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友情
(湖南省寧遠縣委辦公室,湖南 永州 425600)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的關鍵在于改善能源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發展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繼續推進城鎮化、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區域比較優勢。實踐表明,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目標由經濟利潤最大化逐漸轉向能源消耗最小化、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等綜合目標,與此同時,傳統的工業文明野蠻生長模式轉向生態環境科學發展的經濟模式。我國雖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區域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西北部欠發達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其發展模式的不同導致跨越式發展受阻,低碳經濟為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提供契機。整體上看,我國低碳經濟處于由理念層面轉向實踐層面的初級階段,諸多相關的低碳經濟理論還處于探討階段,急需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及經驗,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經濟發展理論及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概念最初是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提出。該書將低碳經濟定義為是經濟發展中通過技術的革新及發展,在生產過程中能以更少的資源消耗和更少的廢棄物的排放的代價,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低碳經濟模式為先進技術發展、應用和傳播提供平臺,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同時通過聯帶效應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
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UK,2003) 不同學者對低碳經濟有著不同角度的理解,莊貴陽(2007)認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通過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使得減緩氣候惡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金涌(2008)認為低碳經濟是合理調整產業與能源結構,圍繞能源及化學品的生產,運輸,分配,使用和廢棄全過程,開發有利于節能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技術與產品,關注其捕捉,重復利用和埋藏,制定配套的政策,以實現節約能源,保護自然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付允等(2008)認為低碳經濟是指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和社會的清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①盡管學者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異,但都表達了同樣的內涵: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等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筆者認為低碳經濟的核心是低碳技術創新,首先是低碳技術的研發及應用,在傳統發展模式中,舊的生產工藝及不科學的生產流程造成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些現象,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的需求日漸迫切。隨著科技的發展,節能減排技術日益成熟,碳循環,碳收集與封存技術等低碳技術的創新,使得資源利用率顯著上升,從而使得在不縮減生產規模及產出下,能以更少的資源,獲得更多的產出,并能有效控制碳排放:其次是低碳技術的產業化,在傳統經濟活動中,工業生產活動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低碳經濟的主戰場是工業,工業的發展要轉向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是重要途徑之一。在實踐過程中,低碳經濟產業化是社會發展的必要因素,低碳經濟產業化才能創造價值,才能聚集更多社會資金和人力,物力,進而反補低碳經濟。良性循環中,實現工業的轉型,實現社會生產低碳技術的普及,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再次是低碳經濟的國際化,國家的碳排放量作為京都協議中的重要部分,各國都在爭取更多無責碳排放量,我國處于發展中國家階梯,如要保持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維持生產的碳排放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低碳經濟對控制碳排放有著顯著的作用,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需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合理利用配額,引進國外技術。
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傳統模式的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弊端越來越明顯,低碳經濟的出現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由于普及不高,發揮的作用有限。低碳經濟的出現,重組了資源、資金、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等要素,進而影響產品價值,產品流程及產品市場等。碳排放量控制及交易話語權等新事物的出現,對產業的區域生態、環境、技術專利等方面都有著大的轉變。因此,要以新的視角去分析研究低碳經濟的差異性,以及這些差異性的內在影響。
低碳經濟區域發展處于探索階段,中國應開放性地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引進先進技術。發展低碳經濟是改善民生的當務之急,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舉措,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任務。根據地方經濟的不同類型,不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不同:
在發達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的重心是創新,集中優勢人力物力投入低碳技術的研發,構建低碳經濟技術研發的理論體系,制度流程,應用服務平臺,產業化標準等,同時在低碳技術和現用技術及設備的結合制度上,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在產業及空間的規劃上要有宏觀的布局,為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打好基礎。在技術與應用的結合點,要勇于嘗試,勇于創新,勇于實踐。低碳節能技術應用到生產中,要權衡投入產出比,創新合作模式。
