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婭
【摘 要】博物館是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它擔負著向廣大觀眾進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和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的重任。而新形勢下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更應該多方位、多渠道的開展,要堅持以人為本,擴大服務范圍,轉變服務理念,推出特色展覽,研發創意產品,打造品牌文化,讓博物館滋潤城市文化,養育城市風骨,弘揚民族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為社會和諧、文化發展服務,潛移默化中達成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博物館 社會教育 功能 服務
一、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理念與形式
相較于學校教育,博物館的教育活動與自身形式是有很大差異的。通過各種類型博物館藏品和設備的特有條件,博物館自身的教育方式,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博物館的教育職能不斷突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得到充分發揮。
具體來說,博物館的教育活動應該建立在文物標本的基礎上,并按照一定的藝術形式和主題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之產生一種直觀的視覺教育。博物館中的陳列展覽可以使觀眾學到知識,正是它獨具一格的素材“實物”,具有鮮明、直觀性,是其他形式的教材所不可比擬的。
(一)教育對象的全民性與社會性
博物館在提高國民素質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學校教育,不受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健康狀況等因素的限制,以全體社會成員為對象,確立以社會教育與文化產業為宗旨的運行模式,突出社會性、大眾和普遍性的特征,使全體公民共同享受這種無差別的服務。
(二)教育服務的開放性與多樣性
博物館的最常見的宣傳形式就是展覽,但又絕對不僅限于展覽,博物館必須跟隨時代的脈搏,順應時代的要求,運用與時代相符的手段從事宣傳教育的工作。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借助豐富的館藏文物來更新展品,至少是通過每隔一段時間更換部分展品的方法,來保持參觀者的新鮮感。這樣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一定的觀眾。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范疇也在不斷擴大。博物館教育已從單一的館內陳列,擴展到館外流動展覽講解、舉辦講座、組織專線旅游、舉辦夏令營等等形式,在不斷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已滲透到各項事業中。
(三)教育的直觀性和啟發性
博物館是通過收藏、研究、陳列的形式來為全體公民展示一個富有歷史價值的仿真實情景。對藏品科學價值研究的程度越深,展示的物品的教育價值就越深刻,從而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也就發揮得越充分。它既是教科書的補充也是教科書的解讀與延伸。博物館中的每一件“物”都是歷史的見證,它所反映出的信息,告訴人們的知識是真實的、客觀的。
二、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博物館在中小學的社會教育功能
在中國社會,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職能。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三貼近”指導思想,是對博物館實施社會教育的對象、內容及方式的最好詮釋。在物質和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以人為本,服務社會”已成為博物館開展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中小學為典型,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值得博物館從業者思索。
(一)采用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長期以來,這種知識灌輸性的說教模式,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觀眾思考的積極性,不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尤其是青少年兒童的興趣,制約了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揮。我們要嘗試改變這種單一的說教模式,轉而變為多種形式的互動式教育,例如,許多博物館開辟了專題講座、出版讀物、電化教育、流動展覽等多種教育形式,為觀眾提供動手操作、趣味問答等活動和游戲項目,觀眾在博物館里,不僅可以參觀展覽,又可以結合自身的喜好最大程度上的參與進去,毋庸置疑,多種活動對展出內容進行了形象生動的詮釋。這樣進一步調動青少年的觀展熱情,使他們能夠參與其中,主動地獲得豐富的知識。
(二)講解是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的一條重要途徑
博物館作為一個社會教育機構,講解是博物館發揮教育職能的重要途徑,一個好的博物館不但要有好的陳列展覽,更要有一只高素質的講解隊伍。講解員根據自身對展品的了解,通過自己流暢、凝練的語言,能夠最大程度上實現文物與觀眾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優秀的講解員可以豐富陳列品的歷史,加大陳列的廣度與深度,還能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想教育。使觀眾對博物館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和知名度。
(三)館校共建勤聯系,開拓教育新天地
學校教育與博物館教育應著重加強聯系,現如今博物館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作用應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青少年學生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最重要的服務對象,如此就可以通過建立長效的教育機制,設置專門的教育部門,加強館校互動等方式來加強校館之間的聯系,避免博物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簡單流于形式,真正落實校館共同教育這項合作。建立長效的教育機制。館校之間要長期聯系、深入合作,不能像少數學校一樣,做表面功夫,一年安排參觀一次就了事。只有長效的教育機制,才能讓教育從表面逐漸深入,長期發揮作用,取得源源不斷的社會效益。
總之,博物館必須堅持以觀眾為本,通過宣傳讓公眾了解,從而讓公眾產生想進來的欲望;通過舉辦貼近生活、感染力強的展覽,讓公眾喜歡而心甘情愿的走進來;通過調整思路,全心全意為公眾服務,讓公眾融入,從而將他們吸引過來,由此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方能在新時期迸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仇偉,高銘. 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之我見[J]. 黑龍江史志,2009(07).
[2]孫鵬飛. 淺議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職能[J]. 博物館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