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彬等
[摘要]目的 研究點地梅的抗炎、鎮痛藥理活性。 方法 采用小鼠熱板法、耳廓腫脹實驗及大鼠足跖腫脹實驗考察點地梅的抗炎鎮痛活性。 結果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除點地梅中劑量及低劑量的鎮痛作用和點地梅低劑量對耳腫脹的抑制作用無統計學意義外,各劑量的點地梅均有顯著的抗炎和鎮痛作用(P<0.05,P<0.01),點地梅中劑量及高劑量對小鼠耳腫脹和點地梅高劑量對大鼠足跖腫脹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P<0.01)。可見,點地梅有顯著的抗炎和鎮痛作用(P<0.05,P<0.01),并呈量效關系。 結論 點地梅具有抗炎鎮痛活性。
[關鍵詞] 點地梅;抗炎;鎮痛
[中圖分類號] R2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3-31-03
點地梅為報春花科點地梅屬植物 [Androsace umbellata(Lour.)Merr.]的全株,系多年生草本[1]。又名喉嚨草、佛頂珠、銅錢草,產于東北、華北和秦嶺以南各省區,沿長江流域各省區均有分布[2-4]。點地梅全草入藥,性苦、寒,具清熱、解毒、消腫功效,民間用于治療扁桃腺炎[5]、咽喉炎[6-7]、口腔炎等炎癥疾病,故有喉嚨草之稱[8-9]。也有作治跌打損傷藥的記載[10]。本研究通過實驗初步考察點地梅的抗炎、鎮痛藥理活性,為點地梅植物的臨床應用和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及飼養條件
昆明種小鼠,體質量18~22g,雌性;SD大鼠,
體重120~150g,雄性[均由重慶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許可證:SYXK(渝)2012-0001];重慶醫科大學實驗動物觀察室,室內光照為自然晝夜交替,溫度為15~25℃,相對濕度為45%~65%,通風良好,環境相對安靜。飼料為實驗鼠配合飼料(由重慶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許可證:SCXK(渝)2012-0002),將飼料放置于鼠籠飼料槽內,自由攝食及飲水。
1.2 藥品、試劑及儀器
點地梅藥材購于安國中藥材市場;阿司匹林腸溶片(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H13023716);二甲苯AR(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FA2104A電子天平(上海精天電子儀器有限公司);RB-200智能熱板儀(成都泰盟軟件有限公司);耳腫打耳器(上海玉研科學儀器有限公司);PV-200型足趾容積測量儀(上海欣曼科教設備有限公司)。
1.3 樣品制備[11]
點地梅購于安國中藥材市場,經鑒定為報春花科點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Lour.)Merr.的全株。取點地梅藥材,用蒸餾水煎煮二次,煎煮液濃縮至每1克浸膏相當于2g原藥材,備用。
1.4 分組及給藥劑量[12]
耳廓腫脹組:取60只雌性昆明小鼠隨機分為5組,每組12只;足趾腫脹組:取30只雄性SD大鼠隨機分為5組,每組6只;熱板法組:取熱板法篩選合格的60只雌性昆明小鼠隨機分為5組,每組12只,三個實驗均設空白對照組(生理鹽水),阿司匹林組(0.2g/kg),點地梅浸膏高、中、低劑量組,其高、中、低劑量組分別為30,15,7.5g浸膏/kg。
1.5 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的影響[13-15]
各組小鼠連續灌胃給予相應受試物5d,末次給藥1h后,于小鼠右耳正反面均勻涂抹二甲苯50μL致炎,左耳為對照,1h后將小鼠頸椎脫臼處死,用直徑6mm的打孔器在小鼠左右耳同一部位打下圓耳片,精密稱量,右耳與左耳質量之差即為腫脹度,并計算小鼠耳廓腫脹抑制率。
耳腫脹抑制率(%)=(空白組平均耳腫脹度-給藥組平均耳腫脹度)/空白組平均耳腫脹度×100%。
1.6 對蛋清液致足跖腫脹的影響[13-16]
各組大鼠連續灌胃給予相應受試物5d,第6天于大鼠右后足掌心向踝關節方向皮下注射10%鮮蛋清0.1mL,在注射蛋清致炎后的5、3、60、120和180min分別測量足趾容積,將致炎后的足趾容積減去致炎前足趾容積即為足跖腫脹度,并計算足趾腫脹抑制率。
足趾腫脹抑制率(%)=(空白組平均足趾腫脹度—給藥組平均足趾腫脹度)/空白組平均足趾腫脹度×100%。
