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建鋒 丁建福
(1.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廣東 廣州 510800;2.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 中國 香港)
以前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研究偏重于討論其具體內容,比如: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亞里士多德的友愛思想、亞里士多德的勇敢等,對其倫理學思想所呈現的特征研究較少,而其倫理學的特征,對我們更有啟發意義。
亞里士多德建立了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化的倫理學體系,其倫理學思想是西方倫理學思想的淵源,以至于當代美國著名倫理學家麥金太爾在他的著作《德性之后》的結論中說“自從亞里士多德目的論的信仰受到懷疑后,道德哲學家們試圖對道德的地位和性質給予某種替代的合理的世俗性論述。這種嘗試雖然多種多樣,也給人留下多種印象,但它們實際上都失敗了?!盵1]可以說亞里士多德倫理學思想有著持久的生命力,其思想被不同時代的多種文化所融化和吸收。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思想有三個鮮明的特征:
1.亞里士多德倫理學整體上體現出鮮明的實踐性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目的已經不再是柏拉圖式的抽象的理念的善,雖然他仍然把善當作是宇宙的最高目的和原理,但是他的倫理學最終的目的是幸福,這幸福與善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人類生活實踐領域幸福就是至善。所以亞里士多德雖然沒有認識到實踐是各種理論的來源,但是他至少把理論和實踐放在的同等重要的位置,認識到實踐的特殊性,這是其倫理學思想最顯著的特征,從他關于倫理的定義和知識分類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其對實踐的重視。
在希臘文中倫理這個詞源于習慣,亞里士多德也認為倫理道德不具有先天性,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穩定的規范?!啊畟惱怼@個名稱是由‘習慣’這個詞略加改動而產生的”,“我們的倫理德性既不是出于自然本性的,也不是違反自然本性的,而是我們自然地接受了它們,又通過習慣使它們完善的”。[2](P14)
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全部知識分為三類:一是自然哲學、形而上學等理論知識,二是倫理學、政治學、家政學等實踐知識,三是詩學、生產技藝等創制知識。所以在人類哲學史上,亞里士多德第一次認識到實踐活動是人類一個獨特的活動,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最大的區別就是,實踐的研究對象有可變性,是具體的人和其行為,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的行為不僅包含理性因素,還包含非理性(激情和性格等),這是實踐和理論的根本區別所在。亞里士多德批判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的觀點,因為這樣會導致知識無用論,一個人有知識并一定就有道德,一個人知道什么是正義、友愛、勇敢等,并不能保證他就會是一個正義、友愛和勇敢的人,所以理論不可能代替實踐。他認為,“將哲學稱為追求真的知識是正確的,因為理論知識以求真為目的,實踐知識以行動為目的,盡管實踐的人也要思考事物是什么,但他們不從永恒方面去研究,只考慮與當前有關的事情”[3]。
雖然實踐知識在亞里士多德屬于第二哲學,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知識不重要,他認為第二哲學和第一哲學的差別僅在于研究對象和目的,他比以前的任何哲學家都重視實踐,認為只有實踐才是人的本性,“倫理學和政治學結合的實踐哲學也就是人的本性的哲學”[4]。
2.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具體研究內容上體現出濃重的經驗性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內容都來源于生活經驗,是對生活經驗的觀察、分析和總結,這從他關于幸福、善、快樂、德性和德性原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總結的幸福類別就來源于生活經驗,他觀察到有些人只關注身體或感官的快樂,即享樂的幸福觀;有些人在社會中追求政治權力和榮譽,即政治式的幸福觀;還有些人把純粹的精神快樂看作重要的追求,即沉思式的幸福觀。亞里士多德根據自己對生活中善的觀察,將善分為三類:外在的善,在生活中表現為擁有一定數量的益友、財富、權力等人身體之外的物;身體的善,在生活中表現為身體健康、力量強大和外貌英俊等;靈魂的善,在生活中表現為追求精神的愉悅。
亞里士多德對快樂、善和幸福關系的討論也體現出經驗性。亞里士多德首先觀察到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使自己快樂行為都是善的,只有部分快樂行為是善行;他通過研究發現快樂來源于滿足,如果能夠使主體幸福的活動或行為完成或者實現了,主體就會獲得快樂;而行為或活動本身是有好、壞和中性之分的,所以好的活動或者行為帶來的快樂才是善的,亞里士多德舉生活中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幾何學研究是善的活動,喜歡幾何學的人能夠掌握更深的幾何學知識,從而成為幾何學家,這就是快樂、善和幸福統一的例證。
