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力娜爾·君馬克
(中共新疆區委黨校法學教研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刑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之理解與適用 以新《刑事訴訟法》為視角
地力娜爾·君馬克
(中共新疆區委黨校法學教研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2012年3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是我國刑事訴訟制度進一步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標志,也對維護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錯案具有重要意義。在司法實踐中,正確適用該規則,不僅有利于減少和遏制刑訊逼供等違法行為的發生,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更有利于規范執法,準確有力地打擊犯罪,保證辦案質量。但是,該規則目前尚不完善,在實踐中操作還存在一定難度。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司法工作人員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必須樹立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價值觀。
刑事訴訟法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新《刑事訴訟法》
冤假錯案,這個對于司法工作來說最為沉重、最為羞愧的話題,近日來因浙江蕭山五青年劫殺司機案[1]錯判的曝光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分析發現,使用非法證據作為定案依據是導致該起錯案發生的根本原因。如何避免此類情況的再次出現,不再讓冤假錯案為司法工作蒙羞,筆者認為,當務之急要加強司法工作人員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理解。
2012年3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收集證據的原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證據類型、審查和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非法證據的證明責任和證明標準等問題予以了明確規定。[2]司法工作中,理解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1.何謂“非法證據”?我國證據的合法性,要求證據必須符合以下四個條件:證據必須具有合法形式;證據必須由法定人員依法定程序收集和運用;證據必須有合法的來源;證據必須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3]因此,從廣義上講,非法證據是指一切直接包含違法因素的證據材料,包括證據材料的主體違法、來源違法、形式違法、取得的程序違法和手段違法等幾種。但從狹義上講,非法證據是指偵查人員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或方法而獲得的證據,即廣義說中的手段不合法的證據。
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一款規定,[4]我國對非法證據的界定采狹義說,認為非法證據即手段不合法的證據,而將廣義說中證據材料的主體、來源、形式、取得的程序和手段等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在取證的程序上、證據形式上稍有瑕疵的證據,排除在非法證據的范疇之外。
2.非法證據的類型。非法證據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即非法言詞證據、非法實物證據和它們的衍生證據(也稱“毒樹之果”)。非法言詞證據,是指采用刑訊逼供或者暴力、威脅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陳述和證人證言。[5]非法實物證據,主要是指司法人員通過非法搜查、扣押等手段取得的書證、物證。“毒樹之果”指的是以違法方式收集的證據為線索而獲取的其他證據材料。[6]
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一款規定,我國確定的非法證據類型包括非法言詞證據和非法實物證據,對于“毒樹之果”,我國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并未明確是否應予以排除。
3.非法證據的“排除”。“排除”意即不適用,也就是說,在刑事訴訟中,對于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司法工作者應當予以排除,不能將其作為認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罪的根據。
根據證據類型的不同,我國對非法言詞證據和非法實物證據規定了不同的排除原則:
(1)非法言詞證據。根據新《刑事訴訟法》,我國對非法言詞證據采取絕對排除的原則,一經發現即一律排除。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這些言詞證據,可變性強,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形成有違案件事實的證據。因此,各國對采用刑訊逼供、暴力、威脅等方法非法收集的言詞證據,通常都是規定絕對排除。我國刑事訴訟法也堅持了這一立場,對非法言詞證據予以絕對排除。
(2)非法實物證據。根據新《刑事訴訟法》,我國對非法實物證據采取相對排除的原則,根據立法規定,即不嚴格排除。因為書證、物證屬于實物證據的范疇,實物證據不同于言詞證據,在很多案件中具有唯一性,往往不可替代,而且實物證據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能夠較真實地反映案件事實,一律排除不利于懲治犯罪。另外,有些非法收集書證、物證的情節比較輕微,可以通過補正或說明情況,解決證據的合法性和真實性問題,故不宜根據其獲取手段的非法性作一律排除。因此,我國刑事訴訟法對非法實物證據采取相對排除的原則。限于目前我國的立法、司法及偵查活動的現狀,這在當前是比較可取的做法。
4.非法證據排除的適用主體。新《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二款規定了非法證據的適用主體和適用階段。根據該款規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適用于我國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這就意味著,我國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都是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適用主體,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都負有排除非法證據的義務,并不得將其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都可以進行非法證據排除,一來可以盡早地釋放無辜的涉訴者,恢復其人身自由,二來也可以避免司法資源浪費,提高司法辦案效率。
5.非法證據排除的啟動程序。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啟動審查非法證據的程序包括兩種:一種是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依申請啟動審查程序;另一種是由法庭審判人員依職權啟動審查程序。[5]依職權啟動審查程序,意味著審判法官有主動調查核實證據合法性的權力。這樣,一來可以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二來可以保證法院準確地適用程序法和實體法,是踐行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的有力舉措。但是,該條僅規定了審判階段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的程序,而沒有對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如何啟動非法證據排除作規定,這是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一個立法缺陷。