1.7 對熱板法致痛的影響[13-15]
取小鼠逐只放于(55.0±0.5)℃熱板儀上,記錄小鼠舔后足反應所需時間(疼痛反應潛伏期)作為小鼠的痛閾值,挑選痛閾值在5~30s內的小鼠60只,分組及給藥方法同1.4項下,連續灌胃給予相應受試物5d,于末次給藥后1h,分別將小鼠置于(55.0±0.5)℃的熱板上,測定痛閾值,并計算痛閾提高值和痛閾提高率。
痛閾提高值的提高百分率(%)=(給藥后平均痛閾提高值-給藥前平均痛閾提高值)/給藥后平均痛閾提高值×100。
1.8 統計學處理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分析,所有數據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點地梅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的影響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點地梅高劑量及中劑量對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腫脹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P<0.01),其中高劑量組活性最強,其腫脹抑制率為32.87%,點地梅低劑量對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腫脹有抑制作用(P<0.05)。見表1。
2.2 點地梅對熱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響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點地梅高劑量對熱板法所致小鼠疼痛有鎮痛作用(P<0.05),其痛閾提高率為43.13%。見表2。
2.3 點地梅對蛋清所致足趾腫脹度的影響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致炎后5min,點地梅高劑量對蛋清所致足趾腫脹度有抑制作用(P<0.05);致炎后30min及致炎后60min,點地梅高劑量對蛋清所致足趾腫脹度有顯著的抑制作用(P<0.01),其足趾腫脹抑制率分別為58.35% 和70.28% ,點endprint
3 討論
本實驗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比較,除點地梅中劑量及低劑量的鎮痛作用和點地梅低劑量對耳腫脹的抑制作用無統計學意義外,各劑量的點地梅均有顯著的抗炎和鎮痛作用(P<0.05,P<0.01)。點地梅高劑量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及蛋清所致足趾腫脹度2項抗炎實驗和熱板法鎮痛實驗中均顯示顯著的藥理活性。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實驗中,點地梅高劑量組的腫脹抑制率為32.87%;在熱板法鎮痛實驗中,點地梅高劑量組的痛閾提高率為43.13%;在蛋清液所致足趾腫脹度實驗中,致炎30min和60min后,點地梅高劑量組的足趾腫脹抑制率分別為53.85% 和70.28%。從數據結果分析來看,點地梅的抗炎鎮痛作用與濃度不成正比關系,但很明顯點地梅高劑量的抗炎鎮痛作用要比低劑量和中劑量的抗炎鎮痛作用好很多。可見,點地梅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作用,其高劑量的抗炎鎮痛作用更好。
本實驗研究可得:點地梅資源比較豐富,廣泛分布于我國川藏地區,具有極大的藥用價值和經濟效益,但是對其資源的保護也迫在眉睫;國內外未有利用點地梅制作新藥的報道,因而,地點梅很有開發價值;國內外對點地梅的藥理學研究極少,有待加強;雖然有專家已經從點地梅屬植物中分離、鑒別出部分藥用成分,但很不系統,需要進一步完善。本實驗為點地梅的臨床應用和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報春化科[M]//中國值物志:59卷.第一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141-201.
[2] 李彥連.曲阜孔林藥用維管植物資原及利用[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1,4(9):24-33.
[3] 楊培志,吳嫉筒,王珍.陜西報春花科1種新記錄植物—直立點地梅[J].西北植物學報,2008,28(2):403-405.
