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崇 周欣儀 宋 捷
(1.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科基礎教學部 陜西 西安 710062;2.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但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遵循功利主義的原則,也導致人們的道德選擇很大程度上以物質為前提,以最終達到的效用水平為判斷標準,各種形形色色的制度和文化似乎都強調以行為的效果為尺度來衡量人類發展的價值所在。與此同時,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功利主義社會思潮也同市場經濟體制一樣被廣泛的認可和認同,成為現代化的一部分,并融入了現代化生活的每一個細胞和毛孔,甚至成為某些人的生活信仰。隨著功利主義社會思潮的普遍接受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加上我們以自己文化理解的方式吸收和運用,現代社會的鏡像邏輯和評價尺度似乎只重效用不看過程,普遍和典型思維是“以結果論成敗,以成敗論英雄”。
特別是對于思想處于選擇階段的青年大學生,受其影響,呈現出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傾向,并以其失衡、急功近利等不健康的心態加劇了價值的迷惘和選擇的焦慮。作為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有遠大的理想而又強烈關注生活現實的大學生來說,以一種什么觀點看待社會的發展和衡量自我實現的標準,既關系到我國社會未來的發展,也關系到青年大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才。
因此,認真研究功利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消極影響和大學生對其接受的特征,探索在功利主義社會思潮影響下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途徑,對于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時效性,具有十分現實和重要的意義。
在西方哲學史上,從古代伊壁鳩魯的幸福論,到近代霍布斯、洛克、休謨、斯密等的倫理思想,都為功利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18、19世紀,邊沁、穆勒將近代功利主義倫理學系統化,將其相關理論推向高峰,并逐步成為影響世界的哲學流派。按其創始者的觀點來講,功利主義就是一種基于“功利原則”(邊沁)或“最大幸福原則”(穆勒)的道德理論。[1]邊沁曾經把“功利原則”概括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其本義是:“當我們對任何一種行為予以贊成或不贊成的時候,我們是看該行為是增多還是減少當事者的幸福,換句話說,就是看該行為增進或者違反當事者的幸福為準”。[2]總的來說,功利主義理論是以“趨樂避苦”的人性論為出發點、以“功利”為核心原則、以個人主義為理論基礎,是一種將個人利益居于最高地位、把實際功效和行為結果作為最大快樂的道德標準倫理學說,也是一種企圖將“最大幸福原則”作為社會共享最高行為選擇之根本性原理或法則的價值體系。
功利主義在推動社會進步和個人自我發展中具有不可磨滅、無法比擬的積極意義。然而,當我們追溯到功利主義思想的起源,就會發現功利主義始終存在兩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是個人與社會,二是功利與道德。就第一個矛盾來說,功利主義以保障個人財富和利益來有效推動社會整體的財富和利益,但就如何分配始終以個人為原則和基點,任何功利主義者都不得不承認“最大幸福原則”根本無法與個人主義這一功利主義基礎真正統一,他們在進行各種努力之后,都再次回到個人功利主義之中。第二個矛盾也同樣棘手,功利主義認為道德是追求功利的工具,道德行為的效果而非目的是道德評價的唯一依據,所以道德于功利主義來說,就喪失了使人們節制克己的同一性與情感基礎。在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功利主義的優先次序和經濟發展的優先一樣重要,但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生產力基本滿足了人們的日常需求時,社會新訴求的公平正義等與之相一致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的優先性與合理性就體現出來了,只是功利主義的優先價值秩序還深刻影響著廣大的青年學生,產生諸多消極影響。
概而言之,信仰是建立在人們共同價值目標期待的基礎上,社會所共享的最高理想信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從內部市場經濟的功利傾向銷蝕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從外部我們遭受著全球化所帶來的多元價值沖擊。首先,在市場經濟中,物質生活占據著人們生活的中心,一些人將個人的物質利益最大化視為唯一的生活動力,將個人的物質享受作為唯一的生活目的,這就與追求集體利益和道德理想的馬克思主義背道而馳,所以他們開始質疑馬克思主義信仰,認為它過于形而上無法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其次,符合市場經濟理性與效益原則的功利主義思潮的滲入與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目標產生共鳴,更容易被人們奉為指導當前生活實踐的目標,這就進一步地動搖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所以,部分大學生開始質疑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過度放大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片面美化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在學習生活的目的與理想上更加強調功利性。這種對基礎性信仰的動搖、對個人利益與功利目標的過度膨脹,使得整個社會逐漸喪失共同的價值理想,心中的真理、道德與信仰逐步坍塌。
