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強
(中國交通報駐甘肅記者站 甘肅 蘭州 730030)
新聞職業道德是指新聞工作者在長期職業實踐中形成的調整他們之間及其與社會組織、公眾之間相互關系的規則或規范。新聞記者是社會歷史的記錄者、見證者,擔當著社會的瞭望者角色,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記者的“行動指南”、“動力源泉”、“心理調節器”、“評價標尺”[1]。新聞隊伍的職業道德水平如何,不僅關系到個人形象,而且會直接影響著其履行社會職責的效果,影響著新聞事業的聲譽,影響著黨和政府的威信。“陳永洲事件”、華南虎事件、紙箱餡包子……當前一些虛假失實報道時有發生,給整個新聞戰線造成了負面影響,新時期全媒體時代亟需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已經成為全行業乃至全社會的共識。
隨著全媒體時代到來,新聞傳播范圍更大,受眾人群更廣,媒體間的競爭也更趨激烈。或受利益驅使、或因蓄意炒作,使得“虛假新聞”、“有償新聞”、“有償不聞”、“低俗新聞”以及“虛假、違法和不良廣告”問題屢禁不止,為社會所詬病。這些有違新聞職業道德的失范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
為利益所誘惑,記者進行商業炒作,編造新聞。湖南平江“疑似華南虎”事件中,開發商為了商業利益而造假炒作。更有一些新聞從業人員甚至拿新聞做“買賣”,2002年山西繁峙“6.22”金礦礦難中,11名新聞記者在采訪事故過程中收受當地賄送的現金、金元寶“閉口費”,結果這起轟動全國的特大礦難,因新聞腐敗致使數家主流媒體集體“失言”。這是編輯記者利用發稿權、采寫權與被曝光單位進行權錢交易造成的,從中反映出職業道德方面的缺失。這幾名記者雖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由于他們的行為嚴重違背了新聞職業道德,損害了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給新聞媒體的公信力造成了惡劣影響,使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侵害。
還有一種現象,為吸引受眾和讀者眼球,記者隨意夸大事實,制造轟動效應。我國媒體的發展正處于市場化初步階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部分媒體為了吸引受眾注意力和獲得更多的廣告贊助就不顧一切的“搏出位”,制造出“轟動”的新聞,“影響力”大的事件,這種壓力從上而下一層層轉嫁到前線記者的身上,就可能會有記者拋棄新聞倫理和道德觀念,一味地追求“買點”[2]。如在對俄羅斯人質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有電視媒體竟然以受眾短信競猜事件中的死亡人數的娛樂“游戲”來刺激受眾對該事件的關注;香港“陳健康事件”報道中,媒體毫無人倫底線的行為及報道,既讓人們領教了陳健康的無恥和無知,也讓人們對新聞媒體罔顧社會道德、片面追求轟動效應的做法產生反感。
以上突破新聞職業道德底線,片面迎合受眾低級趣味的新聞背離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這種做法不但使新聞宣傳走入誤區,而且使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極大損害。
價值觀的轉變。在全球化浪潮和我國社會轉型背景下對新聞工作者價值觀的影響很大。新聞自由主義,效率第一,自我價值的實現等觀念對媒體工作者的道德觀念造成了強烈沖擊,這些思想與社會主義道德價值取向中許多核心要素相背離,導致人們職業道德的失守和社會倫理的混亂。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大眾傳播媒介被卷進了市場競爭的浪潮中。為了生存、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不惜丟掉道德原則,將經濟利益放在了首位,而將社會責任放在了第二位,嚴重地影響著新聞職業道德價值導向。[3]
新聞專業精神的淡漠。真實、客觀、全面、及時是新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四大原則,將新聞事件真實、客觀、全面、及時地報道給公眾便是新聞專業精神最好的體現。有的記者比較浮躁,對事件道聽途說,不去認真地核實新聞來源與真實性;有的還捕風捉影、胡編亂造,這些都是缺乏新聞專業精神的表現。比如2010年一篇《住總統套房、坐奧迪,文人有點高調》的假新聞,記者在沒有對事件進行深入調查,認真查實細節的情況下,便將作協作家入住五星級酒店總統套房,坐奧迪車接送的新聞報道出來,對作協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監督機制乏力。目前,我國對新聞工作者的違法違規行為有明確懲罰措施,但巨大的利益誘惑與外部監督管理的不到位,使許多新聞工作者對此置若罔聞,一次又一次地觸犯法律法規的底線。
增強新聞工作者自身道德修養。新聞界老前輩艾豐說過:“一個優秀的記者,第一位是他的社會責任感,其次才是他的才華。”這句話揭示了職業道德對新聞工作者的重要性。若沒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觀念,就難以正確地開展輿論監督。作為新聞媒體主管單位,應該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從新聞記者的思想入手,增強社會責任感,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作為新聞記者個人,應該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遵守《中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準則》,傳播社會正能量。
建立有效的法律約束機制。國家應該將新聞道德和新聞規范標準通過立法的形式使之法律化,依靠立法手段,從法律制度層面上規范和約束新聞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的新聞行為,并依法加強社會對新聞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的輿論監督,對由于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缺失產生的不良新聞行為依法制定明確的處理方案,讓那些捏造虛假新聞、失實報道的記者付出沉痛的違法代價。
建立新聞媒體自律機制。自律是保證新聞從業者遵守職業道德最直接的途徑。一要實行嚴格執業資格退出機制。新聞記者不光要具備專業的新聞業務知識,更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因此,要對新聞工作者實行嚴格的執業資格退出機制,定期進行評價考核,對于不合格的人員,取消從業資格,退出新聞隊伍。二要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對于遵守職業道德的新聞工作者進行表彰獎勵,對于違背職業道德的新聞工作者進行嚴厲處罰。三要建立社會新聞評議監督制度,自覺接受社會各界,改進提升新聞媒體職業道德水平。今年,針對部分媒體社會責任意識淡漠等問題,中宣部、中國記協等決定在新聞戰線探索建立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制度,要求媒體每年定期公開發布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報告,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推動媒體更加自覺主動地履行社會責任,提升全行業公信力。
[1]柳斌杰,蔣建國.新聞記者培訓教材201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139-140.
[2]http://news.sina.com.cn/z/xwlldby.
[3]程燕芳.關于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2(8):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