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導讀:《住在東亞——社會經濟與人口學挑戰》一書運用大量圖表和實例對中國內地、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臺灣、泰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住房政策與實施情況進行了比較,將住房問題放置在日益活躍的社會經濟、人口重組的背景下,通過環境、理念和實踐等方面分析其脈絡走向。
關鍵詞:東亞地區;住房政策;保障性住房;人口老齡化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2.018
2014年1月24日,《住在東亞——社會經濟與人口學挑戰》一書由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出版,主編為英國伯明翰大學住宅學教授約翰·多靈(John Doling)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城市研究中心副教授理查德·羅納德(Richard Ronald)。該書分為10個章節,運用大量圖表和實例對中國內地、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臺灣、泰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住房政策與實施情況進行了比較,將住房問題放置在日益活躍的社會經濟、人口重組的背景下,通過環境、理念和實踐等方面分析其脈絡走向。各個章節的作者都是公認的住宅領域專家,大多供職于東亞的高校與政策機構。其中,關于中國內地的章節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的王亞平教授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住宅與社區研究所所長邵磊副教授共同完成,題目為“中國的城市住房政策變化及挑戰”。該書不僅是最新的東亞住房情況匯編,還能透過住房問題深層次地理解該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狀況,主要闡釋了如下觀點。
一、東亞國家的住房模式變化頗為明顯
曾經,東亞國家在歷史上有一個迥異于西方的住房干預模式,即大規模地建造房屋,特別是針對男性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家庭。原因在于東亞地區多為“發展型”國家,更青睞經濟上有生產力的家庭,具備“生產型”福利體制特征。政府鼓勵居者有其屋,不僅為經濟增長做出直接貢獻,還支持了以低稅收、低公共支出為特征的經濟,社會保護措施可降到最低。這一地區建造房屋的規模和速度遠超歐美國家,因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保持現代化、城市化、經濟擴張的快速增長勢頭,例如出臺方案清理貧民窟、提高土地價格等。因此,住宅和房屋產權問題已深深嵌入東亞地區的社會經濟模式和政策框架中,經由建筑業的發展成為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目標的中堅力量。
二、東亞地區的住房政策調整顯著加快
東亞地區的住房政策近年來進行了重大調整,住房這一中流砥柱面臨著新的社會、經濟、政治和人口挑戰。由于全球化的程度顯著加快、經濟危機不斷爆發,造成一些國家的政治威望降低、傳統發展邏輯受阻、家庭類型碎片化、房屋市場持續波動,使得個人房地產和新自由主義特權成為政策議題的熱點。
三、東亞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成為熱點
社會福利開支范圍擴大,這使得社會保障性住房也成為熱門。以韓國為例,2002年至今,城市房屋建設一直以公租房為主。此外,中國內地經過了20余年的住房私有化進程,中國政府在2010年宣布開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住房建設項目之一,預計到2015年建成社會保障性住房3600萬套。在《中國的城市住房政策變化及挑戰》的章節中,作者提到中國內地的住房體系近年來變化巨大,討論了近15年的社會經濟變革、房市表現以及住房政策變化。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政府采用了新自由主義的住房政策來應對經濟問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政府又一次聚焦住房問題,但并未像從前一樣鼓勵商業住房,而是更為關注社會住房的開發。當許多國家在控制社會住房規模的時候,中國內地的這種做法表明執政黨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代表了維護政治經濟穩定的決心。此舉也引發了學界對“后發展型”國家的討論。
四、東亞社會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最為突出
在人口挑戰方面,人口老齡化問題最為突出,它必將動搖勞動人口和退休人口間的平衡關系,而這種平衡是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所依賴的法寶。同時,家庭的變化也加劇了這種趨勢。例如,為了買房還貸,越來越多的婦女開始工作;人們的結婚意愿降低;人口的出生率持續走低。以男性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家庭模式開始變化,以家庭為單位的福利基礎也有所動搖,逼迫這些國家改善社會權利和公共福利。社會經濟方面的壓力不僅來自于全球經濟的波動和放慢的經濟增長率,還有失業率的上升勢頭。高失業率一方面影響公共資源的分配,同時也打破了家庭自給自足的穩定結構。此外,某些國家的民主斗爭加劇,也帶來了政治壓力。
責任編輯:張 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