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麗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南非在歷史上曾是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地,受到過基于等級、種族、膚色等的殖民統治。20世紀中期,以南非國民黨為首的白人政府全面實施種族隔離統治,剝奪人口占多數的土著居民的政治、經濟權利。其手段之一即制訂、頒布一系列法律制度。南非國內的民眾對種族隔離統治進行了不懈抗爭,國際社會也予以譴責和制裁。20世紀80年代,形勢發生劇變,南非種族隔離制度走向窮途末路。1994年,南非第一次民主選舉舉行,以非國大為主的新政府成立。
新政府成立后,徹底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改造了基于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體系。近年來,南非致力于全方位推行社會融合政策,以應對嚴峻的社會形勢,社會融合已經成為南非社會的重要方面。新政府特別重視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頒布了多部與文化相關的法律。政治是文化法律的基礎,文化法律變化反映了政治變遷。南非曾于1969年在種族隔離時期頒布過《國家文化促進法案》,如今隨著南非的政治轉型,這部促進文化發展的法律也歷經多次修訂、轉型,這部法律,不僅在名稱上作了改變,而且在核心內容、立法思想、實施措施等方面也在不斷改進、完善,體現了時代發展要求。
南非1969年通過的《國家文化促進法案》,這是目前《文化促進法案》的前身。《國家文化促進法案》在南非文化立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首次代表著政府試圖管理和規劃“文化事項”,文化事項成為公民社會領域的優先考慮內容。該法案設立了“國家文化委員會”,授予部長廣泛的權力去負責管理公共資金,以促進文化發展,并且強調了國家參與文化促進的必要性。
1977年,《國家文化促進法案》被修訂,增加了“國家文化委員會”的兩個資深合作伙伴,即省和地方當局。
1981年,《國家文化促進法案》被進一步修訂,規定部長可把權力給予部門長官或部長管理部門的其他人員。
1983年《文化促進法案》出臺,于1984年正式生效,替代了原有的《國家文化促進法案》。《文化促進法案》出臺,一定程度上是對當時日益增長的反種族隔離的回應。
1989年,《文化事務法案》出臺,于1991年生效。該法案中,文化被認為是“自身事務”,《文化事務法案》是《文化促進法案》的下位法,《文化促進法案》的實施受到《文化事務法案》的影響。
1995年,《1995年R36公告》在臨時憲法體制下把《文化促進法案》的關鍵權力分配給了各省(特別是有關區域委員會),規定部長可在各省設立一個或多個文化事務區域委員會,撤銷了此法案頒布之前其他法案設立的區域委員會。把文化促進活動分為國家層面和區域兩個層面,分別由部長和各省文化事務區域委員會負責。
1998年,《文化促進法案》被再次修訂,進一步加強部長權力,為促進藝術文化部試點工程的發展提供依據,在全南非范圍內成立、啟動或資助有全國性影響的組織或計劃;協助非正式或社區基礎上的藝術教育計劃;必要時提供、資助或贊助必需品。
1981年,聯合國和非洲統一組織對南非實施《巴黎制裁宣言》,《宣言》呼吁對南非實施廣泛的強制制裁。1983年之前,針對南非種族隔離的制裁迅速增長。就在這一年,白人支持的南非政府設立三院制立法議會憲法計劃;各方政治勢力聯合起來為解放而戰斗。因此1983年頒布的《文化促進法案》,一定程度上是對當時日益增長的反種族隔離的回應。
1969年的《國家文化促進法案》和1983年的《文化促進法案》有如下差異:
首先,1969年的《國家文化促進法案》包含一個“阿非里卡人①阿非里卡人以荷蘭裔為主,他們與歐洲母國早已脫離政治聯系,是唯一自認為是非洲人的白人。多從事農業。1910年以來的歷屆白人政府都是阿非里卡人執政。1948-1993年間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即以阿非利卡人為主。文化”和操英語者的大部分文化,而非全部的南非文化;致力于單方面促進白人文化,對其他族群的文化沒有包含在內。1983年的《文化促進法案》則包括了南非的所有文化,強調文化表現的多樣性。
其次,1969年的《國家文化促進法案》把“培育文化”單獨限于白人,因此妨礙了自發文化團體“偶爾”參與其他人群的行為。1983年的《文化促進法案》則強調多元文化的促進,而非少數人的文化。