近年來隨著“在街頭摔倒的老人無人敢扶”、“郭美美事件”、環境污染、“毒大米”、貪污腐敗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社會正經歷著“我不相信”的時代。這種信任關系的斷裂已深刻地影響了當前中國經濟的貿易擴大和秩序建立,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個體或組織之間的信任始終維續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的基礎之上,同時以鄰居街坊、村落宗族為活動地域,依托于長期深入的社會互動。但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的主體意識逐漸增強,并首先表現為積極創造爭取個人權益、具有鮮明功利主義特征的個體主體意識。這種意識沖擊瓦解了傳統的信任環境,使個體之間的互動更加片面化、表面化、短暫化,因此不易被把握和預測,漸生為普遍化的信任危機。加之市場經濟的功利導向與網絡媒體的夸大渲染,使得價值觀尚處于建立時期的大學生對社會信任的基礎和底線發生動搖。
享樂主義是一種把享樂作為人生目的,主張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內容就是在于滿足感官的需求與快樂的思想與理論。[3]邊沁和穆勒認為:人類的行為的動機,只存在于快樂與痛苦。功利主義以個人苦樂感意義上的幸福為基礎將苦與樂作為行事目的和判斷是非的依據,將感性快樂作為一種基本的人生幸福,因此,活動行為本身就失去了幸福的意義,而淪為人們獲取幸福和快樂的手段。更甚者,邊沁認為幸福是同質而無高低差異之分的。這樣一來,功利主義就與享樂主義分不開了,反而促其膨脹。現如今,缺乏理性指導與節制的快樂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淪陷于低級趣味的思想依靠。
在功利主義的熏染下,部分大學生把享樂作為人生的唯一目的,所有行為動作由一個人會產生的享受與痛楚所決定,力求將享樂與痛苦的差距增至最大。在學習上安于現狀、不求上進;處理事情將就應付、得過且過;在生活中比闊氣、講排場,追求奢侈消費和名牌產品;過于計較一己得失,在利益面前瑣屑較量,為了個人利益不顧集體利益,為了眼前利益放棄長遠利益;目光短淺,缺乏抱負等等。其實質是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把人的自然本性尤其是感官享樂看作人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全部內容,即典型的物質主義和利己主義,使得大學生陷入意志消沉、缺乏進取精神的狀態。
個人主義始終是西方資產階級倫理學的本質特征,極端個人主義是在是非判斷和價值選擇中始終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與集體主義道德相違背的行為。有此特征的大學生往往認為“我的事業不是神的事,不是人的事,也不是真、善、正義和自由等等,而僅僅只是我自己的事,我的事業并非是普通的,而是唯一的,就如同我是唯一的那樣,對我來說,我是高于一切的”。[4]他們總是以自身為中心,強調自身的價值,利用他人、集體、社會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
杜威和塔夫茨認為,早期功利主義所倡導的自由競爭經濟體制實際上就是經濟個人主義的典范。一方面,功利主義以個人效用為核心,是在肯定并維護人的理性自利的前提下,倡導個人對他人的共生性,具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另一方面,它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而這種幸福并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當人們以自身對幸福的感覺作為標準評價大多數人的幸福,就會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對自身利益的追求。現如今,強調個體性與競爭性的市場經濟飛速發展,人們更愿意選擇自身利好,而不會考量它對集體、社會利益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滑入個人主義的深淵,這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會基本道德原則背道而馳,是缺乏社會主義集體價值觀的體現。
現代功利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的一種倫理學支派,以準則與行動功利主義為代表。其中,行動功利主義導向認為行動價值在于它們因果屬性的效果論,認為一切現實的真理最終都需要訴諸于實際效用,強調行動的效果最大。邊沁曾列舉了學習的目的,其中就包括“保障追逐利益的工作能力”、“保障進入好的公司”等等。
因此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當今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從個人角度出發,學習知識是為了獲得穩定收入與社會認可。漸漸地,這種以實利、可行、效用為旨歸的“權益哲學”在高校校園中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效果至上、忽視動機與過程的認知危機,“影響了理性、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5],使其學習發生異化,重視學習的現實回報,缺乏全局性的長遠眼光。現今,一些高校把學生當做教育市場,盈利第一,育才第二,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學術氛圍必然遭到破壞,學生也難逃其害。學生和高校在對學習學術的認識上都發生了異化,兩者相互影響,形成了惡性循環。
