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科學考察價值;“三大效益”指旅游資源開發之后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六大開發條件”指旅游資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象地域組合條件、旅游環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場、投資能力、施工難易程度等六個方面[2]。
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使得陵墓在選址上得到了充分重視、在建筑造型以及內部裝飾上具有真實地“影像效果”,陵墓本身就是體現當時社會風情的主要載體,是歷史的產物。西漢十一陵真實反映了西漢王朝的生活及典葬制度,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根據地,在歷史文化價值方面,具有資源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時陵墓地宮壁畫、陪葬品等等這些出土文物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例如漢茂陵的石刻群以及漢陽陵出土的彩繪陶俑在國內及國際上都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西漢十一陵除了霸陵的形制是依山為陵,其余十陵都筑有高大覆斗型夯土墳丘,就像一座座“東方的金字塔”,單在形體構造上就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另外西漢十一陵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整體性,是考古的理想處所,對墓葬形制、陪葬品規模以及出土文物的科學考察具備很高的可行性。
一條好的旅游線路不僅僅會給旅游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也會給當地的居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只有讓當地居民真正地感受到陵墓資源開發給他們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才會引起居民的重視,更好地保護這些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開發。但是,目前西漢十一陵的開發規模和保護都遠遠不夠,只有合理地充分開發利用資源,引起人們重視,才能真正使可持續發展成為現實。歷來陵墓的位置選擇都被看得特別重要,大多都選址在風景優美、山河形勝的“風水寶地”。而古代帝王是當時社會的最高統治者,陵墓選址都是“皇家禁地”,為了更好地保護風水,這些地方一般都是嚴禁隨意挖掘和采伐植被,所以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因此,在自然環境上具有很高的旅游價值。西漢十一陵地處陜西咸陽,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為咸陽西漢帝王陵墓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除了漢文帝霸陵、漢宣帝杜陵位于西安的郊區外,其他帝陵都位于咸陽原上,呈一條線分布,在景象地域組合上具有優勢;“旅游環境容量是指對一個旅游點或旅游區環境不產生永久性破壞的前提下,其環境空間所能接納的旅游者數量”。[3]對比近年來咸陽旅游業情況統計數據表,可以看到其旅游環境容量大體上呈逐年上升趨勢。而西漢帝陵旅游作為咸陽市旅游經濟組成的一部分,咸陽市對于該旅游資源地的投資能力是相對較強的;西漢帝陵除了漢文帝霸陵和漢宣帝杜陵分別位于西安東郊和南郊,其余九陵都位于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在開發上具有整體便利性。且我國考古技術自上世紀20年代進入基本成熟期,80年代已進入全面成熟期,西漢帝陵旅游資源在開發上也有過硬的技術支持。
陜西省西漢十一座帝王陵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陽陵在1999年建成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并對外開放。2006年在10個外藏坑原址上建設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即地下博物館展廳。2008年更名為漢陽陵博物館,收入主要是博物館門票收入。漢茂陵的開發則表現在:1979年12月,由茂陵文管所升級為茂陵博物館;茂陵博物館位于陜西省咸陽與興平之間的五陵塬上,是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聲海內外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現有文物陳列室2座,漢武帝故事造像藝術展一座,石刻廊房6座,總占地面積121486平方米術之瑰寶。旅游收入以博物館門票收入為主。出土遺物主要為磚瓦建筑材料的漢杜陵為了更好地探究三秦大地秦漢唐盛世文化底蘊,進一步弘揚秦漢文化,提高人們的歷史文化品味,保護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秦磚漢瓦于2009年建造了西安(杜陵)秦磚漢瓦博物館,由西安市文物局杜陵文保所與陜西雅森集團合作建設,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秦漢瓦當專題博物館。旅游收入依然是以博物館門票收入為主。而其他的帝陵目前都處于尚未開發或開放狀態。
