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多年,是中國保障婦女權益的法律法規頒布最為集中、數量最多、成效也最為顯著的時期。《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各項法律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力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干部。” “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1](P69)這些條款使婦女權益在中國獲得廣泛實現有了《憲法》依據。
依據《憲法》確定的原則,中國政府先后制定和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100余件涉及婦女權利保障的法律法規。
1992年4月3日,在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婦女權益保障法》),是中國法律史上的一個創舉,是中國第一部全面保障婦女權益的法律,也是一部全面保障婦女權益的基本法律。該法律的特點,就是從保障婦女權益的角度,全面而具體地規定了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家庭等各個領域的平等權利;制定了嚴厲懲治侵犯婦女權益行為的措施。在《婦女權益保障法》的54條規定中,有75%的條文詳細列舉了侵權行為的后果和法律責任,這為在執法過程中切實保障婦女權益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法律依據[2](P135)。
2005年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的決定》,其規定“實行男女平等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婦女權益的各項制度,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明確了執法主體和政府責任,規范了婦聯職責,對婦女政治權利、文化教育權益、勞動和社會保障權益等關系婦女切身利益方面的權利作了更有針對性的保護,進一步明確并強化了法律責任。《婦女權益保障法》的修改,是我國婦女立法史上又一個新的里程碑。
2012年4月28日,關系全國1.37億女職工特殊權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下稱《特別規定》)頒布實施。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女職工勞動保護工作,《特別規定》在保持了1988年頒布的《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原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修改和完善:一是調整了女職工禁忌從事的勞動范圍;二是規范了產假假期和產假待遇;三是調整了監督管理體制。《特別規定》正文16條,附錄4條,涵蓋了女職工“四期”保護、生育待遇、禁忌勞動范圍、法律責任等相關內容。
近幾年,國家制定和修改的其他法律法規也都進一步保障了婦女的各項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2002年8月)規定:“承包中應當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侵害婦女應當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06年修訂)強調保護女童在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07年8月通過)規定, 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這些法律條文充分體現了公平原則,并且在保障婦女各項權益、禁止或消除對婦女歧視方面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它們基本涵蓋了公約定義的范圍,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能確保公約的宗旨和目標在中國得以實現。
此外,針對對婦女的暴力行為,中國的立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國的《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婚姻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都明文禁止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實施針對婦女的暴力侵害。立法和司法都強調,對婦女實施家庭暴力者應根據暴力侵害的程度,追究其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并積極給予受害人以司法救助。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還增加了反對性騷擾的條款,這也是中國法律史上的第一次。
目前,中國已經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以《婦女權益保障法》為主體,包括國家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和政府各部門行政規章在內的一整套保障婦女權益的法律法規體系,使婦女權益保障有了法律上的依據。與此同時,國家司法機關不斷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對各種侵犯婦女權益的犯罪行為予以制裁。
第一,婦女權益的保障和發展是政府管理社會事務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保障和發展婦女權益的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程,并采取具體措施,大力推進。為了統籌協調、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做好婦女工作,中國政府分別于1996年、1999年、2001年、2005年、2011年先后召開了5次高級別、高規格的全國婦女兒童工作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婦女兒童工作。基本上形成了4~5年召開一次高層專題會議的機制。各省(區、市)及國務院各部委負責同志聚集在一起,交流經驗,探討如何解決發展和保障婦女權益的問題。全國31個省(區、市)還采取不同形式,層層召開婦女兒童工作會議。地方各級黨和政府主要負責人親自主持會議,定期聽取婦女工作情況匯報,協調解決婦女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并將管理婦女工作列入政府職能部門和政府主要負責人的目標管理和政績考核體系。