[4] 孫克,繆球雷.《本草綱目》中的谷精草的原植物[J].醫古文知識,2002,19(2):32-33.
[5] 臧浩.點地梅合劑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J].江蘇醫藥,1976(6):56-56.
[6] 欒宏慶.點地梅治療咽喉炎72例[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4,11(3):28-29.
[7] 楊文瑞.點地梅治喉痹[J].中成藥,1993(12):46-46.
[8] 左振常.馮赤華.藏藥“熱袞巴”的考證及生藥學研究[J].青海醫藥雜志,1985(6):53-55.
[9] 郭龍,鞏江,倪士峰,等.藏藥點地梅屬藥學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3):6706,6726.
[10] 蕭成紋.侗醫藥驗方集錦(二)[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OO4(3):182-184.
[11] 王璟.如何煎制中藥湯劑[J].首都醫藥,2000,7(2):55.
[12] 馮潔,周勁帆,覃富景,等.兩面針根和莖抗炎鎮痛不同部位活性比較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1,27(6):60-63.
[13] 陳奇.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2:70.
[14] 魏偉,李希美,李元健.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38,742-746,769-770.
[15] 徐叔云,卞如濂,陳修.藥理實驗方法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82.
[16] 周大興,吳森林.珍珠水提取液的抗炎、抗氧化作用[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1,25(4):41-42.
(收稿日期:2013-12-12)endprint
3 討論
本實驗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比較,除點地梅中劑量及低劑量的鎮痛作用和點地梅低劑量對耳腫脹的抑制作用無統計學意義外,各劑量的點地梅均有顯著的抗炎和鎮痛作用(P<0.05,P<0.01)。點地梅高劑量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及蛋清所致足趾腫脹度2項抗炎實驗和熱板法鎮痛實驗中均顯示顯著的藥理活性。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實驗中,點地梅高劑量組的腫脹抑制率為32.87%;在熱板法鎮痛實驗中,點地梅高劑量組的痛閾提高率為43.13%;在蛋清液所致足趾腫脹度實驗中,致炎30min和60min后,點地梅高劑量組的足趾腫脹抑制率分別為53.85% 和70.28%。從數據結果分析來看,點地梅的抗炎鎮痛作用與濃度不成正比關系,但很明顯點地梅高劑量的抗炎鎮痛作用要比低劑量和中劑量的抗炎鎮痛作用好很多。可見,點地梅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作用,其高劑量的抗炎鎮痛作用更好。
本實驗研究可得:點地梅資源比較豐富,廣泛分布于我國川藏地區,具有極大的藥用價值和經濟效益,但是對其資源的保護也迫在眉睫;國內外未有利用點地梅制作新藥的報道,因而,地點梅很有開發價值;國內外對點地梅的藥理學研究極少,有待加強;雖然有專家已經從點地梅屬植物中分離、鑒別出部分藥用成分,但很不系統,需要進一步完善。本實驗為點地梅的臨床應用和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報春化科[M]//中國值物志:59卷.第一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141-201.
[2] 李彥連.曲阜孔林藥用維管植物資原及利用[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1,4(9):24-33.
[3] 楊培志,吳嫉筒,王珍.陜西報春花科1種新記錄植物—直立點地梅[J].西北植物學報,2008,28(2):403-405.
[4] 孫克,繆球雷.《本草綱目》中的谷精草的原植物[J].醫古文知識,2002,19(2):32-33.
[5] 臧浩.點地梅合劑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J].江蘇醫藥,1976(6):56-56.
[6] 欒宏慶.點地梅治療咽喉炎72例[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4,11(3):28-29.
[7] 楊文瑞.點地梅治喉痹[J].中成藥,1993(12):46-46.
[8] 左振常.馮赤華.藏藥“熱袞巴”的考證及生藥學研究[J].青海醫藥雜志,1985(6):53-55.
[9] 郭龍,鞏江,倪士峰,等.藏藥點地梅屬藥學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3):6706,6726.