再次,1969年的《國家文化促進法案》設立了“國家文化委員會”,把文化促進作為國家最高當局應該參與的活動,國家文化委員會被認為是一個不必要的“綜合和昂貴的組織”。1983年的《文化促進法案》把文化促進活動分為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國家層面的文化促進由藝術文化部長負責,地方層面由各省設立的區域委員會負責,把文化促進的主動權從國家轉到地方。因此,參與文化促進的大部分組織是地方或地區性質和級別的,因此地區委員會的成立將“促使社區的文化需求和活動”。
還值得注意的是,1969年《國家文化促進法案》中提到的“國家”概念限于國民黨提出的概念,國民黨致力于“保存、發展、培育和擴展已變成該國權力的生活方式”,體現了種族隔離政府在促進文化上的姿態和種族劃分的實施,給民主政府調節和融合分裂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挑戰。1983年的《文化促進法案》則包括了南非所有的文化。
《法案》制定的目的主要是促進南非文化的保存、發展、培養和拓廣。途徑是:計劃、組織、協調和提供休閑和非正規教育;發展和促進與其他國家的文化關系;為文化事務設立區域委員會;賦予部長一定權力以達到這些目標。
藝術文化部長的權力主要在全國范圍或具有全國影響的活動中行使。在該《法案》中,藝術文化部長(南非政府)的權力包括三個方面:為在南非發展和促進藝術文化而實施的權力;為發展和促進與其他國家的文化關系而實施的權力;獎勵或引導有全國影響力的活動而實施的權力。
為在南非發展和促進藝術文化,藝術文化部長的權力包括:獲取、發展和維持動產和不動產;為出國學習授予獎學金和給予補助;發展試點工程;創辦、啟動或資助在全國有影響的組織或工程;授予榮譽和獎賞;促進非正式或社區的藝術教育工程。為了發展和促進與其他國家的文化關系,藝術文化部長的權力還包括:對學習和研究南非的其他國家的人授予獎學金;安排跨國交流;在海外安排南非的藝術、圖書和其他文化物品展覽,在國內安排藝術、圖書和其他文化物品展覽;在某個國家獎助或資助講座、協會、規劃或工程;給其他國家的圖書館或相似機構和協會捐贈圖書和期刊。部長實施以上活動所產生的費用由議會負責。
《法案》在1995年的修改中,已經將實施權力下放到了各省,各省文化促進活動的實施由各省負責相應文化事務的部長負責。各省相應部長設立負責該事項的區域委員會,對其權力和職能做出規定,不干預區域委員會的活動,但在適當的時機與其商量相關事項。各省負責文化事務的部長可為該區域設立一個或多個文化事務區域委員會;為每個區域委員會任命一位主席。區域委員會為區域委員會會議的召開、程序和法定人數制定規則;非國家全職的區域委員會成員參加區域委員會會議可獲得報酬和其他津貼。區域委員會的職能是保存、發展、培育和拓展本地的文化,方式主要是針對成人和青年的非正式、非在校教育,這些教育包括視覺藝術、音樂和文學藝術;流行時尚,獲取應用、自然和人文科學的知識;閑暇的利用,包括體育娛樂活動(非競技運動)。
南非各省在實施《法案》時的普遍做法是:(1)頒布省級藝術文化促進法案;(2)設立負責藝術文化促進的省級委員會;(3)在省級藝術文化委員會的指導下開展活動。
以西開普省為例,1998年,西開普省通過了《西開普文化委員會和文化組織法案》。《西開普省文化委員會和文化組織法案》主要規定了西開普文化委員會和文化組織的內容。根據該法案,西開普文化委員會是法人,負責在西開普省保存、促進和發展文化。文化組織是在結社自由的基礎上成立的志愿組織,在西開普文化委員會注冊,非營利文化組織可向西開普文化委員會申請資助[3]。
西開普文化事務和體育部的官員負責西開普文化委員會的行政和管理職能。西開普文化委員會目前有三個分委員會組成——財政分委員會、文化組織分委員會和設施分委員會,三個分委員會的主席構成執行委員會。財政分委員會在年度藝術文化財政中提供建議,該委員會成員必須澄清與提交資助申請組織的關系;文化組織分委員會考慮文化組織的政策、申請,并且梳理這些注冊的文化組織;設施分委員會指導每年的關稅檢查和設施維修事項[4]。
西開普委員會在該省所有文化的保存、促進和發展方面扮演積極的角色,特別是那些以前被忽視、不被尊重和被蔑視的文化。委員會積極加強文化的相互理解,以彌補文化間的分歧。文化委員會資助爵士、非洲或傳統音樂、芭蕾、歌劇、調查、繪畫或雕刻等所有藝術形式。文化委員會努力確保所有的藝術家和藝術形式都得到協助,及各種可能的鼓勵[5]。
