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華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872)
文化
正確把握黨史文化的幾個要點略談
趙秀華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872)
黨史文化開辟了黨史研究的新領域。關于黨史文化的內涵、概念,學術界尚未形成一致概念。正確理解黨史文化要注意區分黨史文化與黨史的文化表述、黨史文化與黨史、黨史文化與文化、黨史文化與黨的文化史之間的關系。同時要照顧到黨史文化的政治性,充分發揮黨史文化整合社會價值取向和資政育人的政治功能。
黨史文化 黨的文化史 黨史的文化表述 黨史文化
文化是民族之魂,更是政黨的黨魂。沒有自身的獨特文化,或者有了獨特文化而不堅持的政黨是不會永遠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并成為長期執政的黨,深層次原因就在于有自己的文化,這也是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原因。為迎接建黨90周年,中共中央于2010年6月份下發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隨后的7月份,在北京隆重召開了全國黨史工作會議,提出了黨史發展的新要求,彰顯了黨中央對黨史工作的高度重視。2011年,舉國同慶建黨90周年,黨史研究呈現一片繁榮。2012年8月,中共黨史研究室與中共浙江省委聯合舉辦的全國黨史文化論壇在杭州召開,主題就是黨史文化,黨史文化作為一個新的研究對象凸顯出來。眾所周知,概念乃理論發展的前提與基礎,“一個新概念的形成和實踐,常常意味著理論認識的推進乃至思想創新的開始。黨史研究宣傳的文化自覺,是從追問黨史文化的內涵開始的。”[1](P11)當然,杭州論壇之前就有研究者在不同含義上使用過“黨史文化”這個詞,并試著對其內涵進行過不同的表述。但對什么是黨史文化,如何理解黨史文化與黨史的關系、黨史文化與文化的關系等問題,學術界還未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
歷史文化不分家,有黨史必然就有黨史文化。但“黨史文化”這個詞的頻繁使用僅是最近的事。尤其是今年8月份杭州論壇以黨史文化為主題,開辟了黨史研究的新天地,黨史文化從此成為專門的研究范疇,突出體現了黨對加強和鞏固自身執政地位的重視與思考。但從目前可以搜索出的包含“黨史文化”四個字的論文來看,早在世紀之初就有人使用過這個詞了。高榮朝2000年在其題為《關于黨史文化的幾點思考》一文中明確使用“黨史文化”,并對黨史文化的內涵做了解釋,認為黨史文化可以從廣義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廣義黨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創造的全部精神財富,主要包括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黨在領導政治、經濟……等方面所積累的經驗、教訓。”狹義的黨史文化則指“以黨的歷史為題材的文化藝術作品”,并從這個角度把黨史文化分為理論文化、事件文化、人物文化和紀念地文化。[2](P48)楊莉于2001年在其文章《切實搞好黨史文化建設》中也使用了黨史文化這個概念,但把黨史文化歸結為與黨史相關的文化藝術,并認為黨史文化屬于先進文化的一部分。[3](P51)韋秀康于2002年的一篇文章中基本上把黨史與黨史文化劃等號。“中共黨史雖然是社會科學中的一門特殊學科,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自身的學術發展規律,但仍然屬于史學范圍,是一種精神產品,也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所以,也可以稱之為黨史文化。”并認為黨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包括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和黨在各項工作中積累的工作經驗。[4](P4)張維民于2003年在其題為《積極開發和培育黨史文化產業》的文章中也提及“黨史文化”,但作者并未對黨史文化的內涵作出相應解釋,而只是從重視黨史工作、開發黨史文化資源的角度使用了這個詞。[5](PP32~34)王齡,楊智勇在《淺談歷史檔案對黨史文化工作的影響作用》一文中借用楊莉的觀點,也傾向于把黨史文化理解為記錄和宣傳黨史的文化藝術,是由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文化、人物文化、事件文化、紀念地文化、制度傳承和精神傳承匯聚而成的獨特的歷史文化。[6](P44)之后,有學者從開發地方文化資源的角度使用了黨史文化,比如,張棣在《弘揚廣東黨史文化,建設廣東特色文化強省》一文雖使用了黨史文化這一名詞,但并未對其內涵作出直接解釋,而只是說,廣東黨史文化是廣東文化的一部分,廣東有豐富的黨史資源,因而有充分的黨史文化可以開發利用,并把黨史事件、黨史人物、黨史紀念地和黨史遺跡都看做是黨史文化資源。[7](P127)從以上的研究成果來看,2011年之前的黨史文化研究呈現如下三個特點:1、研究處于“隱形”狀態,黨史文化未成為專門的研究對象,研究者大都是不自覺地使用了這個概念,比如把黨史與黨史文化劃等號。2、傾向于把“黨史文化”概括為與黨有關的文化藝術。學者們雖然同樣是從廣義狹義兩個角度理解和解釋黨史文化,但卻傾向于把廣義黨史文化解釋為黨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總和,同時把狹義文化限定在文化藝術的范圍。3、大部分學者認為黨史文化的內涵應該覆蓋理論文化、事件文化、人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總體來說,這個時期學者們雖對黨史文化做了些許界定,但比較含糊,或有所特指,其內涵與目前我們理解的黨史文化有一定的出入。
隨著2012年黨史文化論壇征文的發起,黨史文化才真正作為一個研究對象進入研究者視野。從目前可以看到的研究成果來說,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黨史文化的內涵、意義、組成部分、黨史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黨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系等,焦點集中在對黨史文化內涵的闡釋與爭論方面。比如,胡慶勝從保持黨的純潔性入手,論述了黨史文化的作用,并對黨史文化做了界定,指出“黨史文化,是指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認為黨史文化凝聚著黨的思想純潔性、組織純潔性、政治純潔性和精神純潔性的精髓,因而要大力弘揚和深入研究黨史文化。[8](P13)王黎鋒在其文章《論黨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從廣義來理解黨史文化,認為“黨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發展歷程自身所蘊含的文化”,“是黨的歷史與先進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并把黨史文化內涵理解為以精神層面文化為核心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9](P20)隨著杭州論壇的結束,相關期刊陸續刊登與此論壇有關的文章及領導講話,為我們理解黨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豐富資料。