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佳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甘肅 蘭州 730070)
馬克思生平沒有專門自覺研究過休閑問題。在他的著作中從未出現過“休閑”概念,他主要是在“批判舊世界”和“發現新世界”的理論探索中,在相近的意義上使用過“自由時間”、“自由自覺勞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顯性概念,而這些概念都從不同程度上隱喻了一定的休閑意蘊。馬克思的這些“休閑”思想不僅為后人的繼續研究以及休閑學的創立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而且還規約了基本的價值向度。在方法論上,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揭露資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價值的實質,闡明了制約休閑活動實現的各種因素。昭示后人研究休閑問題應當從休閑賴以生存、維系的社會現實條件出發,也就是源于當下而又不囿于它的束縛。在價值向度上,馬克思一生始終關注的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休閑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很自然地就成為人們在追求自由全面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基石,并與人類的終極目標相伴而行。
因此,本文力圖探究的恰好是馬克思思想體系中所隱喻的休閑思想的內在邏輯基點。當我們聚焦馬克思的休閑思想時會清楚地看到,馬克思是如何將休閑當作批判舊世界時工人被異化為奴隸以及自由時間分配不合理的對立面的;同時在發現新世界時休閑又如何成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之條件的一致面的。相應地,我們會梳理出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揭示資本家占用工人勞動時間的秘密,以及探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之路的內在邏輯基點。
馬克思早期思想就其性質來說,還屬于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因為他還是把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質,從精神出發去說明事物。這一方法用在政治領域的批判還可以,一旦遇到實際物質利益問題以及社會問題,就成為“使我苦惱的疑問”。馬克思經過實踐斗爭,終于認識到要想解決問題、消滅私有制,就必須研究政治經濟學,抓住物質利益問題這一關鍵。隨后,馬克思以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為武器來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中普遍存在的異化現象,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自由的普遍性”的假象。而這些都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主題,同時也成為馬克思休閑思想的內在邏輯基點之一。
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有一個明顯的矛盾,一方面它認為勞動是人用來增加自然產品的東西,是能動的財產,屬于工人;另一方面它又認為實際上工人得到的是產品中最小的部分,不是為繁衍人類而是為繁衍工人這個奴隸階級所必要的那一部分,認為工人貧困化這一事實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這種自相矛盾的情況證明了這種方法論的缺陷。馬克思就是在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分析工人貧困化時得出異化勞動學說的。
馬克思在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非常注意研究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本質的問題:那是一種抽象的勞動,對工人來說是毀滅性的有害的勞動,因為它的目的只是為了增加財富。馬克思指出:“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這一事實無非是表明: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1](P40-41)
他進而認為,工人的產品與工人相異化不僅意味著他的勞動產品成為對象,成為外部的存在,而且他的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東西而在他之外存在。異化在于:“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此,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1](P43-44)這說明產生異化的結果是使工人變成奴隸,使工人失去了在自然界能動的開展勞動活動和自覺創造生產資料的能力,而他要獲得這一切就得把自己變成財富的附庸物,變成奴隸。如果說在非人的勞動過程中工人異化為奴隸成為不爭的事實的話,那么,工人和奴隸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工人的生活境遇還不如奴隸。馬克思指出:“無產者和奴隸的區別:奴隸一次就被完全賣掉了,無產者必須一天一天,一小時一小時地出賣自己!每個奴隸是特定的主人的財產,由于他們與主人的利害攸關,他們的生活不管怎樣壞,總還是有保障的。而一個無產者可以說是整個資產階級的財產。他們的勞動只有在有人需要的時候才能賣掉,因而他們的生活是沒有保障的。只有對整個無產者階級來說,這種生活才是有保障的。奴隸處在競爭之外,無產者處在競爭之中,并且親身感受到競爭的一切波動……”[2](P210)