第二,保障和發展婦女權益被納入黨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2005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作出了修改《婦女權益保障法》的決定,增加了“國務院制定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婦女發展規劃,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3](P35)的內容,正式用立法形式把婦女發展綱要,即婦女權益保障的各方面內容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緊密聯系起來。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是實施北京《行動綱領》、全面推進性別平等和婦女發展的國家行動計劃。在《中國婦女發展綱要(1995~2000年)》目標基本實現的基礎上,為適應國家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需要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要求,中國政府又于2001年頒布了《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年)》。在此期間,婦女發展也被中國政府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保障婦女權益的法律體系不斷得到完善。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強化自身的管理責任,增加經費投入,加強社會輿論宣傳,推動了“綱要”的具體實施。截至2010年,我國在促進婦女發展和男女平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年)》所確定的主要目標基本得以實現,“這十年是我國婦女發展的歷史最好時期之一”[4]。
從“十二五”時期一直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2011年7月,中國政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基本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和有關法律規定,遵循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等國際公約和文件的宗旨,按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和要求,結合我國婦女發展和男女平等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制定了本部門的綱要實施方案和本地區的婦女發展規劃。《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將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作為促進婦女發展、推進兩性平等的主線貫穿始終。該綱要在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要實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推動婦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平等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平等享有改革發展成果[5]。
2005年8月15日至16日召開的第四次全國婦女兒童工作會議,尤其強調要把婦女兒童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年中國人大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2006~2010年)》,專門列出了“保障婦女兒童權益”一節。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組成15個督導組,對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實施情況進行評估督導。
國家已經將《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確定的各項目標全面納入其各項發展政策和計劃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第三十六章專門單設一節用來強調促進婦女全面發展的重要性。
第三,為保障婦女權益建立專門機構。中國的各級行政、司法機構都有依法保護婦女權益的責任。此外,中國政府還設立了專門保護婦女權益的機構。1988年4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了婦女青年委員會。1989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內務司法委員會婦女兒童專門小組建立,由熱心婦女兒童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以及有權威、有影響的專家學者組成。1990年2月22日,國務院婦兒工委在北京成立。1993年8月4日,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協調委員會更名為國務院婦兒工委。本屆國務院婦兒工委主任由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擔任,成員單位由國家35個部委和社會團體組成,委員由各成員單位的一名副部長級領導擔任,同時各有一名局(處)級聯絡員負責日常工作。該委員會是各級政府負責協調和推動政府有關部門執行婦女權益保障法的工作機構,其主要職能之一就是協助國務院制定和頒布婦女發展綱要,協調各地各部門的婦女權益保障和發展工作,推動實施有關婦女權益的法律。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承擔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有關部門做好婦女權益保障工作的責任,操作性比較強,通過組織、協調、指導、督促,可以解決由一個部門、一個群眾團體難以完成的工作和實際問題。目前,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州、盟)和縣(市、區、旗)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婦女兒童工作機構,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保護婦女權益的機構網絡,為推動《婦女權益保障法》的實施提供了必要的組織保障。
2008年,國務院成立了反對拐賣婦女兒童行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該聯席會議由政府部委和社會團體計31家單位組成,增強了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的工作力度。目前,中國絕大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設立了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的協調機構。這些協調機構定期召開會議,共同研究重點、難點問題,及時相互通報信息,合力解決重大問題。
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婦女權益領域的活動,簽署了一系列有關婦女的國際人權公約和文件,承擔起促進婦女權益的責任和義務。1979年,第3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以下簡稱《消歧公約》),界定了“對婦女的歧視”的內涵。這個公約是最重要的國際婦女權益文件,聯合國經社理事會設有專門委員會負責監督和執行。1980年9月29日,中國簽署了《消歧公約》,成為最早簽署和批準該公約的國家之一。我國作為消歧公約的締約國,在《婦女權益保障法》中明確規定,國家采取措施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是履行國際法義務的體現。
