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摘 要:在三年級原地側向沙包擲遠技術在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動作是出手角度偏低,針對這一典型錯誤,我進行了器材上的創新和教學策略的調整,通過對課堂組織形式、器材、教學方法的創新,讓學生掌握了動作的重點、突破了技術難點,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參與的熱情,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關鍵詞:創新器材;出手角度;教學難點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3-0071-01
三年級原地側向沙包擲遠技術第一次課的教學重點是肩上屈肘、背后過肩,快速揮臂的投擲動作,難點是出手角度恰當。在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動作是出手角度偏低,沙包在空中運行軌跡不是拋物線,而是斜向下;個別同學不會肩上屈肘、背后過肩、自然揮臂動作而出現直臂投擲沙包現象。在動作技術正確的情況下,影響投擲遠度的主要因素有兩個:揮臂速度和出手角度。因此解決出手角度問題可為今后學習投擲技術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問題簡要分析
針對課堂上出現的“出手角度偏低”這一典型錯誤,我就原地側向持沙包擲遠技術動作進行了分析,發現以下原因造成了這一錯誤動作的頻繁出現。
1.教師在講解動作要領時雖然反復強調向前上方投擲,但因為對“前上方”描述比較籠統,學生頭腦中沒有具體、明確的目標,不能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
2.預備姿勢中,學生上體未向右傾斜(右手投擲為例),右手臂未做好充分的向右引申動作,上體較直,導致出手角度偏低,影響投擲遠度。
3.教師講解、示范動作時,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聽講不認真或未深入思考動作要領。
為此,我進行了器材上的創新和教學策略的調整。
二、器材的創新與教學策略
1.器材的創新
沙包一角縫上一個紐扣,準備一根約85厘米的彩色絲帶,絲帶一端系在沙包的紐扣上(扣眼稍大于紐扣,絲帶可以自由扣上或取下),另一端系皮筋。
2.教學策略
在主教材的學習中,為了解決學生直臂投擲的錯誤動作,要求兩人一組背對背站立,右(左)手拉絲帶一端,兩人通過手臂一屈一伸的動作,練習肩上屈肘自然揮臂;為了增加學生的練習次數,要求學生將系有皮筋的絲帶套在手腕上集體體驗完整動作,提高學生練習密度;在兩人一組的合作學習中,一人聽信號投擲,一人做“小老師”,針對預備姿勢中“上體未向右傾斜,右手臂向右后引申不充分”這一錯誤,“小老師”幫助糾正動作;為了解決出手角度這一難點,兩人一組前后相距1.3米同向站立,一人雙手抓絲帶兩端并兩臂上舉,另一人聽信號完成向遠處擲沙包動作(要求沙包從絲帶上方通過)。
本案例的教學過程則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結合學生求新、求變、求異的特點,對課堂組織形式、器材、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讓學生掌握了動作的重點、突破了技術難點,并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運動的樂趣,使體育課真正成為教師個性化演繹的平臺和學生個性化成長的舞臺,從而讓新穎的課堂組織形式、器材的巧妙運用更好地為目標的達成服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