在欠發達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核心是學習,學習是一個發展問題,一切經濟個體都有或多或少的短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學習主體應分為企業個體,區域內相關企業鏈和區域間相關企業鏈三個層次。不同層次主體學習的方式和重點不同,學習低碳經濟不僅僅靠決心,而要從根子上下工夫,引入發達地區先進技術,機制,管理方式及運作經驗等都是切實有效的方法,與此同時,欠發達地區應根據本地實際如企業類型,資源類型及技術條件綜合考慮,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
低碳經濟技術體系的建立意味著資源重新分配,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要確立一個新的經濟衡量標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或者高度化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都要考慮在內,新的資源分配和低碳技術不同于原有技術體系和評判標準。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作用不同,需重新界定區域的經濟優勢及劣勢。在一定程度上,低碳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原有的經濟環境,改變了生產合作體系。以低碳環保為目標的發展方向必然得到國際其他國家的支持及跟隨,因此新的國際貿易機制,技術應用機制,交流合作機制以及低碳相關的金融制度的合作等都是我國要參與的重要部分。熊彼特認為,經濟危機是實現創造性毀滅的最佳方式,因此傳統經濟發展引發的經濟危機正式低碳經濟發展的機會,低碳經濟為不同區域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發達與欠發達地區,新企業與舊企業,新技術與舊技術的競爭回到了起點,在以后的技術創新驅動的發展下,為我國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
區域經濟的有效運行離不開制度的支持,區域經濟以市場機制調控為基礎,低碳經濟的出現有效地提供新的發展方向,盤活了市場經濟,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中找到了平衡點,因此,低碳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更高層次的模式。
從市場經濟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看發展,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大躍進式的發展的短期結果是產出的低下和資源的浪費,原因不在于工業化,而在環保體系和環保理念的缺失。低碳經濟體制的發展需要政府角色的轉變以及民眾觀念的轉變,而這些轉變都不是短期內能夠完成的。低碳經濟要發展,因時刻以滿足社會需求,滿足人類生活需求,滿足環境更新的需求,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區域可持續化發展,進而實現區域生態,環境,經濟多目標協調發展。
從我國資源利用度上看,煤炭是能源消費的主體,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接近70%,因此低碳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有著廣大的前景。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需要政策,資金,技術,制度等緊密配合。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節能減排相輔相成,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緊密配合。要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需引導產業結構向低碳化轉型,培育居民環保低碳理念,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綜合來看,區域低碳經濟發展路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產業轉型升級穩扎穩打,一方面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利用,降低煤炭的使用率,另一方面,發展低碳產業。利用低碳技術的發展帶動低碳產業的前進。在低碳經濟發展新模式下,重新分配資源要素,細分產業結構,加快技術創新,挖掘經濟發展驅動新要素。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教育科研、創業孵化平臺為輔助體系的區域低碳經濟服務體系,培育環保低碳節能的理念,貫徹低碳產業化集群化的發展戰略,落實到基層,配合市場機制,集中優勢資源,發揮規模效應,大力引導企業圍繞低碳產業鏈進行橫向和縱向集聚,積極培育本國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使區域經濟發展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區域低碳經濟發展創新體系,通過市場和政策的宏觀調控,有效整合和利用低碳技術。并對隨之帶來一系列的新變化和新需求,如資源結構,產業需求分配比例,低碳技術的研發及應用,產品推廣的需求等,要盡快得提供基礎建設,服務配套等硬件及軟件的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加大對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堅持科學技術的創新,及時全面地供應各種技術及信息服務,從而保證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同時,明確低碳經濟區域發展的核心是低碳技術創新。產業化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手段,技術研發側重方向是環保生產技術、節能低耗技術、提高效能及除塵技術等普及面較廣的技術。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區域低碳技術商品和服務市場,加快區域低碳發展公共服務的發展,進一步完善區域內低碳經濟發展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體系等非物質性的公共服務。
區域低碳經濟發展作為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很多,不能局限于學習某發達國家某個區域,而應該把眼光放在全球范圍的高度上進行考量,不僅發達國家的低碳經濟的發展歷程,技術更新及管理模式都是值得借鑒的,而且某些小國家如韓國,瑞士等擁有的技術及應用水準也是值得借鑒的。低碳經濟的國際化客觀上促成了低碳經濟在區域與區域、區域與國家、區域與全球等不同層面的合作。因此,我國應該積極參與到國際低碳談判與決策機制、碳排放、國際低碳技術擴散系統等方面。同時,根據我國情況,按照國際要求統一低碳經濟評測標準及發展方向,為以后產品的全球化推廣做好準備。
①倪外.《基于低碳經濟的區域發展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參考文獻
[1]李長青.《低碳視域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求索》,2012 年第12 期.
[2]黃世坤.《我國低碳經濟的區域悖論及其破解》,《財經科學》,2012 年第7 期.
[3]徐國正,田裙鶴.《我國低碳型城市建設內動力研究》,《求索》,2012 年第2 期.
[4]陳柳欽.《低碳經濟: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年02 月第一期.
[5]莊貴陽.《低碳經濟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J],《世界環境》,2008年第2 期.
[6]任力.《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J],《社會科學家》,2009 第2 期.
[7]倪外.《基于低碳經濟的區域發展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