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進禮
(陸軍軍官學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研室 安徽 合肥 230031)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而且,他還滿懷信心地表示“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他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又進一步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1]
“中國夢”,“反映了近代以來在中國社會內部涌動著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進步思潮的要求,凝結著近代以來中國志士仁人的理想、當代中國的追求和未來中國的走向,是連接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民族復興之夢。”[2]“中國夢”,給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指明了未來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既包括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近期宏偉目標,也包括本世紀中葉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奮斗目標。同時,加強“中國夢”問題的研究,對于推動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具有重大而又深遠的作用和意義。
“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時代特征,主要表現在:
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全部實力的總和,包括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它既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的最重要的指標,同時又是衡量其經濟、政治、文化、生態、軍事、外交、技術等的綜合指標。綜合國力的進一步躍升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現在已居世界第二,但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綜合指標不盡人意的狀況并未根本改變。為此,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指出: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并強調:“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3]
和諧社會是一種美好理想的人類社會,人類對此孜孜以求,馬克思主義政黨對此也不懈追求。中共十六大及其三中、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并將其作為加強自身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又進一步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而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則是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實現“中國夢”,就是要進一步提升社會和諧的水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使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對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更好滿足人民需求。”[3]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精神和靈魂的家園,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文化是教化的意思,就是把一個沒有知識的人變成有知識的人,把一個不文明的人變成文明的人。由于文化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因此,文化對任何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要想實現“中國夢”,中華文明必須進一步發揚光大。對此,胡錦濤2012年11月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4]
“‘中國夢’具有多個維度,而其價值維度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5]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把他們所設計的理想社會稱為“自由人的聯合體”。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而“自由人的聯合體”,即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的藍圖中,處處閃耀著和諧社會的光輝思想。黨的十八大也明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容,強調要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終極價值追求,必將極大提升‘中國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5]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幅美好的藍圖。而要想把這幅美好的藍圖變為現實,將會有漫長的艱難曲折的道路需要克服和走完。“中國夢”既是我的夢,同時又是我們大家的夢。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因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刻苦努力和奮發拼搏。
關于實現“中國夢”的主要動力來源,人們對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有人認為,“中國夢”的主要動力有三大來源:第一,追求經濟騰飛,生活改善,物質進步,環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公民成長,文化繁榮,教育進步,科技創新;第三,追求富國強兵,民族尊嚴,主權完整,國家統一,世界和平[6]。下面,主要從改革開放和創新兩個方面來加以論證。
事實雄辯地證明,通過35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7]。那么,為什么我國今天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巨大成就?因為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我國人口多、底子薄,而且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的諸多方面還不完善。因此,要想建設好、鞏固好和發展好我國的社會主義,就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清掃和破除各種妨礙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制度(體制),改革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只有這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夠得以實現。可見,改革開放,是克服和解決我國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切矛盾、困難、風險和挑戰的關鍵。
改革開放,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鮮明的特征,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行的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兩個方面。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又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對內改革離不開對外開放,通過對外開放又可以進一步促進對內改革。而相對于過去長期的閉關鎖國而言,開放也是改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科學地論證了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此后的不同時期和地點,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理論又不斷地加以堅持和發展,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我國科學發展和進步的活力源泉,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而在2012年11月21日的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李克強強調: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在2012年12月11日廣東考察時,習近平又進一步指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這些理論和思想,使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理論逐步得以發展和完善,也為縮小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實現“中國夢”等,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
創新是一個包括觀念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多主題、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概念。通常,決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它們的資源含量、經濟和區位狀況、戰略和策略等。早在20世紀30年代,創新主義經濟學之父約瑟夫·熊彼特就曾指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歷史地看,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是依靠創新來實現趕超戰略和跨越式發展的,后發國家和地區若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唯一的途徑就是依靠創新。
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科學技術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表現為底子薄、基礎差,如果按照常規的路子走,就不可能縮小差距。只有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環節,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充分吸收世界科技領域新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創新實現重點突破,才能帶動我國整體科技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科技實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是關鍵所在。”[8]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增強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貫穿到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對于縮小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實現“中國夢”等,作用重大,意義深遠。為此,要注意建立和完善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合作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技術引進和對外科技合作,增強財金支持力度,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
道路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和人民的幸福。建國以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系列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歸根到底,就是我們通過總結歷史正方兩方面的經驗,不斷加以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12年11月,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和積累的根本成就。正反兩方面的事實都雄辯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縮小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實現“中國夢”的唯一正確道路。因此,我們必須要倍加珍惜和始終堅持,既不能走過去那種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對此,習近平2012年11月29日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時強調:“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9]
[1]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4/c_124495576_5.htm,2013-03-24/2013-12-08.
[2]李君如.論“中國夢”與改革開放[N].北京日報,2013-05-27(17).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1).
[4]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1).
[5]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夢在前方 路在腳下[N].經濟日報,2013-01-04(1-2).
[6]偉達.“中國夢”的動力源[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02-01(1).
[7]中央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建議[EB/OL].http://www.gov.cn/jrzg/2010-10/27/content_1731694_2.htm,2010-10-27/2013-08-01.
[8]王志剛.扎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J].求是,2012(23).
[9]習近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1/30/c_113853078.htm?prolongation=1,2012-11-29/201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