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中國傳統文化道德具有保守性、規范性,講究“三綱五常”、“重義輕利”。對于當代中國大學生而言,開放的世界與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已然證明,這些沿襲千年的價值觀念與追求開放、進取和主體性的現實世界早已嚴重脫節,這種脫節造成了他們在價值觀念與文化道德上的混亂饑渴。相反,改革開放后涌入中國的西方社會思潮更能與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青年產生共鳴。功利主義以個人利益為基礎,鼓勵人們追求權利、自由和幸福,與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依賴性有更高的契合度。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他們開始將目光轉向真實的自己,否定既有的價值文化傳統,嘗試在功利主義中發現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這種傳統文化道德鏈的斷裂與多元價值的沖擊是功利主義在中國得以扎根的文化根源,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文化危機。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寫到:市場仿佛是一只“看不見的手”,牽引著人們奮力追逐自己的利益,追求使自己的勞動創造產生最大的利潤或最大值的效益,而每一個經濟行為主體的努力追求與自由創造,最終必將帶來巨大的社會財富,增加社會利益的總量。[6]在這里,我們并不是否定市場經濟,而是承認市場經濟極大地發展了人的需要,使個人從共同體中分化出來,以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為追求目標,這些本質與特點為功利主義提供了動力、社會主體和合理性。
這樣一來,在市場經濟中人的自然本性不加掩飾地表現出來,人與人的關系表現為利益關系,人與人的競爭表現為利益競爭,市場的邏輯成為人性的邏輯。樊浩曾在調研中發現,影響中國倫理道德的諸多因素中經濟處于主導地位,我國倫理道德符合“經濟決定性”的規律。經濟活動是當代人與社會聯系的重要紐帶,也是道德社會性的決定要素,“看不見的手”不僅是經濟領域的巨大動力,在道德倫理領域也成了無形的指揮棒。等價交換和利益最優原則使青年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傾向于以行動結果和實際利益為衡量尺度的個人利益與眼前利益,滋長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特別是個人主義思想。當今中國社會正處于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黃金時期”與倫理思潮轉軌轉換的“激蕩時期”交織并存的十字路口,“個人與社會、功利與道德”的矛盾日益銳化,如果難以形成思想共識和共享價值觀,整個國家就會陷入道德困境與價值失落之中。
“教育上的功利主義,是指將教育活動理解為個人被動地應付環境的活動,認為衡量教育的標準是實現價值和創造價值,教育是為職業做準備,社會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教育要把社會發展作為最高目標。”[7]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勢必會與將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義的社會發展現狀相沖突,應試教育、職業教育所體現出來的教育功利主義,以及教育中人本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日漸衰退是這種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現階段,雖然普遍流行的通識教育的理念是培養“完整的人”,但由于教育選拔的功利性和就業等因素,在實際的操作中還是注重專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人文性,阻礙了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造意識,學校成為了為社會輸送勞工的“學術工廠”,而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喪失了道德信仰與人文精神,喪失了對人生價值、終極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作為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主力軍,在市場經濟與多元文化浪潮的襲卷下,大學生的成才動機和目的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功利主義以其理論的實用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中國當代大學生講究效率與結果的特點相呼應而更容易被他們所接受,但由于價值觀正趨于成熟的大學生往往對功利主義思潮辨識力和抵御力不強,致使更多大學生陷入功利主義泥淖無法自拔。使得更多大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得時冷時熱、缺少毅力,在求職上表現得急功近利、投機取巧。
另外,網絡等新型傳媒的快速發展也成為功利主義思潮波及中國青年群體的快速通道。
歸根結底,所有的消極影響都與功利主義自身“個人與社會,功利與道德”的矛盾有關。這兩對矛盾實際上體現的是集體與個人之間的矛盾,知與行之間的不對稱,道德精神抽象性與個人主體性的分離,更是倫理道德同一性與價值多元化的沖突所在。為了走出這一困境,當前必須要建立一種既囊括功利主義基本內涵、同時又具有社會同一性的價值觀,必須給予指導社會行為的核心價值觀以時代性內涵,必須要弘揚主流文化,必須要使青年群體倫理道德精神回歸本位,凝聚廣泛共識和行為力量,使得個體倫理向集體倫理過渡。
功利始終被視為是一種基本的價值,功利價值體現了人們對物質利益的基本需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曾這樣解釋了物質利益作為行為首要目的所發揮的本質性作用:“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7](P104)。毛澤東也曾明確的指出:“世界上沒有什么超功利主義,在階級社會里,不是這一階級的功利主義就是那一階級的功利主義”。[8](P864)不可否認,功利是全人類共有的價值訴求,不承認功利主義價值觀在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就只能滑向空洞的唯心主義。但另一方面,我們在承認功利主義價值觀重要作用的同時,也不能脫離它的內在局限性。功利主義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作為資產階級為自由經濟和哲學辯護的工具,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功利主義無法擺脫資本主義的階級局限。馬克思在批判功利主義時認為,私人利益及其正當性是功利主義的本質,將個人功利至上、將利益作為道德的決定因素都是功利主義無法回避的問題。為了確立健全的社會價值規范,就必須引入馬克思主義功利價值觀這一概念,簡單地說,就是要求人們以效益為活動基點,以法律為行為準繩,以公平為追求目標,以集體幸福感為最終價值訴求。
