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華珍 孫榮英
[摘要] 目的 探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護理。 方法 對我院首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術前的心理護理、康復指導以及術后引流管護理、切口護理、預防感染、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功能鍛煉指導等護理措施進行回顧總結。 結果 本例患者通過以上措施護理,術后無并發癥發生,隨訪術膝功能恢復良好。 結論 對膝關節置換術進行恰當的護理干預,能促進手術的成功及膝關節的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膝關節;置換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3-165-03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晚期骨性關節炎、內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1]。其能有效地改善患膝功能,矯正畸形,減輕患者疼痛,使患者恢復正常生活[2]。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及人們對生活質量需求的提高,各種膝關節病變需要行膝關節置換的患者越來越多。我院于2013年6月實施首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成功,療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66歲,于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側膝關節疼痛,以活動后癥狀加重,未做特殊處理,5+年前患者出現雙側膝關節疼痛加劇,右膝關節跛行,于2013年6月5日入我院治療,經檢查確診為雙膝重度膝關節炎。做好術前準備于入院后4d在持續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膝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患者因長期膝關節疼痛、功能障礙,生活質量較差,對手術的期望值很高,術前最關注的問題常常是術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醫生的水平和假體的使用[3],擔心萬一手術失敗會給今后生活帶來更大的不便。我們針對患者這種心理狀態,主動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該種手術的目的、方法、必要性以及手術的成功性及存在的一定風險,講解假體的相關知識,同時向他們介紹手術醫師的業務能力,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消除患者緊張情緒,使其產生安全感,積極配合治療。
2.1.2 康復指導 讓患者了解手術過程以及手術對膝關節功能的影響、術后進行康復訓練的方法和程序[4]。術前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練習,踝關節的主動及抗阻屈伸練習,并指導患者行伸膝抬高和主動屈膝訓練。同時指導患者深呼吸、咳嗽,練習床上大小便,防止術后不適。訓練患者學會使用拐杖行走,為術后康復做準備。
2.1.3 術前準備 術前協助患者完善各項相關檢查,詢問藥物過敏史,指導患者做好個人衛生,完成患肢的皮膚準備。術前常規禁飲、禁食,并于手術前30min預防使用抗生素。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患者術畢回病房后取平臥位,行心電監護,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并記錄。置患肢關節于功能位,抬高小腿及足部15°~20°,保持足高臀低位,有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觀察患肢血供、足背動脈的搏動、皮溫、顏色、感覺、運動等情況。
2.2.2 引流管的護理 傷口引流是骨科手術的標準手段之一[5],故而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移位、脫落,注意引流管不要受壓扭曲或折轉成角,定時擠壓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同時嚴格無菌操作,密切觀察切口滲血情況及引流液的量、色、質,并做好記錄,術后2~3d引流量少于50mL時拔出引流管。
2.2.3 切口護理 密切觀察敷料透血情況,敷料要及時更換保持清潔干燥,觀察切口局部有無紅腫、發熱、疼痛及滲血情況。
2.2.4 疼痛護理 無痛鍛煉是康復的必要條件,而疼痛是關節置換術后最常見的癥狀[6],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則成為影響患者早期功能鍛煉、關節功能恢復及住院時間的重要因素[7]。故該類手術患者常常需要完善的術后鎮痛及加強心理護理,以便患者早期功能鍛煉。該例患者采用了術后自控鎮痛泵,并及時給予心理護理,向其說明早期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取得了患者的積極配合。
2.2.5 預防感染 雖然報道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的感染率僅為1%~2%,但其帶來的后果是災難性的[8],一旦發生,常常導致膝關節置換術的徹底失敗。該例患者我們術區備皮,術前3d嚴格清潔皮膚,無菌巾消毒包扎術區,并于術前半小時給予一次抗生素靜滴,術后每日2次抗生素,術后第8天停止靜脈輸液,改用口服抗生素。同時確保引流管通暢,引流口周圍皮膚常消毒,保持清潔,滲出液濕透敷料時,及時進行了無菌換藥。并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術后傷口愈合良好,于術后14d拆線。
2.2.6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 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及其繼發的肺動脈栓塞對患者的危害往往是很大的,甚至是致命的[9]。適度抬高下肢,有利于下肢靜脈回流,可有效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鼓勵并督促患者做患肢踝關節的主動及抗阻屈伸練習、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練習,同時做健側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縮等運動,以帶動患側及全身的血液循環,防止血液淤積導致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2.2.7 飲食護理 術后當日禁食6h后可進半流質飲食,次日可進普食但應注意增加營養,可進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易消化食物,術后患者由于臥床,腸蠕動減慢,易發生便秘應注意增加粗纖維食物的攝入,多吃水果,避免進食辛辣的食物及濃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同時囑患者多飲水,防止泌尿系感染。
3 康復訓練
