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昌
(河南警察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6)
從內涵上講家庭暴力是指發生在家庭范圍內的暴力行為,但其外延要遠小于“暴力行為”。我國法律規定“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經常性和持續性的家庭暴力,構成虐待”[1]。
家庭暴力有以下特征:
1.具有主觀故意性。家庭暴力行為人在主觀上持故意的心理態度。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或者精神等方面造成某種傷害后果,但是仍然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從主觀構成上講家庭暴力只能由故意構成,過失不能成為家庭暴力的構成條件。
2.具有對象特定性。實施家庭暴力的主體是很特殊的,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間往往具備特定的親屬關系。由于歷史原因,家庭暴力往往被認為是具有夫妻關系的男性對女性的實施,“在配偶之間有24.7%的女性遭受過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2]。從總體上說,婦女作為受害者的占九成以上,而在事實上還包括老人、兒童、殘疾人甚至少見的遭受女性施暴的男性。
3.具有行為違法性。不管出于何種動機,對家庭成員實施暴力都構成家庭暴力,包括父母出于教育的目的毆打子女,丈夫毒打出軌的妻子。因為所有的家庭暴力行為都會嚴重侵犯家庭成員的生命和健康權,損害了家庭成員的人格尊嚴,用訴諸暴力的手段解決家庭的各種矛盾和沖突,都具有明顯的違法性。
4.具有手段多樣性。家庭暴力在實施手段上具有多樣性,多表現為肉體上的傷害行為和精神上的損害。前者是一種顯形暴力,即身體暴力,如毆打、體罰、傷害等;后者是一種隱形暴力,即精神暴力,如惡意貶低、嘲諷、挖苦以及威脅、恐嚇、謾罵、夫妻間長時間不說話交流等。精神暴力常常會使受害一方長期精神壓抑而產生重大壓力,導致嚴重心理疾病,誘發自殺或實施暴力犯罪,從而對社會造成重大危害。此外,夫妻間的性暴力,即丈夫違反妻子的意志與之強迫發生性生活或性虐待行為,也是家庭暴力的手段之一。
5.具有后果嚴重性。家庭暴力對家暴受害人的身體進行嚴重摧殘,使其感受到肉體傷害的痛苦,甚至直接導致家暴受害人的死亡。家庭暴力給家暴受害人的精神帶來的折磨也是極大的,造成的后果也更加嚴重,導致家暴受害人精神失常者有之,造成人格扭曲而不堪精神重負走上極端,自殺、自殘者有之,離家出走流蕩在外者有之,甚至有的以暴抗暴,造成悲劇的發生。
家庭是社會的構成要素,形成的基礎是法律、道德、親情。而家庭暴力事件不僅藐視法律的權威,而且踐踏維系家庭的紐帶,比普通的暴力犯罪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1.家庭暴力嚴重損害了婚姻關系的穩固。家庭暴力對家暴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是導致家庭離散的重要原因。家庭本應具有溫馨的屬性,然而家庭暴力使家庭陷入恐懼、緊張的氛圍中,使家庭失去這一典型社會屬性,最終導致家庭的解體。
2.家庭暴力嚴重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如果一個家庭中充滿暴力、責罵、忿恨和敵視,那么在這個家庭中成長的子女的心理和生理上會受到莫大傷害,誘發自卑、焦慮、恐懼、缺乏信賴。在其今后成年的生活歷程中極可能因心理的異常和性格缺陷也成為家庭暴力的實施者,甚至誘發仇視、對抗社會的行為,實施犯罪。
3.家庭暴力嚴重踐踏了法律的尊嚴。為保護公民人身權利及合法利益,國家通過立法制定了以《憲法》為基礎的一系列法律。如《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這些法律的實施雖然為懲治違法犯罪提供了巨大的保障,但在實際運用中沒有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家庭暴力公然挑釁法律,踐踏了公民人身權利,不依法處理有悖于我國有法必依的法律原則。
4.家庭暴力嚴重危害了社會的穩定。有效扼制家庭暴力,及時救濟遭受暴力者,是避免影響家庭、社會安定,發生刑事案件的有效保障。而在實際上,因為家庭關系不和諧導致的暴力行為,使家庭喪失了應有的功能,進而誘發故意殺人、故意傷害以及虐待等刑事案件。為社會增添不安定的因素,直接影響了社會的穩定。
我國憲法、婚姻法等法律有關涉及禁止家庭暴力的規定原則性太強,對公安機關及有關部門采取措施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案件等缺乏規范,導致公安機關在實際干預家暴工作中無可措手。雖然《意見》明確了具體部門職責以及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具體實施措施,對公安機關反家暴的職責范圍及操作程序較為作了詳細規定,彌補了法律規定的不足,為落實法律規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從總體上看,這些關于家庭暴力的規定仍然還比較原則,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需要盡快制定反家庭暴力的基本法——《消除家庭暴力法》。
1.目前公安機關干預家庭暴力的法律依據
(1)《消除針對婦女的暴力宣言》。1993年聯合國通過的《宣言》指出以婦女為對象實施的家庭暴力構成了對婦女人權和基本自由的侵犯。
(2)《婚姻法》。我國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第3條明確規定禁止家庭暴力;第43條第2款賦予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根據受害人請求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予以勸阻的權利;賦予公安機關予以制止的權力;第43條第3款賦予公安機關干預家庭暴力的治安管理處罰權,規定對于受害人提出制止和控告家庭暴力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予以處罰;第45條賦予公安機關干預家庭暴力的刑事立案權,規定對構成犯罪的家庭暴力行為人,予以刑事追究。
(3)《婦女權益保障法》。2005年,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時,規定禁止殘害婦女、不得侵犯婦女的人身自由。不得非法搜查婦女的身體;不得侵害婦女的生命健康,重申“禁止家庭暴力”。并首次規定國家采取措施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同時規定了對于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擔負重要責任的主體,主要包括政府層面的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機關,以及城鄉基層社區組織、社會團體等機構。