首先,以效益為活動基點。功利,字面解釋亦即效益、功用。“重虛義,輕實利”的不是馬克思主義,將功利視為終極價值追求的也不是馬克思主義。功利作為一種最基本的價值,既是其他一切價值形式的基礎,也是一種最低層次的價值,只能作為基本限度的價值取向起作用。以效益為活動基點,正是其作為推動社會發展普遍、持久、強烈的心理動力功能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功利觀的最基本的價值。
其次,以法律為行為準繩。社會越是進步,對法律調節的依賴性也就越強,從社會制度安排角度來看,功利主義以最大幸福為最大善,最大善追求兩種價值向度結果:個體至善和社會至善。但其中無論哪一種都不能單獨建構馬克思主義功利價值觀,而應當存在于個體至善與社會至善的辯證互動之中。馬克思主義功利價值觀認為,個體性與社會性的銜接必須通過法律與制度,使秩序和法律賦予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平均利益以同等權重,而非將某一部分群體作為實現更大集體的善的手段,盡可能讓每個人的幸福或利益與全體利益趨于和諧。
再次,以公平為追求目標。當前中國市場經濟中的倫理精神仍處于轉軌轉換期,效率與公平是功利主義一大難題。功利主義強調市場體制在經濟與倫理上的“最大多數人”,易使絕對集體主義與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相沖突,忽略集體中的少數人而出現不公,不能保證機會被同等地分配給每個人。所以,馬克思主義功利價值觀認為,應當以功利主義主導下的經濟發展、社會公正和價值實現為評價價值的三維坐標,將功利主義原則與羅馬斯的正義論進行整合,作為市場體制下處理效率與公平的基本原則與精神。
最后,以集體利益為最高價值訴求。馬克思主義的功利原則強調:個人利益是集體利益的基礎,并統一于后者;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對立沖突時,應當拋棄個人利益堅守集體利益,始終為人民利益而奮斗。這與功利主義中“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相契合,同時摒棄了極端功利主義中的個人利益絕對化,在以功利主義作為倫理規范起點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指明了功利主義思潮正確的發展方向。
伴隨著經濟、政治全球化,全球范圍內超越國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各類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也隨之而來,為各種社會思潮的交鋒提供了舞臺和載體,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產生了沖擊,弘揚主流文化迫在眉睫。第一,增強主流文化的精神感召力,建構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所謂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在一系列文化體系中處于主導位置、起支配作用的中心理念,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承接,與集體主義和道德規范相協調。當抽象的理論說教缺乏認同感,簡單的道德約束沒有強制力時,只有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的、通俗的主流文化能起到粘合劑的作用,通過將理論文字轉變為平民話語,將道德規范柔化為內在情感,使大眾在充分解讀的基礎上產生對核心價值體系敬畏和自覺。第二,將主流文化融入大眾文化的生產、消費與宣傳,形成對主流文化的高度認同。西方社會思潮之所以傳播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化產品與主流價值的有機結合。主流文化不能束之高閣,而需要借鑒大眾文化生產、宣傳、消費的運行方式,克服抽象化、教條化、口號化,使其形式上活潑生動,內容上與時代并進,實現主流文化的現代性轉變。第三,彌合傳統文化的斷裂,以全球化的視野探尋主流文化引領路徑。當下人們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多元,很大程度上使由傳統文化斷裂與外來文化入侵造成的。現在,我們一方面需要通過宣傳、教育和創新汲取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其成為大眾普遍奉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另一方面要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誘發思維模式的創新,博納西方思潮之所長,使主流文化更具包容力和影響力。
“社會思潮是社會存在的產物,是一定時期內反映一定階級、階層的利益要求,得到廣泛傳播并對社會生活產生一定影響和作用的思想傾向、思想潮流”。[9]由此可見,社會思潮是一種意識形態,在同一時期內可以同時存在于同一個社會環境之中,但是,由于它具有明確的階級特征,在眾多社會思潮中必然要求有一種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其他社會思潮,發揮主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在當前經濟開放、文化多元、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引領功利主義等其他一系列社會思潮,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其自身的科學性決定的。