[10] 蕭成紋.侗醫藥驗方集錦(二)[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OO4(3):182-184.
[11] 王璟.如何煎制中藥湯劑[J].首都醫藥,2000,7(2):55.
[12] 馮潔,周勁帆,覃富景,等.兩面針根和莖抗炎鎮痛不同部位活性比較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1,27(6):60-63.
[13] 陳奇.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2:70.
[14] 魏偉,李希美,李元健.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38,742-746,769-770.
[15] 徐叔云,卞如濂,陳修.藥理實驗方法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82.
[16] 周大興,吳森林.珍珠水提取液的抗炎、抗氧化作用[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1,25(4):41-42.
(收稿日期:2013-12-12)endprint
3 討論
本實驗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比較,除點地梅中劑量及低劑量的鎮痛作用和點地梅低劑量對耳腫脹的抑制作用無統計學意義外,各劑量的點地梅均有顯著的抗炎和鎮痛作用(P<0.05,P<0.01)。點地梅高劑量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及蛋清所致足趾腫脹度2項抗炎實驗和熱板法鎮痛實驗中均顯示顯著的藥理活性。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實驗中,點地梅高劑量組的腫脹抑制率為32.87%;在熱板法鎮痛實驗中,點地梅高劑量組的痛閾提高率為43.13%;在蛋清液所致足趾腫脹度實驗中,致炎30min和60min后,點地梅高劑量組的足趾腫脹抑制率分別為53.85% 和70.28%。從數據結果分析來看,點地梅的抗炎鎮痛作用與濃度不成正比關系,但很明顯點地梅高劑量的抗炎鎮痛作用要比低劑量和中劑量的抗炎鎮痛作用好很多。可見,點地梅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作用,其高劑量的抗炎鎮痛作用更好。
本實驗研究可得:點地梅資源比較豐富,廣泛分布于我國川藏地區,具有極大的藥用價值和經濟效益,但是對其資源的保護也迫在眉睫;國內外未有利用點地梅制作新藥的報道,因而,地點梅很有開發價值;國內外對點地梅的藥理學研究極少,有待加強;雖然有專家已經從點地梅屬植物中分離、鑒別出部分藥用成分,但很不系統,需要進一步完善。本實驗為點地梅的臨床應用和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報春化科[M]//中國值物志:59卷.第一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141-201.
[2] 李彥連.曲阜孔林藥用維管植物資原及利用[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1,4(9):24-33.
[3] 楊培志,吳嫉筒,王珍.陜西報春花科1種新記錄植物—直立點地梅[J].西北植物學報,2008,28(2):403-405.
[4] 孫克,繆球雷.《本草綱目》中的谷精草的原植物[J].醫古文知識,2002,19(2):32-33.
[5] 臧浩.點地梅合劑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J].江蘇醫藥,1976(6):56-56.
[6] 欒宏慶.點地梅治療咽喉炎72例[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4,11(3):28-29.
[7] 楊文瑞.點地梅治喉痹[J].中成藥,1993(12):46-46.
[8] 左振常.馮赤華.藏藥“熱袞巴”的考證及生藥學研究[J].青海醫藥雜志,1985(6):53-55.
[9] 郭龍,鞏江,倪士峰,等.藏藥點地梅屬藥學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3):6706,6726.
[10] 蕭成紋.侗醫藥驗方集錦(二)[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OO4(3):182-184.
[11] 王璟.如何煎制中藥湯劑[J].首都醫藥,2000,7(2):55.
[12] 馮潔,周勁帆,覃富景,等.兩面針根和莖抗炎鎮痛不同部位活性比較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1,27(6):60-63.
[13] 陳奇.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2:70.
[14] 魏偉,李希美,李元健.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38,742-746,769-770.
[15] 徐叔云,卞如濂,陳修.藥理實驗方法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82.
[16] 周大興,吳森林.珍珠水提取液的抗炎、抗氧化作用[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1,25(4):41-42.
(收稿日期:2013-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