6.非法證據的證明責任。新《刑事訴訟法》第56條第二款和第57條規定了非法證據的證明責任。根據這兩條法律的規定,我國非法證據的證明責任由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和人民檢察院分別承擔,但二者的證據責任不同。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承擔的是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初步責任,即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只要向法院提出取證不合法的主張并提供非法取證的相關線索或材料,而不承擔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5]在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后,審查核實證據過程中,由人民檢察院舉證證明取證程序合法的責任。
7.非法證據的證明標準。新《刑事訴訟法》第58條是對非法證據的證明標準的規定。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第58條的規定,在審判階段對于經過法庭舉證、質證、辯論后,審判法官能夠確認屬于法律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該證據應當被排除;對于審判法官不能確定是否屬于法律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即在不能排除證據的非法性時,也應該將該證據作為非法證據予以排除。[5]據此可知,我國對非法證據采用的是較為嚴格的證明標準。
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司法工作人員如何更好地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筆者建議應做到以下幾點:
1.轉變理念,保障人權。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行為屢禁不止的一個極為重要原因是“重實體,輕程序”、“重打擊,輕保護”的執法理念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司法實踐中,辦案人員為了偵破案件的需要,往往只注重打擊犯罪,而忽略保障人權,時常發生指供、誘供以及刑訊逼供的現象。因此,辦案人員必須轉變觀念,一要強化訴訟程序意識,樹立程序與實體并重的價值觀;二要樹立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價值觀。
2.加強學習,扎實功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是對司法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據此,司法工作人員應當尊重證據,正確地分析判斷證據,才能使認定的事實更接近客觀事實真相,基于此,才能正確地適用法律。[7]因此,司法工作人員要精研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學習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具體內容,準確把握非法證據的內涵及其外延,清晰界定非法證據的定義及其種類,熟練掌握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要求。只有練好了這些基本功,才能在偵查、審查批捕、審查起訴及審判案件過程中,準確地甄別各類非法證據,并依法合理地將其排除。
3.加強協作,有效預防。非法證據排除問題涉及公、檢、法三機關,排除規則能否得到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三機關能否在此問題上達成一致。據筆者了解,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出臺后,法院對證據標準的要求更高,而公安機關的合法取證意識、偵查能力等尚未跟上,出現了偵查能力和審判標準不對接的問題。再加上由于警力不足、考核引導不力等原因,部分偵查人員對于案件偵查終結后的補充偵查、補強證據等工作積極性不高,甚至對于案件能否起訴、能否定罪并不關心。檢察機關公訴部門處于標準相差較大的偵查與審判之間,工作難度加大。因此,要加強三機關之間的溝通協作。公、檢、法三機關在偵查、起訴、審判的各個階段,不僅要分工負責、各司其職,同時也應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在偵查階段,公安機關應主動摒棄破案第一的理念,落實同步錄音錄像,規范偵查人員的取證行為,發現偵查人員有非法取證的行為時,及時主動地排除非法證據;在審查逮捕階段,檢察機關應加強與偵查機關的協作,探索并建立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進行引導的機制。檢察機關通過審查逮捕引導偵查,引導偵查機關確立正確的偵查方向,準確、全面地收集和固定證據,并及時預防、糾正偵查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在審查起訴階段,作為提起審判的重要關口,檢察機關應秉著保護犯罪嫌疑人權益和維護司法公正的態度,認真審查偵查機關提請批捕和提請公訴的卷宗材料,發現非法實物證據時,要及時要求偵查機關補正或作出說明,對于不能補正或予以說明的要堅決排除,并向偵查機關發放糾正違法通知書,糾正偵查人員的取證行為,履行好監督職責;在審判階段,法院應就公訴人提交的證據材料進行仔細鑒別,對證據材料的合法性應展開充分的質證、對證,這就要求落實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制度,偵查人員出庭,既有助于去偽存真,發現究竟是犯罪嫌疑人惡意翻供還是警察非法取證,也有助于警察了解庭審對證據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取證質量。
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是刑事訴訟的兩大目的,將二者并重,是司法機關工作的重要任務和職責。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為實現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并重既創造了機會也提出了挑戰。在司法實踐中,正確適用該規則,不僅有利于減少和遏制刑訊逼供等違法行為的發生,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更有利于規范執法,準確有力地打擊犯罪,保證辦案質量。雖然,該規則目前尚不完善,在實踐中操作還存在一定難度,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確立,是我國刑事訴訟制度進一步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標志,也對維護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錯案具有重要意義。
[1] 7月2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對陳建陽等人搶劫、盜竊案再審案公開宣判,認為原一、二審判決認定陳建陽、田偉冬、朱又平、田孝平在1995年3月20日搶劫并殺害出租車司機徐彩華的事實錯誤,認定陳建陽、田偉冬、王建平、田孝平在同年8月12日搶劫并殺害出租車司機陳金江的事實不能成立,撤銷原一、二審判決對前述五人針對該兩起犯罪的定罪量刑,宣告王建平、朱又平無罪,并對陳建陽、田偉冬在1995年9月2日實施的盜竊行為和田孝平在1995年10月5日實施的兩起搶劫行為,依法進行了改判。《烏魯木齊晚報》,A12版,2013-07-03.
[2] 陸煜穎.審查起訴階段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構建和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3(19).
[3] 尹暢.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給檢察工作帶來的挑戰與應對策略研究[A].第八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證據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 .2012.源自:www.cnki.net.
[4] 《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一款規定:“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Z].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5] 王頌勃.<刑事訴訟法>修改后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評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
[6] 李小燕.從新刑事訴訟法的視角談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適用[J].法制與經濟,2012(05).
[7] 朱文彬.讓我們的司法不再因錯案而蒙羞——從“趙作海”案談兩個證據<規定>確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J].法制與社會,2012(12).
責任編輯:哈麗云
D924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