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龍
(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00)
大學生在進入民族院校這個新環境中,是處于學習知識、了解社會、探索人生的重要發展時期,渴求與人接近和被人理解,有強烈的交往意識,渴望友誼與交往。怎樣與周圍其他少數民族同學建立友好和睦的民族關系,是民族院校大學生們面臨的一個重要生活課題。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其土生土長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受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行為準則的影響,容易形成封閉、單一的心理定式,由于缺乏交往的主動性、交往技巧以及存在某些心理問題,不少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就很少有其他少數民族的朋友。
民族交往是民族關系中最為直接的表現關系,直接表現為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相互作用,其實質及其反映出來的各種現象都植根于民族這一社會實體。民族交往是社會長期、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生活在民族院校里的大學生更是避免不了要進行各種各樣的民族交往以適應正常的學習生活。但在民族交往過程中,往往由于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交往技巧的不同,許大學生并不能很好地處理好民族交往關系,并由于交往失敗而引發心理問題。因此對于民族關系的分析要從以下幾個因素來探討:
1.語言障礙因素
語言是民族交往的主要途徑,民族院校的大學生在民族交往時多使用漢語交流。但與漢族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民族交往方面壓力更大,特別是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他們對漢文化,特別是漢語掌握程度相對較差,由于兩種語言的差異,使其在民族交往過程中產生了障礙。進入大學后,少數民族同學努力學習漢文化以及漢語,渴望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交往,因為只有漢語才能成為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交流的工具。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少數民族與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交往的前提是少數民族要會使用漢語,而不是漢族去學會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所以,少數民族在交往范圍上受到局限,有的只能封閉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內,限制了少數民族學生的交往。
2.宗教信仰因素
宗教與少數民族是緊密相連,對于少數民族信仰宗教的情況很普遍。一方面,有的少數民族全民信教(如藏族、回族、維吾爾族等),另一方面,有的少數民族是在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開始接受宗教熏陶。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在維護民族共同體過程中所起的凝聚作用是非常重大的,而影響宗教與民族關系實際走向的,則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及其特定組合的結果。之所以關注宗教與民族關系,是希望這種特定的組合能夠有利于民族關系的發展與和諧。但是,就目前民族院校而言,宗教與民族關系的相互作用很少,而負面影響則相對較多。對于同一宗教信仰的不同民族大學生來說,他們的民族交往就相對容易,而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學生在民族交往中則相對小心、緊張,生怕某句話或某件事作不好,觸及到宗教問題,使得民族交往的隔閡與障礙越深,甚至還會引發沖突。
3.心理因素
少數民族學生大多數來自于少數民族地區,處在經濟不發達的邊遠地區和山區,絕大多數家境貧寒。而高額的學習和生活費用給他們家庭和個人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往往表現為學習和生活沒有可靠的保障。與其他同學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及消費檔次相比,自覺寒酸而滋生自卑感,總覺得自己被別人看不起,表現為離群索居,沉默寡言,甚至悲觀失意,遇事總是退避三舍,不愿參加社會活動。再加上學習的負擔,妨礙了學生正常的民族交往,以至引發心理問題。加之少數民族大學生均來自于不同的民族及地區,有不同的民風民俗、宗教信仰,并有較強的民族意識。語言、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等差別較大。導致他們在人際適應與溝通方面相對困難。同時多數學生中學時代生活在落后貧窮的地方,自我封閉的思想較為突出,因此進入大學后,有的因自負不屑交往,有的因自卑而不敢交往,有的因缺乏交往技巧而不會交往,表現出人際適應不良,人際關系失調產生孤獨感和失助感,從而陷入抑郁苦惱之中。從而產生了在民族交往上的孤獨心理。
4.風俗習慣因素
民族風俗習慣是各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反映,是歷史的產物,是隨著各民族的社會生活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和地理自然條件下,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風俗習慣與民族關系之間的影響是互動的,它的內容和特點會影響民族關系的發展。同樣,民族交往也會影響風俗習慣的改變或吸收。與此同時,各個民族對不同于自己的風俗習慣的態度也構成影響民族關系的因素。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大學校園里所展現的民族風俗,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延續性、民族性、地域性、張揚性。由于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和作用,民族的風俗習慣才得以形成、發展和變化;同時,民族風俗習慣的發展和變化又反過來影響和作用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關系的發展。