(4)《未成年人保護法》。2006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0條第2款強調“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彰顯了對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
(5)《關于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200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最高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衛生部、全國婦聯等部門聯合發布《意見》,明確規定在將家庭暴力報警納入公安機關“110”出警范圍的基礎上,根據《“110”接處警規則》及時處理求助投訴的家庭暴力案件。
2.公安機關依法懲處家庭暴力行為
公安機關的執法行為以國家強制力為堅強后盾,對家庭暴力行為享有制止、調解、治安處罰、刑事偵查等法定權力。在對家暴案件的執法操作中,公安機關應當視案件的具體情形,依法予以及時處理:公安機關可以結合相關法律規定,根據家暴受害人的請求,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予以制止;受理家庭暴力報警后,依法及時開具委托書,委托進行傷情鑒定,收集案件證據;對于受害人堅持提出處理家庭暴力行為的,公安機關依法實施處罰;對于情節輕微的,公安機關應當按照兼顧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和維護家庭安定的處理原則,對施暴者予以訓誡,嚴肅地告知施暴者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及后果,防止事態的擴大,依法予以調解;對于情節嚴重家庭暴力行為,公安機關依法立案,進行偵查取證追究刑事責任。
公安機關要通過警方網站、媒體等各種形式、在社會上展開宣傳教育,使《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道德規范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為提高公民家庭美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各級婦聯組織要采取多種方式對作為家暴主要受害群體的婦女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切實提高婦女的法制觀念,引導婦女信賴法律,增強其與家庭暴力作斗爭的自覺性。向婦女們發放成功反家暴的案事例,在遭受家庭暴力侵害時,使婦女們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依法維權,增強防暴、抗暴能力。
為做到對家庭暴力“防患于未然”,應通過與基層組織、檢法司機關建立和完善家庭暴力防范體系。河南省鄭州市“利用998個社區警務室嘗試開展家庭暴力投訴服務,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教育,主動將預防家庭暴力犯罪納入社區基礎工作范圍和社區犯罪防控體系當中,及時掌握和調解轄區內的家庭糾紛,化解矛盾,將家庭糾紛可能引發的社會犯罪遏制在萌芽狀態”[3]。
公安機關可嘗試依據家庭暴力個案的具體情形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針對第一次報警,表明強烈關注,進行一級干預。民警及時出警制止家暴行為并調查取證,依法對施暴者予以警告,明確告知如再次實施暴力將承擔嚴重的法律后果,表明公安機關已經關注這一家庭暴力。這項措施可以通過建立詳細的暴力家庭信息檔案為基礎來完成;為家暴受害人發放“警務信息卡片”,載明應對緊急情況的具體措施、求助電話、庇護場所聯系方式等信息。
針對第二次報警,實施貼近監控,升至二級干預。處警后對施暴者予以第二次警告處罰,并及時更新暴力家庭信息檔案。在征得受害人同意的基礎上,實行“貼近監控”,由受害人選擇較合適的“貼近監控”的實施者,在尊重受害人隱私基礎上,對施暴者進行監控。
2012年2月21日,珠海市香洲區法院對陳圓(女)發出我國內地首份針對家暴“遠離令”[4]。該“遠離令”命令被申請人(家暴實施人,申請人陳圓的丈夫)禁止其在距離申請人住所100米范圍內活動,對不堪忍受丈夫實施家暴之苦的陳圓予以特別的人身保護。為了裁定的實際執行效果,法院又向當地公安機關發出法律協作的法律文書——《協助執行通知書》,協調公安機關在接到報警后會及時出警,制止被申請人違反裁定的行為。法院可以視情節輕重對被申請人采取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
針對第三次報警,啟動警務監控,實施三級干預。公安機關應當對施暴者予以行政拘留,并自拘留期限屆滿之日起,啟動“警務監控”,即組織警力在該家庭暴力案發地附近加強警務巡邏,表明警方特別的關注程度,對施暴者實施威懾。
公安機關是反家暴的主力軍,但不能是“孤軍奮戰”。遏制家庭暴力應集中全社會力量實行綜合治理,發揮各方面的綜合效能,創造針對家庭暴力的“鄰居規勸,社區過問,單位協管,執法介入”齊抓共管的氛圍。各級黨政部門和工青婦組織要站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高度,著眼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實行各部門協調配合、齊抓共管;成立并有效運作家庭暴力救助中心,開辟熱線電話,為家暴受害者提供心理咨詢和相應的法律幫助;人民法院應設立專門法庭,及時審理家庭暴力案件,提高幫助家暴受害者的效能。
公安機關、婦聯等組織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基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的要求,從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障公民人身權益的高度出發,重視和關注家庭暴力問題,依法積極介入家庭暴力司法干預工作。
[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解釋[Z].第 1條.
[2]2013年1月全國婦聯公布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Z].
[3]杜萌,柴黎.公安部擬將家庭暴力案件單列查[N].法制日報,2007-08-01.
[4]珠海法院發出我國首份反家庭暴力“遠離令”[EB].中國廣播網,2012-2-23.
[5]消除對婦女暴力宣言[Z].聯合國1993年通過.
[6]蔣懿.我國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研究[J].時代法學,2007(06).
[7]全國婦聯等七部委關于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見[Z].2008-7-31.
[8]陳敏.關于家庭暴力認定難的思考[J].法律適用,2009(02).
[9]張蕊.我國家庭暴力的現狀及法律分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