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君
(天津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天津 300191)
意識形態是政黨產生的理論基礎,是一個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標志,一般來說,一個政黨所堅持的“主義”就是該政黨的意識形態。政黨意識形態的科學性決定著政黨的生存和發展,而政黨意識形態能否永葆科學性取決于意識形態能否根據實踐不斷創新。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黨的意識形態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積極探索和把握黨的意識形態創新的規律,對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是黨的指導思想。但對于如何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觀點和態度:一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神圣化、絕對化、教條化;一是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行動指南性、科學方法性和不斷發展性。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證明,只有堅持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我們黨才能不斷推進意識形態的創新,黨和人民的事業才會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
中國共產黨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第一,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是引領我們立黨興國的旗幟,無論何時都不能丟。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黨的意識形態也失去了創新的理論前提。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注意區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具體結論。恩格斯特別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P742-743)第三,準確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鄧小平強調,學馬列要精要管用,“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他還說:“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2](P382)第四,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不是自我封閉的僵化體系,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活的思想體系。每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都會面對不同的歷史任務,決不能要求前人“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2](P291)。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應該著眼于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解決,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條件,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正確認識國情是制定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前提,90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每一次意識形態創新都建立在正確認識中國國情的基礎上。
毛澤東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極其重視對于中國特殊國情的研究,他明確提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3](P633)毛澤東認為,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是發生在以農民為主體,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受若干帝國主義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正是建立在對半殖民地半封建國情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毛澤東成功地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并精辟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領導權、動力、前途、發展階段、總路線,以及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綱領和政策等,從而創立了黨在革命時期的意識形態。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十分強調重新認識中國國情。鄧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產力落后是中國的現實國情,強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然是長期的。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提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處于初級階段。黨的十三大對我國國情進行全面分析,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了深刻論述。正是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鄧小平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實現我黨意識形態的重大創新。
黨的意識形態的進一步拓展,同樣靠的是黨中央領導集體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密切關注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確分析世紀之交人們的思想發生深刻變化的國情,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認真分析中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決定,推動我黨的意識形態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意識形態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毛澤東把二者的“結合”稱為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必須解決的第一重要問題。鄧小平把二者的“結合”稱為我們吃了苦頭總結出來的經驗。江澤民把二者的“結合”稱為我們黨80年最基本的經驗。什么是結合呢,結合就是具體運用,它包括兩個方面:其一,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中所出現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現實問題和歷史實際問題,給予科學的解釋和理論的說明。其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并做出合乎中國實際、中國需要的理論性創造,形成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由此可見,二者的結合點是研究和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
自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應以現實問題為中心推進黨的意識形態創新。民主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所面臨的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性質、特點、發展規律和前途是什么,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可依靠和團結的力量、革命的對象是誰等問題,對以上問題的科學回答就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第一次重大創新。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從建設國家的現實問題出發,提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方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意識形態。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所面臨的問題是: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來,中國社會的性質和所處的發展階段究竟是什么,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應該怎樣去建設社會主義。對上述問題的科學回答實現了黨的意識形態重大創新,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亟待解答的現實問題是:在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對這個問題的科學回答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亟待解答的現實問題是:什么是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對上述問題的科學回答就產生了科學發展觀。可見,90年來,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每一次重大發展和創新都是與中國的現實問題緊密聯系起來的,都是直面中國現實問題的理論產物。
要創新黨的意識形態,就要處理好堅持與發展、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既要繼承前人,更要大膽創新。繼承是創新的前提,繼承性保證了黨的意識形態核心內容的穩定,便于樹立意識形態權威性。在進行意識形態創新的過程中,中國幾代共產黨人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這種繼承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理論內容的繼承性。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條件下,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用以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及改革,從來沒有動搖過。二是理論精髓的同一性。實事求是,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也是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三是社會理想的一致性。這就是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權;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向共產主義過渡。
堅持繼承性,可以保證黨的意識形態的穩定,而堅持創新才可以增強意識形態的生命力,不創新、不進行新的實踐和新的探索,不在某些方面突破前人,黨的意識形態就會失去它的生機與活力,就不會產生新的理論成果,就不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局面。因此,創新是黨的意識形態發展的靈魂。要創新黨的意識形態,就要善于總結實踐新的經驗,大膽借鑒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現實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做出新的理論概括和總結。自黨成立以來的意識形態創新成果,都是新的概括的產物。毛澤東思想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的思想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形成的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理論。它們都既和馬克思主義一脈相傳,又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它們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的典范。
馬克思主義既是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也是一種文化形態。作為意識形態,它有其鮮明的階級性和政治性,是一個完全嶄新的世界觀;作為文化形態,它又有對人類優秀歷史文化的繼承性和共通性。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這塊土壤里生根、開花和結果,就必然要求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同時也離不開對西方文化及其現當代發展的積極成果的吸收。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其意識形態創新的過程中,始終注重繼承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結合起來,創立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改革開放以來的最新理論成果如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都大量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成分和積極內容。比如,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傳統的“革故鼎新”、“通變救弊”,升華為全面改革的政策;將傳統的民本思想,光大為人民為主體的價值觀;科學發展觀所體現的“人本”理念,和諧社會理論中所體現的“和諧”理念,均乃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的脈根。
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寬廣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懷,順應世界文化發展的大勢,批判地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博采眾長,使其熔鑄于黨的意識形態之中,使黨的意識形態不僅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而且適應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吸收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關于革命的思想,指導中國革命取得最終勝利。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多次提到我們國家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學習國外的優秀文明成果。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提出要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長期不能改變。他通過對世界上一些國家的社會文明的考察,明確提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人和胡錦濤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人,面對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領域的挑戰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戰略,都滲透了對于當代世界基本動向的科學分析和諸多領域現代化發展的最新動態的及時掌握。
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相斗爭中發展完善的,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創新過程也是一個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作斗爭的過程。早期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就經過與各種社會思潮的激烈論戰,才逐步確立其在中國思想界的主導地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是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斗爭中實現的。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意識形態也是在不斷排除“左”和右的干擾中創新的。“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使我們黨從“兩個凡是”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從僵化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超越發展階段的“左”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近年來,一些人借“反思改革”的名義,否定改革開放,鼓吹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等思潮。對此,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強調要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回應了各種錯誤思潮的挑戰,捍衛了黨的意識形態的權威。
科學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并使之系統化理論化,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意識形態創新的重要途徑。毛澤東十分強調革命理論直接來源于革命經驗,以他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革命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科學總結,成為毛澤東思想的根本來源。他本人多次說過:“在抗日戰爭前夜和抗日戰爭時期,我寫了一些論文,例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共產黨人〉發刊詞》,替中央起草過一些關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經驗的總結。”[4](P299)鄧小平對于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決策和理論發展也十分強調實踐經驗總結這一特點。就像他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講的那樣:“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2](P3)黨的十七大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概括也突出了實踐經驗總結這一特點。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表明,黨的一代又一代領導人都非常重視總結實踐經驗,在總結實踐的過程中豐富黨的意識形態,推進黨的意識形態創新。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