至此,工人階級異化勞動的悲慘境況就躍然紙上了。那么,資本家們呢,他們是否也被異化了呢?當工人階級被無償占有勞動時間,猶如機器般進行生產勞動時,他們卻為另一個階級創造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和自由時間。資本家們由于大量地占有自由時間,不需要勞動而可以充分地享受休閑生活,這就導致了畸形消費觀的產生。馬克思對這一點分析得很透徹:“僅僅供享樂的、不活動的和揮霍的財富的規定在于:享受這種財富的人,一方面,僅僅作為短暫的恣意放縱的個人而行動,并且把別人的奴隸勞動,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貪欲的虜獲物,因而他把人本身——看作毫無價值的犧牲品;他把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僅僅看作自己放縱的欲望、古怪的癖好和離奇念頭的實現。”[2](P318)資本家們為了顯示體面,通過無節制的物質追求來滿足他們貪婪和炫耀的心理,把人的價值的實現單一地定位于物質財富的享有和消費的基礎上。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進一步指出:“異化既表現為我的生活資料屬于別人,我所希望的東西是我所不能得到的、別人的占有物;也表現為每個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個東西,我的活動是另一個東西,而最后——這也適用于資本家——則表現為一種非人的力量統治一切。”[3](P130)
由此可知,異化不僅適用于工人階級,也適用于整個資本家階級,他們都在被異化,被自己的貪欲以及不斷豐富發展的物質生活所異化。馬克思曾說過:“商品崇拜是人的異化的主要因素。人類被他們自己的商品奴役了,即使休閑的自由和親密關系的共享也被物化為一種占有與消費的精神狀態。”[4](P172)與工人階級的“異化勞動”相對應,資產階級的異化可稱之為“異化休閑”,它是非生產勞動性質的異化,是經濟系統的附屬物。從工人階級的“異化勞動”到資本家的“異化休閑,”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無情批判已清晰可見,而其中所蘊含的休閑思想卻被遮蔽了。
在馬克思著作的英文版中沒有直接出現“休閑”(leisure)一詞,而是采用“自由時間”(freetime),這并不影響馬克思休閑思想的表述。而且,我國知名休閑學專家馬惠娣女士研究證實,西方休閑學研究者通常將“自由時間”(freetime)等同于“休閑”(leisure),只是在概念的外延方面略有不同。要深入考察馬克思的自由時間概念,可以先以剩余價值理論為切入點。馬克思將資本家通過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創造超過工人工資以上的這部分價值,稱為剩余價值。資本家無償榨取工人剩余價值的實質就是占有和剝奪工人的自由時間,即休閑時間。同時,剩余價值使對勞動的抽象研究現實的轉化為對勞動力使用的研究,“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4](P201)時間也就很自然地成為勞動力使用的計量單位。進入對時間分配狀況的研究,也就逐漸明了了馬克思所隱喻的休閑思想。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和揭露,對工人生活時間的考察,將人類生活時間分為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勞動時間“即是一種量的存在,也是勞動本身,”是人們從事物質生產活動所需的時間。自由時間是相對于勞動時間而存在的,是以勞動的那部分人的剩余勞動時間為基礎的,是由勞動時間節約而騰出的剩余時間,即“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具體說就是“個人受教育的時間,發展智力的時間,履行社會職能的時間,進行社交活動的時間,自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時間,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時間。”[5](P294)在工人勞動時間一定時,節約勞動時間就等于增加了自由時間。也就是說,“直接的勞動時間本身不可能像從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觀點出發所看到的那樣永遠同自由時間處于抽象對立之中,這是不言而喻的。勞動不可能像傅立葉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游戲。……自由時間——不論是閑暇時間還是從事較高級活動的時間——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變為另一主體,于是他作為另一主體又加入直接生產過程。”[6](P1081)在這里,馬克思一方面指明了自由時間的實質和來源,另一方面,他又把自由時間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聯系起來。從中可以看出,自由時間的本質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保證和肯定,有了自由時間,每個人分享人類勞動成果、發展自由個性就有了可能。
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一書中的論述也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如果所有的人都必須勞動,如果過度勞動者和有閑者之間的對立消滅了,——而這一點無論如何只能是資本不再存在,產品不再提供占有別人剩余勞動的權利的結果,——如果把資本創造的生產力的發展也考慮在內,那么,社會在6小時內將生產出必要的豐富產品,這6小時生產的將比現在12小時生產的還多,同時所有的人都會有6小時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有真正的財富,這種時間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時間是發展才能等等的廣闊天地”[7](P280-281)。
自由時間的上述客觀規定可以反映其一些固有屬性:一是自覺能動性。自由時間是人們發展的天地,人們在自由時間里擺脫種種束縛,可以進行休閑活動并能自主決定、自主作為、自我享受,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根據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二是自主創造性。人們在自由時間里,有充足的自由和時間去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可以自由進行創造,彰顯個人的聰明才智。三是自由選擇性。自由時間為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視野,提供了廣闊的選擇機會和目標。在自由時間里,個人既可以自愿選擇創造物質財富,也可以選擇創造精神財富,充分體現了個體對休閑活動的可選擇性。