1.旅游項目過于單一
目前只有漢陽陵、漢茂陵和漢杜陵憑借自身出土遺址資源建立了博物館,在這種經營模式下的游客旅游項目非常單一,不足以完全發揮陵墓類旅游資源的優勢來吸引旅游者。
2.發展受資源特殊性制約
古代帝王陵墓有很強的時代性,這就決定了陵墓類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制約。陵墓旅游資源本身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這種資源特殊性的制約,使得陵墓類旅游資源發展之路變得更加艱難。
3.旅游宣傳力度不夠
雖然近幾年咸陽政府比較重視旅游業的發展,陸續加大對旅游工作的投資宣傳和監管力度,但是相對于其他旅游城市,投資宣傳規模仍然相對較小。由于投入資金的匱乏,咸陽市很難舉辦高規格的旅游宣傳推介活動。
建設不同設計風格和規模的博物館是我國文物遺址類旅游資源當前普遍的開發和運營模式。而旅游者對旅游活動的參與方式和需求是處于不斷革新發展中的,文物遺址類資源單單靠博物館模式已經不能完全實現自身的旅游經濟價值。西漢十一陵在開發上可以借鑒河南清明上河園等景區的做法,依靠西漢帝陵本身的歷史文化故事,開發出一些游客參與性比較強的旅游活動,比如積極探索發展“漢服文化旅游”。發展漢服文化游可以與墓主人的名人效應充分結合,從這些名人身上下功夫,將其服飾風格整理出來,開發成漢服文化旅游產品,以漢服文化帶動西漢王陵旅游。文物遺址類旅游資源,尤其是陵墓旅游資源,一定要改變以往的開發和運營管理模式,建設集參與、體驗、文化、休閑于一體的現代旅游功能的綜合旅游景區。
所謂虛擬旅游,指的是“建立在現實旅游景觀基礎上,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景觀再現,使用戶在三維立體的虛擬環境中獲得身臨其境般的體驗”[4]。虛擬旅游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陵墓資源在其開發和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資源特殊性受到制約這一問題。運用虛擬旅游自身的優勢,建立西漢帝王陵墓景區的虛擬旅游系統,開展多樣化的帝王陵墓旅游項目,讓旅游者在網絡上可以直接體驗西漢帝王陵墓景區的資源特色。比如,將虛擬旅游技術與網絡游戲相結合,開發一款以西漢帝王陵為主題的網絡游戲或是探險游戲,來提升旅游項目的趣味性。同時可以推出在線主題游活動。例如,以“夢回大漢”為主題建立西漢帝王陵墓景區虛擬主題公園,大漢天下就展示在旅游者面前。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場景再現,或是構建模擬考古現場,讓游客游能充分的參與其中,在愉悅的氛圍中感悟文化知識,使游客進入具體實質的觀賞和娛樂層面,凸顯出旅游的文化性。
地區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在旅游景區發展的前期,咸陽市政府應該加大旅游宣傳和促銷的力度,在央視和省內主要媒體黃金時段投放西漢帝陵旅游宣傳片;在人流密集地投放旅游宣傳廣告或是刷寫旅游宣傳廣告語,來提高西漢帝陵的知名度;針對景區旅游特色編制宣傳叢書,包括旅游地圖、旅游畫冊、旅游指南等一系列;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宣傳規模,舉辦規格相對較高的專場旅游推介會,打造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和旅游紀念品。
[1]肖星,嚴江平.旅游資源與開發[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0:1.
[2]盧云亭.現代旅游地理學[M].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
[3]保繼剛,楚義芳,彭華.旅游地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1-83.
[4]余汝藝.虛擬旅游及其發展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6.
[5]和西芳.陜西帝王陵墓旅游資源評價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1):5-6.
[6]崔杜娟,孫虎.陜西咸陽古陵墓旅游資源開發與研究[J].經濟師,2010(2):113-115.
[7]王亮,孫虎,李劍.古陵墓旅游資源的特征及開發模式初探[J].江西農業學報,2010(1):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