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璐 袁 靜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近年來,國家對小微企業進行了大力扶持,很多銀行都被要求完成一定數額的小微企業信貸任務。但小微企業數量眾多,信貸風險難以管理。銀行對小微企業信貸與對大中型企業信貸有很大不同,如果不加區分,就無法對貸款質量、貸款風險程度及資產收益情況進行良好的識別。本次調查對象包括50家國有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民營商業銀行以及城市性民營商業銀行。調查顯示,國有銀行對小微企業的平均貸款額為457.44萬元,而民營銀行只有216.2萬元。在所有銀行中,有26家銀行設有獨立針對小微企業的信貸部門,15家設有中小企業信貸部門,9家連針對中小企業的信貸部門也沒有。總的來說,銀行對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重視程度欠佳。
貸前能否獲得重要信息將直接影響風險評估。調查發現,50家銀行中有31家在進行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識別時更注重定性分析,有16家則更注重定量分析,其余3家沒有表現傾向性。小微企業財務報表的信息量和可靠性缺乏一直是個問題,銀行大多只能脫離對財務報表的依賴,采取定性的分析方法來評估小微企業的信用狀況。
我們讓信貸人員對財務性因素的關注度進行排序,關注度從大到小的分析結果依次是:償債能力、現金流量、盈利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財務報表質量。而對非財務性因素的關注度從大到小的分析結果依次是:貸款用途、貿易背景和還款來源、經營狀況、企業主個人信用狀況、行業狀況、組織管理狀況。進一步地對影響經營狀況的各因素關注度排序,從大到小的分析結果依次是:經營范圍及主營業務、公司產品特點及市場競爭能力、公司屬性(生產型還是貿易型)、主要交易對象、主要競爭對手的競爭能力。
確定了風險因素后,需要綜合各項指標對小微企業進行信用評估。本次調查中有46家銀行表示對小微企業采用了信用評級的方法。如今針對小微企業的信用評級系統主要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由此信貸員可以完成定性分析,得到量化結論,有助于信貸員對企業信用情況的準確評估[1]。
大中型企業經常通過抵押或質押的方式來獲得銀行貸款。小微企業的有效擔保物缺乏,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方式是否有所不同?調查結果顯示,小微企業的貸款方式仍是以抵押貸款為主,其次是質押貸款,然后是保證貸款以及信用貸款。可見抵押貸款仍是銀行心目中最有保障、最放心的貸款方式。當然,由于小微企業的抵押物十分有限,銀行紛紛拓寬了抵押物的范圍,小微企業的抵押物類型與大中型企業有一定區別。在小微企業的抵押物中,銀行最能接受的是房屋,其次是應收賬款,然后依次是存貨、客戶訂單和機器設備等。
小微企業貸款需求具有“短、頻、急”的特點,這要求銀行有高效的審批效率。調查發現,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的審批天數平均為13天左右,最長達90天,最短只需1天。為達到高效的審批效果,部分銀行進行了信貸管理機制改革,將小微企業信貸中心分離出來,采取單線審批、直接授權的方式。在這一機制下,支行信貸經理和總行信貸經理具有同樣權限。但調查發現,小微企業的審查內容與大中型企業并無太大差別,包括:客戶及擔保人的主體資格、法人代表人的有關證明材料是否符合規定;客戶及擔保人的組織結構是否合理、產權關系是否明晰;客戶及擔保人、法定代表人、主要部門負責人有無不良記錄;授信用途是否合規、合法,是否符合國家政策;授信用途、期限、方式、利率或費率是否符合銀行的授信政策;審查核定客戶部門測定的客戶信用等級和授信額度等[2]。
調查顯示,各銀行近一年來小微企業貸款的批準率平均約為60.63%,最高達到95%,最低為30%。銀行批準率的高低,與整個銀行業的資金充足率、央行的政策、經濟發展狀況等有關。銀行不批準小微企業貸款,可能的原因包括財務指標顯示該企業多種能力都欠佳、企業提供的信息混亂且不真實、行業情況不容樂觀、擔保品不夠或不符合條件、企業產品不具有競爭力等。“貸款的風險程度”以及“客戶資信狀況及與銀行的關系”分別被46家和44家銀行選為影響貸款定價的主要因素,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貸款期限”、“資金成本”等。
貸后檢查是風險管理必不可少的環節,一般分為常規檢查、專項檢查、突擊事件檢查。小微企業的貸款金額普遍較小,銀行是否會因此忽視小微企業的貸后風控管理呢?我們調查發現,所有銀行都會進行貸后的常規檢查,有94.44%的銀行會進行專項檢查,有77.78%的銀行會進行突發事件檢查。此外,貸后的定期回訪對于貸后風險的管理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次調查的50家銀行中只有2家不對小微企業進行貸后回訪。在進行回訪的48家銀行中,有28家平均30天回訪一次,12家平均60天回訪一次,8家平均90天回訪一次。約41.67%的銀行表示會對利率較高的貸款增加回訪次數,約83.33%的銀行表示會對額度較大的貸款增加回訪次數。
在調查對小微企業信貸資產風險劃分標準時出現了高度一致性。各銀行一致認為貸款逾期當天就應該將該信貸資產認定為“關注”,而當貸款逾期30天開始就將其列為“次級”,當逾期360天時就將其歸為“壞賬”。《小企業貸款風險分類辦法》中規定的風險分類標準更加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它不僅對貸款風險分時間段進行歸類,而且不同的貸款方式下風險分類方式也不同。例如對信用貸款,逾期1天就將其歸為“關注”,其他方式下則仍為“正常”;對保證和質押貸款,一般逾期31天就歸類為“關注”,而抵押貸款則到逾期91天才歸類為“關注”等。
對于小微企業的風險預警監控途徑,各銀行均有自己的妙招,比如根據用電用水量來監控企業是否正常運行,以及查詢納稅情況來監控其經營收益。還可通過觀察企業人事管理及與銀行關系狀況推測風險,比如發現:企業主要負責人之間不團結;企業管理人員對銀行的態度發生變化,缺乏坦誠的合作態度;在多家銀行開戶,或經常轉換往來銀行,故意隱瞞與某些銀行的往來關系;公司關鍵人物健康出現問題等[2]。另外還可通過企業在銀行的賬戶狀況,以及實時查看企業財務報表等方法獲取風險預警信號[3]。
首先,銀行需要對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獨立核算。如果不把小微企業與大中型企業的信貸業務分類處理,就無法掌握小微企業貸款的特性、貸款風險等。小微企業貸款分開核算有利于銀行對小微企業信貸風險進行針對性管理。其次,銀行要促進小微企業信貸的模式創新。雖然各銀行的宣傳網站上常能見到“小微企業貸款無需任何抵押”的宣傳語,但從實際調查情況來看,目前不管是國有還是民營銀行都還是主要采用抵押貸款的方式,這對發展小微企業信貸是個阻礙。只有突破了這一瓶頸,多設計新模式,研發新產品,找到適合小微企業貸款的道路,銀行才能與小微企業實現雙贏。最后,銀行要提升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專業化水平。現階段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專業化程度尚欠缺,有很多銀行甚至將小微企業信貸與個人信貸同歸于一個部門。商業銀行必須重視小微企業信貸市場這片“藍海”,只有提升對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專業化水平,才能有效管理和控制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
[1]蔡曉陽.金融綜合改革視角下的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J].金融與經濟,2012,(8):56-58.
[2]邱俊如,金廣榮.商業銀行授信業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3]倪紅蕾.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風險控制[J].現代金融,2013,(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