術后康復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10],同時關節活動障礙的預防和治療莫過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11]。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以預防和治療關節活動障礙,減少關節粘連及肌肉粘連、攣縮,消除腫脹,促進傷口愈合。術日囑患者行股四頭肌收縮鍛煉及踝關節屈伸活動,每小時20次,每次持續5秒;術后1~2d要求患者加強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及踝關節屈伸練習,并囑患者被動伸膝抬高,每日2次,每次做10個動作;術后3d在囑加強伸膝練習的同時,鼓勵其主動伸膝抬高,并指導主動曲膝關節鍛煉及被動曲膝關節鍛煉;術后4d根據患者情況,決定患者是否可以下床活動,必要時佩戴伸膝支具扶助行器輔助行走,以防摔倒,并囑患者行走時加強伸膝運動和膝關節的屈曲練習;出院前患者膝關節主動屈曲至少達90°,并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拐杖行走。
4 健康宣教
囑患者出院后繼續行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術后扶拐4~6周后,可以改用手杖輔助行走,若傷口有疼痛明顯、腫脹、發熱等,應立即就診,出院后患者若有感冒、拔牙、腸鏡檢查等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情況,需口服抗生素3d;并于出院后1、2、3、6、9、12個月門診復診,以后每年門診隨訪一次。
5 隨訪及預后
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應定期復診隨訪。該例患者分別于術后1、2、3個月對術側膝關節的功能、肌力、疼痛度、活動度、穩定性、屈曲度等進行隨訪,局部疼痛、腫脹基本消失,關節活動恢復趨于正常,與術前比較有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預后良好。
6 討論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最常用的關節重建手術,對恢復患者膝關節功能,使患者更好的恢復工作和生活能力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2]。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其預后不僅僅與手術適應證的選擇、患者病情、手術技術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還受患肢的腫脹、疼痛、康復訓練以及術后并發癥等諸多因素影響,圍手術期護理成為了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13],而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是護理工作的目標[14]。本例病案,我們護理人員通過精心的整體護理、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嚴防并發癥的發生,并早期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功能鍛煉指導,重視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使患者消除顧慮并積極參與到術后的康復鍛煉中,術后無并發癥發生,隨訪術膝功能恢復良好,手術效果滿意。因此,護理人員要用科學的方法,術前有目的地進行指導,并進行規劃化護理,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制定合理的康復計劃,促進患者早期功能鍛煉,并加強與醫生、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完善護理工作,以確保手術的成功及膝關節的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早日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 韓剛,裴曉東.全膝關節置換術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7):15-16,19.
[2] 黃傳雀.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護理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8):4-6.
[3] 李楊,蔡宏,張克.膝關節置換術前患者及家屬關注問題調查[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3(8):425-430.
[4] 賈勤,朱紅英,張曉英.48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訓練[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3):161-162.
[5] 李暉,鄭永發,馮世慶,等.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不同引流方式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3,33(8):815-819.
[6]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76-177.
[7] 任錕,孫永強.全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鎮痛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醫正骨,2013,25(1):38-42.
[8] 劉康妍.120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感染診斷回顧性分析[J/CD].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7(2):154-157.
[9] 喬秀蘭.膝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4):206-207.
[10] 翟延紅,劉婷.全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的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4,10(6):447-448.
[11] 黃陽芳.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3):1240.
[12] 孔梅弟.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圍術期的管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138-139.
[13] 范佳.膝關節置換術中相關護理對策研究[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3,26(15):333.
[14] 蘇振敏.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3(22):294-295.
(收稿日期:201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