首先,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是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作用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前提和原則方針。大眾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們對功利主義社會思潮既要保持高度警惕與客觀批判,也要兼有包容態度和吸納能力,百家爭鳴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海納百川也不意味著一團和氣。對于功利主義思潮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方向的予以同化吸收,對于其中產生偏離異化的消極因素予以有效引導甚至批判斗爭,使功利主義價值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下更加積極主動地發揮其正面功能。
其次,拓寬引領渠道,健全影響機制,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感召力的必然要求。這就應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明確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堅持先進性教育與普適性教育相結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加深大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感中的重要價值,尤其重視紙媒、電視、網絡的輿論導向和傳播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黨的建設全過程,堅定黨員干部自身的理想信念,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建設。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始終是價值認同和社會實踐的主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無論怎么正確和科學,都要經過主體的思想過濾,才能內化為他們的價值觀念的組成部分”[10]。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只有這樣才不會使教育本身成為一種走形式、走過場的工具。
首先,要把分析和引領社會思潮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任務。要讓青年大學生全面地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堅定共產主義信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增強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蝕。
其次,充分重視并挖掘網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作用。網絡作為一種新型媒介,以驚人的聚變式的發展和延伸影響,在便利接受各種信息和交流的同時,各種社會思潮也乘虛而入,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因此,構建高校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體系,用先進的校園文化正確及時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是抵御不良的功利主義社會思潮的一個有效途徑。
此外,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和學生管理的全過程。一是通過課堂教學在傳授基本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和掌握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二是通過老師的高尚情操和豐富閱歷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三是在學生管理、政策制定、獎勵資助和學生活動等工作中融入正確的價值觀,有效抵制錯誤的社會思潮;四是把解決學生實際困難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和困惑,在價值失落中找尋出路。
由于功利主義這種價值的基本性和普遍性,決定了以倫理道德規范形式存在的功利主義思潮在社會主義倫理體系中的地位也是基礎的和低層次的。所以,以馬克思主義功利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功利主義社會思潮毫無疑問地成為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的必然要求,成為中國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必然選擇。
[1]萬俊人.市場經濟的效率原則及其道德論證[J].開放時代,2000(1):73-84.
[2]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11-212.
[3][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功利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3.
[4][德]麥克斯·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
[5]毛興貴,伯納德·威廉斯.對功利主義的批判[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3):38-45.
[6][英]亞當·斯密著.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30.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
[8]毛澤東選集(第3卷)[M].
[9]湖南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加強對社會思潮正確引導[N].人民日報,2005-04-22.
[10]吳潛濤,徐柏才,閻占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