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異、風俗習慣的不同、社會經驗不同而產生的信息溝通過程中的障礙,給民族交往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民族院校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說到底就是要關注和解決不和諧的問題,正確引導和處理各種矛盾,力求做到兼顧各方,兼容并蓄,各得其所,從而促進不同利益群體相互協調,良性互動,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民族關系;達到變革中的和諧,發展中的和諧。在此,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所以,為了進一步了解民族院校民族關系現狀,構建民族院校和諧民族關系,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交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少數民族大學生要自覺加強民族交往能力的學習與實踐,了解民族交往的群體、交往功能、交往方式,掌握民族交往的技巧,積極置身于集體和社會之中,主動進行有效的交流。學校應該鼓勵不同民族的學生相互間加強交流和交往,并且運用各種方式和手段,進一步普及各少數民族的基本知識,讓各民族學生增加對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與認同,以尊重、理解的心態接受其他民族文化。此外,不同民族學生的交往必須依據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原則,尊重對方的人格、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如此會有助于形成良性互動的民族關系。
其次,民族院校對構建校園和諧民族關系方面所做工作的理論性建議:
1.民族院校應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形勢與政策講座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形式,對學生普遍深入地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黨和國家民族政策教育,努力使各民族平等團結、和睦相處及各民族相互離不開等觀念深入各民族學生之心。
2.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促進民族學生對于各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加強民族間文化的互動交流,不僅有利于民族關系發展,而且有利于加強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
3.強化輔導員的思想、心理輔導功能,定期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系列講座與咨詢,消除自卑、羞怯、嫉妒等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使少數民族學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識,建立心理健康的理念,并掌握有效地解決心理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技巧,能夠切實可行地解決自身所面臨的民族交往問題,消除少數民族學生民族交往的心理障礙,使得每一個學生在民族交往中充滿信心。
4.加強民族關系課程的建設,引導各民族學生進行健康、順利的人際交往。大學生的民族關系有其內在的規律性,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民族關系理論,有助于大學生認識和分析自己的民族關系,通過態度的轉變,解決人際關系的障礙問題。
5.進一步作好民族院校大學生民族觀教育,要從理性的高度從理論上闡釋民族及其民族問題的基本內容,讓學生對民族及其民族問題能夠清楚的認識和把握,從而在思想上更好的領會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內容,在行動上更好地處理不同民族同學之間的關系。
6.針對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較為保守、封閉的心理,鼓勵、動員他們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有益的大學生社團活動,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少數民族大學生也應該主動地將自己置身于各種環境,多方面地鍛煉自己。
7.民族院校應當注意對學生尤其是內地漢族學生宣傳、介紹少數民族的普遍心理特征、性格特點和風俗習慣,使之增進對少數民族的了解和尊重,逐步消除在民族問題上的心理障礙,增強各民族同學之間特別是漢族同學與少數民族同學之間的團結。
8.民族院校應嚴格堅持各民族學生一律平等的原則,堅持無論漢族學生還是少數民族學生,只要違反校紀校規,都用同一標準,都適用同樣的校紀校規,絕不可以因族而異而在客觀上起到縱容、包庇違紀學生,造成不好影響。
總之,民族交往不僅僅是交友和處世技巧,而是一種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發展的一種社會能力和基礎素質。良好的民族關系不僅是大學生適應集體生活、發展完善個性、完成學業的根本保證,而且可以使大學生開闊眼界、溝通思想、消除寂寞、增添生活情趣、提高能力。民族院校應通過積極有效的宣傳、教育和工作,努力改善校園民族關系,建立和發展和諧的校園民族關系,打造一個各民族同學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團結和睦的文明校園環境,為構建民族院校和諧的民族關系奠定基礎。
[1]羅康.民族關系論[M].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
[2]馬戎.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J].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
[3]黃竹.少數民族大學生人際關系素質現狀調查與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5(5).
[4]周傳斌.論民族問題的諸影響因素[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2).
[5]黃澤文.世紀之交西部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與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4).
[6]鄧文科,邢海燕等.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與思考[J].民族研究,2002(2).
[7]李靜,趙偉.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2(2).
[8]余梓東,李勁松.中央民族大學大學生民族觀情況及對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