在1985年7月13日至7月26日召開的聯合國第三次世界婦女大會上,中國參與審議并制定了《到2000年提高婦女地位內羅畢前瞻性戰略》(簡稱《內羅畢戰略》),建立了國家級的婦女兒童權利保護機構,并結合本國的具體情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來實現《內羅畢戰略》所規定的目標。
1990年9月7日,中國正式批準了國際勞工組織的《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約》。2005年8月28日,中國政府又批準通過了《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 2009年12月批準了《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關于預防、禁止和懲治販運人口特別是婦女和兒童行為的補充議定書》。
1995年9月,中國成功地舉辦了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婦女的權利就是人權”和“讓性別意識進入決策主流”等重要命題被寫入了《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婦女權益成為《行動綱領》關注的12個重大關注領域及戰略目標之一。中國政府通過了這兩個重要文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后繼行動,加大了保護婦女權益的力度。
中國政府始終認真履行所簽署的各類國際婦女權益法公約國際人權文件,于2000年5月向聯合國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北京宣言〉〈行動綱領〉執行成果報告》,2005年3月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執行〈北京行動綱領〉(1995年)和第二十三屆聯大特別會議成果文件(2000年)情況報告》。2006年8月,中國參加了聯合國“消歧”委員會審議會議,并于2011年提交了執行《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第七、八次合并報告,中國落實“消歧公約”的情況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實踐證明: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婦女權益領域的活動,不僅促進了中國婦女權益保障事業的發展,而且也在世界婦女權益運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婦女權益領域一個新的發展趨勢,是各類非政府婦女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據統計,到2004年,中國有1萬多個非政府婦女組織。它們影響決策和參與立法的作用不斷加強,通過多種形式維護婦女權利[6]。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以下簡稱“全國婦聯”)是中國最大的維護婦女權利和促進婦女發展的非政府組織。婦聯長期開展“雙學雙比”和“巾幗建功”活動。2012年,婦聯依托2200多個縣級以上巾幗家政服務機構,全年安置78萬婦女就業。扶持創建各級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1萬多個,全年培訓巾幗科技致富帶頭人11.8萬人,輻射帶動800多萬農村婦女就地創業就業[7]。為幫助貧困地區失學、輟學女童重返家園,全國婦女從1989年起開始實施“春蕾計劃”,到2005年,共募集資金6億元,資助150余萬失學女童重返校園[8](P85-88)。此外,2005年8月18日,全國婦聯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婦聯組織全面開通了婦女維權和反家庭暴力熱線[9],幫助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擺脫困境和減輕精神壓力。
中國政府還特別注重與中華全國總工會女職工委員會、中國女企業家協會、中國女法官協會、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非政府組織加強密切合作,聽取它們對婦女發展、維權等問題的意見和建議。中國的非政府婦女組織還派代表參加了與三次世界婦女大會同時舉行的非政府組織論壇的活動,先后17次參加聯合國系統舉辦的旨在實現婦女十年目標的培訓班和研討會。
首先,借助國家主流媒體,全方位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婦女權益觀念。尤其是面向黨和政府的領導進行宣傳,提高決策層的重視程度。其次,面向廣大婦女進行宣傳,提高婦女們自身的權利意識。再次,面向社會進行宣傳,強化公民尊重、保障婦女權益的觀念。最后,面向國際社會進行宣傳,促進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婦女權益保障情況,加強與國際社會在人權領域的交流,提高國際地位,擴大國際影響。
當然,中國雖已初步形成了運用法律、經濟、社會及其他方法保障婦女權益不受侵犯或得以實現的制度,在維護和促進婦女權益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中國社會中仍然存在著性別不平等、歧視婦女、侵害婦女權利的現象,中國的婦女權益保障事業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憲法和憲法修正案學習問答[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2]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3] 國務院法制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法規匯編(2005年第九輯)[Z].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4]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8/08/c_121829044.htm,2011-08-08.
[5] 宋秀巖.開創中國婦女兒童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就《兩綱》相關問題答記者問)[EB/OL].http://www.gov.cn/jrzg/2011-08/09/content_1922630.htm,2011-08-09.
[6] 張曉玲.展示我國婦女和兒童權利保障成就的窗口[N].人民日報,2006-01-24.
[7] 宋秀巖.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推進婦聯工作科學發展——在全國婦聯十屆五次執委會議上的工作報告[EB/OL].http://www.women.org.cn/allnews/1415/29.html,2013-03-29.
[8] 王金玲.中國婦女發展報告No.1(’95+10)[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9] 潘岳.全國婦聯婦女維權公益熱線開通[N].人民日報,200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