亞里士多德認為最重要的四種德性:勇敢、自制、正義和友愛都來源于他的生活經驗。當時的雅典由強盛轉為衰落,當傳統強國雅典和斯巴達衰落后,希臘社會陷入城邦廝殺混亂中,經驗使亞里士多德認識到保衛城邦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把勇敢作為排在四種德性的第一位;當時的雅典社會是一個道德墮落,政治家野心和人的私欲極度膨脹的時期,所以亞里士多德才提出自制和友愛兩種德性,如果富人為富不仁,窮人貪戀富人的財富,那社會就會動蕩,只有自制和友愛才可以恢復雅典內部的和平;同樣希臘社會的政治斗爭殘酷,各城邦內的民主派和貴族派使用各種陰謀,相互殘殺,政治沒有了基準,所以亞里士多德才提出正義的德性。
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原則也來源于其經驗觀察,他認為倫理德性的原則就是適中——選擇行為中道的品質,亞里士多德認為“而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對適當的人、出于適當的原因、以適當的方式感受這些情感,就及時適中的又是最好的。這也就是德性的品質。”[2](P47)為什么中道或者適中是德性的最重要原則呢?這來源于經驗,亞里士多德總結生活中的經驗論述了他的適中就是美德,過度和不足就是非德性,比如:勇敢就是適中,勇敢的過度和不足分別是魯莽和懦弱,就不是德性了;自制就是適中,自制的過度和不足分別是放縱和麻木,就不是德性了;謙謹是適中,謙謹的過度和不足分別是無恥和怯懦,就不是德性了;慷慨是適中,慷慨的過度和不足分別是揮霍和吝嗇,就不是德性了。
3.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研究方法上體現出理性,特別是分析理性的特征
和思辨理性性比,分析理性主要的特點:一是依據嚴格的邏輯推理,二是推理的基礎是經驗事實。亞里士多德的論證都是以經驗為基礎來進行邏輯推理的。亞里士多德分析理性的特征集中體現在他對適中原則的分析和推論上。
亞里士多德對適中的論述先從一般事物開始,具有很強的經驗性。他認為德性就是使事物出于良好狀態,并且運行很好,比如馬的德性就是既要跑得快又要跑得穩;接著推論到人,就人而言適中不是自然物本身的適中,比如事物的中間點對事物來說是適中,但是這個中間點對人就不一定是適中,比如一塊巨大的石頭,把它分割為相等的半部分,對石頭來說每一部分都是適中,但是對人來說還是過度,所以工匠就是在努力尋找自然物對人而言的適中;再下來因為德性是技藝更精確更美好的,德性是與情感和實踐相關的,所以德性必定是尋找情感和實踐的適中,過度和不及的情感都是不善的,比如過度的勇敢就是魯莽,不及的勇敢就是怯懦。
亞里士多德關于適中原則的論述,還涉及正反兩方面的邏輯推論,分析了適中應用的各種情況,形成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推理和論證。在上文中亞里士多德論證了適中是美德的重要原則后,但是他沒有把適中絕對化,他認識到有些情感和實踐不可能有適中的狀態,比如惡的情感,像無恥、嫉妒、謀殺等就不能有適中,因為不存在適中的惡就是德性;同樣像勇敢和節制這樣的情感也沒有適中,因為這類情感本身就是適中,不存在適中的過度和適中的不及。同時亞里士多德根據經驗還發現適中會因人而異,也就是受人的主觀性影響,他就舉了食物的例子,“如果10磅食物太多,2磅食物太少,并不能推定教練將指定6磅食物。因為這對于一個人可能太多或者太少:對于米洛(大力士)來說太少,對于剛開始體育訓練的人又太多。”[2](P46)
亞里士多德還將適中這種德性原則,推廣到國家治理,認為中產階級統治的國家最好,因為財富多的人學不會服從,而貧窮的人只會服從,沒有統治能力,只有中產階級既能夠統治國家,又能夠服從國家的法律制度。亞里士多德把適中是美德推廣得到中等階級統治的國家最好,通過富裕階層的經歷來論證為什么富裕階層不能統治國家,因為富裕階層的人“是既不愿意也不能夠服從政府的。這種病根是從家庭中開始的。因為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由于他們生長在那種豪華奢侈的環境中,他們就從來沒有學到服從的習慣,甚至在學校中都沒有學到?!盵5]亞里士多德倫理學這三方面的特征是統一的,正是因為他重視實踐,才能認識到實踐不同于理論的特征,才使他認識到生活經驗才是倫理學的內容,然后面對多樣化經驗,他用自己的創立的邏輯學,對經驗進行分析和總結,才形成了系統的倫理學思想。
亞里士多德所生活的希臘古典時期與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別是中西方文明發展的重要時期,兩種文明都源于這個時期的思想。這時期希臘古典哲學的最后一位大師亞里士多德提出美德是“適中”,而儒家思想的開創者孔子提出美德是“中庸”,當時兩種文明還沒有任何交流,但是兩位思想巨人在差不多相同的時代提出了相似的關于道德命題,這就不僅僅是巧合了;通過兩個各自對適中和中庸論證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到中西方哲學和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我們理解東西方文明。
就像亞里士多德認為適中是倫理學的原則一樣,孔子認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孔子對中庸的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只有模糊的描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爸杏怪疄榈乱玻渲烈雍?,民鮮久也。”(《雍也》)?!拔嵊兄踉伲繜o知也。有鄙夫問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保ā蹲雍薄返龋┖髞硭纬韺W家程顥程頤專門論述了孔子中庸的含義“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遺書》卷七)程頤說“天地之化,雖廓然無窮,然而陰陽之度,日月寒暑晝夜之變,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中庸?!保ā哆z書》十五)后來朱熹專門把《中庸》和《大學》從《禮記》中獨立出來為其作注,形成《四書集注》,從此理學成為宋元明清的官方哲學,中庸的思想進一步滲入中國的思想和行為,影響了中國社會發展。