馬克思說過:“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8](P218-219)也就是說,有了自由時間人們就可以開展休閑活動,而自由時間的多少也就成為衡量休閑發展的重要參數。其實休閑就是個人對自由時間的占有、使用和創造。馬克思認為:“整個人類的發展,就其超出對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發展來說,無非是對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并且整個人類發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作為必要的基礎。”[9](P215)換言之,自由時間既是休閑的基礎和條件,又是休閑成為普遍權利的現實依據。故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自由時間就是勞動通向休閑的中間環節。馬克思的自由時間概念不僅隱喻了休閑問題,而且還蘊含了更深刻的休閑邏輯。
馬克思從不空談自己的價值理想,他總是在“批判舊世界”的過程中闡發對“發現新世界”的觀點。他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指作為主體的人通過實踐活動、社會關系、需要和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來擺脫不合理的束縛,真正做到發揮自己獨特的創造性,展現自己本質力量的目的。人的發展是相對于社會的發展而言的,是“人的本質的發展,”而人的本質并非個人所固有的抽象存在物,在其現實性上,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與人在閑暇時間內開展的活動。由此看出,馬克思所指認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有兩個基點:勞動、休閑。
在馬克思的著述中,人的自由、解放與否的根本社會生活標志是勞動,而雇傭勞動是不自由的標志,與之相對的是自由自覺勞動。在馬克思看來,它最能體現人的價值的實現,并與人的自由狀態相貫通,與休閑共同構成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圖景。首先自由自覺勞動是自由性質的勞動。主體在一種自由、自主的狀態下,有能力、有權利做他應該做、愿意做的事情。一方面,主體擺脫了外界的強制性,獲得了對勞動的支配權和決定權;另一方面,通過自己的勞動來體現自身的需求和價值。其次,自由自覺勞動是以自由時間為衡量尺度的勞動。馬克思所謂的自由自覺勞動實際就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人不斷地生產和再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而自由時間的多少恰好成為踐行這一活動的重要標志。在自由時間充裕的條件下,人們可以不斷地建立和變革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從自然、社會和人自身中獲得自由的途徑。再次,自由自覺勞動已經消滅了非自愿性分工。馬克思指出:“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1](P85)這種自由自覺勞動實際上是休閑化勞動或勞動化休閑,是模糊了勞動和休閑界限的一種勞動生活。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在這種生活中,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與此同時,休閑作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實際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也是人的價值實現的重要形式。但休閑的價值實現方式有別于勞動。休閑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為人們提供直接物質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而是為人類構建一個精神家園,使人類能通過共有的行為、思維、感情等營造一個輕松、愉悅、健康的氛圍,達到消除疲勞,得到精神慰籍的目的。休閑還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蘊,她可使人們在自由的精神中享受審美的、創造的、愉悅的生活方式,真正實現人的“身體的無痛苦和心靈的無紛擾。”
休閑與勞動的融合實現了真正的社會勞動或者說自由自覺的活動,人的類本質得到了實現,每個人得到了自由全面的發展。兩者的融合意味著:“勞動也許會失去它現在所具有的強迫性特征,并獲得現在只要休閑才有的那種創造性,而休閑則不再和工作對立起來,并獲得現在只有工作才有的地位,休閑作為一種資源,值得人們提出計劃并獲得可能的、最大限度的滿足。”[10](P207)因而,自主的勞動和自主的休閑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形式。因此,要理解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就必須堅持勞動和休閑相統一的原則,共同踐行這兩種方式。
在馬克思那里,休閑是對自由時間的積極占有和使用,是個人在自由時間中的自由生成、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她在與勞動的矛盾運動中實現了人的漸進的、曲折的發展,最終使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最高價值得以實現。而在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異化勞動和異化休閑、自由時間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都潛在的隱含了休閑思想,只是長期被忽視,成為一種“空缺”。對這些根據的歷史追溯和學理分析,有助于我們了解馬克思的休閑思想,實現真正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第3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美]托馬斯·古德爾等.成素梅,馬惠娣譯.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