可向西開普文化委員會申請資助的項目為:表演、視覺或文學藝術;自然或人類科學;文化歷史領域或激發青年文化意識和參與的活動;在西開普省舉行,并由合格的組織(非營利、免稅組織)提出申請。無資格申請的組織包括:地方政府、省級政府、國家政府、贏利的公司和組織、學院和大學、由教堂或宗教組織運行或主要支持的教堂或組織、政黨、工會、個人、不遵守捐款條件的組織、慈善機構、沒有組織章程或銀行賬戶的組織。在開放申請之前,西開普文化委員會會提供咨詢;審查結束后,公布審查結果[6]。
羅本島位于南非西開普省,1961-1991年是南非政府關押政治犯的地方。1997年,羅本島正式成為一座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1999年成為世界遺產地。羅本島博物館歸國家所有,為達到促進藝術文化的目的,羅本島博物館采取了以下措施:與其他博物館和文化機構達成交換計劃合作協議;和其他國家達成合作協議,例如挪威,目的是發展和促進與其他國家的文化關系;協辦和主辦展覽;把羅本島培訓模式作為研究生的遺產研究課程;主持春季學校活動;主持國家建設青年校園;主持青年讀者學會;主持藝術家實習項目;主持年度羅本島博物館研討班項目;主持專題活動[7]。
南非從1969年的《國家文化促進法案》到1983年的《文化促進法案》,以及此后的多次修改,既反映了南非政治、社會的不斷變化,也反映了南非促進民族、地方文化發展的策略變化。南非的《文化促進法案》將文化促進活動分為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注重地方政府在促進本地文化發展的作用,設立區域文化委員會,地方頒布文化促進法案,支持的活動注重非正式教育的社區、多元文化等,這些經驗和措施都值得借鑒。
〔1〕Department of Arts and Culture.Review of Heritage Legislation Report[EB/OL].https://www.dac.gov.za/sites/default/files/Review%20of%20Heritage%20Legislation%20Report.pdf.[2014-05-24]
〔2〕Culture Promotion Act 35 of 1983[EB/OL].https://www.dac.gov.za/sites/default/files/Legislations%20Files/act35%20-1983.pdf.[2014-05-24]
〔3〕Province of Western Cape.Western Cape Cultural Commission and Cultural Councils Act,1998[EB/OL].http://www.westerncape.gov.za/text/2004/8/act14-98.pdf.[2014-05-24]
〔4〕Western Cape Government.Western Cape Cultural Commission[EB/OL].http://www.westerncape.gov.za/public-entity/western-cape-cultural-commission.[2014-05-24]
〔5〕Western Cape Government.Background on the Western Cape Cultural Commission[EB/OL].http://www.westerncape.gov.za/general-publication/background-western-cape-culturalcommission.[2014-05-24]
〔6〕Western Cape Government.Eligibility for Funding from the Western Cape Cultural Commission[EB/OL].http://www.westerncape.gov.za/general-publication/eligibility-funding-western-cape-cultural-commission.[2014-05-24]
〔7〕Robben Island Museum.Legislative and Governance Frameworks[EB/OL].http://www.robben-island.org.za/files/publications/Integrated%20conservation%20management%20plan/icmp_chapt6.pdf.[201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