上文中關于亞里士多德適中的倫理學原則的論述可以看出其倫理學的特征,和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差異鮮明的反應在孔子對中庸的論述中,孔子對中庸的證明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賢人、君子和圣人的論證??鬃诱J為賢人都是按照中庸的原則要求自己,所以中庸是正確的,“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保ā吨杏埂罚┛鬃诱J為君子都是按照中庸思維的,所以中庸是正確的,“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保ā吨杏埂罚┕糯氖ト硕际前凑罩杏罐k事的,所以中庸是正確的,“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中庸》)
2.詩經的論述??鬃有稳葜杏沟拇笥脮r,用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孔子描述中庸既隱又顯的特征,用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孔子論證中庸可以使人配天時,用詩經證明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既然詩經里有體現出中庸的原則,所以生活中一定要遵守中庸之道。
3.天地的論證??鬃诱J為天地萬物的運行都可以證明中庸的偉大,“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中庸》)??鬃诱J為人掌握了中庸的道理,就能夠做到至誠,就能夠盡人性,也就“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也就是天地的性決定了必須遵守中庸。
孔子的理論是要維護周禮的,“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所以他認為周禮就集中體現了中庸的精神,不走極端,按秩序辦事。雖然孔子的中庸和亞里士多德的適中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孔子通過圣人的言論、詩經的記述和人格化的天地特征來證明中庸,缺乏經驗性和理性的精神。
通過以上分析,亞里士多德倫理學所呈現出的實踐經驗性和分析理性特征,使得其在西方一直是經驗主義的代表??烧f是中世紀的托馬斯復興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才使得依靠觀察經驗和分析來研究自然界的得以復興,而這復興就為近代的文藝復興做了思想準備,也昭示了近代自然科學將會在西方獲得巨大發展。而中國儒家倫理學思想缺乏經驗性、分析理性、實踐性與批判性的特點,也就使得自然科學在中國總是發展不起來,“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就是分析理性。愛因斯坦無意中對李約瑟問題給出了一個回答。中華傳統文化缺失分析理性,這就是為什么從中不能產生現代科學技術的原因”。[6]當然我們不是要否定儒家思想,畢竟中國傳統儒家倫理思想也有優勢,正是因為儒家倫理思想才是中國封建文明持續兩千年,使中華文明一直延續而沒有中斷;同時今天儒家思想同樣也有生命力,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的聯合宣言就稱“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但是今天面對當代西方強勢文化的進攻,只有清醒認識到儒家思想的不足,才能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科學理性因素,使新儒學重新煥發生機,當然這一項艱巨而耗時的任務。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講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比绻粚W習他人的優勢,認不清自己的劣勢,就不會進步,只有不斷學習、借鑒、改革才能有自信,才能實現民族文化復興。
[1]龔群,戴揚毅譯.麥金太爾.德性之后[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322.
[2]廖申白譯.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商務印書館,2003.
[3]苗力譯.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3.
[4]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廖申白譯.商務印書館,2003:311.
[5]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西方哲學原著選讀[M].商務印書館,1981:155.
[6]許滌非.論分析理性[J].浙江社會科學,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