陳晉在《弘揚黨史文化的幾個著力點》一文中把目前黨史界對黨史文化的理解概括為5種,并認為由于角度不同,大家對黨史文化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都一致認同“黨史文化是我們黨的奮斗史、探索史和自身建設史中形成的,與黨的實踐、理論和精神相關的文化。”[1](P11)并從弘揚黨史文化的視角對黨史文化進行了新的解讀,提出黨史文化的對象是黨史中的文化問題、強調要講究研究宣傳黨史的文化感覺和文化表達方式,要注重把黨史成果轉化為文化作品,最終實現“以文化人”的作用。[1](P13)李衛紅在《弘揚黨史文化,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認為,黨史文化是黨的歷史與先進文化有機結合的結果,分為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面,其中作為核心的精神層面又包括科學理論、優良傳統作風和崇高精神。并在此基礎上指出,對黨史文化來說,馬克思主義是靈魂,輝煌歷程和豐碩成果是主題,思想路線和優良作風是核心,偉大精神是精髓。[10](PP14~16)歐陽淞在《關于大力弘揚黨史文化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中強調重點研究與部署的是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相對應的文化建設。因而,根據這個精神,研究黨史文化也應該從精神層面把握文化范疇,也就是說要著重從狹義來理解黨史文化的含義。“重點研究黨的思想、理論等精神層面成果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對黨史文化的基本內涵,作者從六個方面進行了概述,認為黨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為靈魂,以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為核心,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主題,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精髓、以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為集中體現,以民族性、科學性和大眾性為特征。[11](P6)當然,陸陸續續會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現。就目前這些成果來說,大概體現以下特點:1、“黨史文化”研究由“隱性”走向“顯性”。黨史文化由作為潛意識概念被應用,轉變為專門的研究對象,既充分體現了學術界深化和細化黨史研究工作的探索與創新,也彰顯了中共中央對黨史工作的高度重視。2、本階段對概念的廣狹義界定更加科學。把廣義文化界定為黨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范圍遠大于前階段的精神文化;把狹義黨史文化理解為前階段的廣義黨史文化——精神成果。與此相對應很重要的一點是,不再把黨史文化限定在文化藝術方面,而是把文化藝術當做展現黨史文化的工具。3、對黨史文化的內涵理解更加深刻全面。比如把黨史文化細化為靈魂、主體、核心、精髓等。這種細化有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黨史文化的具體內涵。
通過上面對目前黨史文化研究現狀的簡單梳理可以看出,關于黨史文化的概念和內涵,學者們還沒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但大部分學者認為黨史文化并不是從文化角度重新梳理和闡述黨史,而是為黨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開辟新的領域。正確理解黨史文化尤其要注意區分容易混淆的領域:
1.黨史文化不是對黨史的文化表述。二者所強調的內容不同:黨史文化強調的是文化,黨史的文化表述突出的是黨史。雖然歷史文化不分家,具體細化,還是有不同側重點的。黨史文化突出強調我們黨九十多年來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凝聚起來的精神,是以文化的形式沉淀下來的黨的精華。它高度集中在黨的信仰、光榮傳統和崇高精神等方面。而黨史的文化表述,則是以文化形式再現黨的歷史進程,在表述中也會強調文化在黨的成長與發展中的作用,但重心卻是從另一個角度展示黨奮斗與發展的史詩畫卷。
二者要展示的重點不同:黨史的文化表述重在展現過程,黨史文化則突出展示過程中的精氣神。如果可以把黨史的文化表述當做“體”的話,黨史文化無疑就是此“體”之“神”。沒有體,神將是無源之水;而沒有神,這個“體”也只能是一堆呆板的歷史符號。但“神”與“體”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把黨史文化從對黨史的文化表述中剝離出來,正是為了突出強調黨史文化對黨歷史過程的統領與導向作用。
黨史文化是黨的文化的歷史體現與黨史的文化積淀二者的高度融合。中國共產黨自成立時起就高度重視對文化的運用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們的黨成立了,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于中國的革命與建設實踐,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歷史在理論方面的積淀已經成為黨史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同時,黨史文化也是黨的文化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升華的結果。沒有文化的歷史不成其為歷史,我們黨自成立那天起就非常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重視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吸收與借鑒。以此為基礎,我們黨不斷推進自身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在黨史日趨推進的過程中形成和豐富著我們的黨史文化。
2.黨史文化不是黨史與文化的簡單相加。“文化和歷史同源同流、密不可分,有歷史必有文化,有文化必有歷史。”[11](P5)我們黨的歷史確實包含和體現為我們黨自身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歷史,在各個階段都注重對先進文化的吸收與應用,但黨史文化既不能僅僅理解為對一種文化的簡單論證,也不能理解為對中共黨史換個角度的梳理,因為黨史文化并不等于黨史與文化的簡單相加。
首先,黨史文化姓黨,是黨全部歷史的高度濃縮和集中反映。黨史文化是黨史的集中反映,“更多展示的是黨探索奮斗的歷程,”[11](P6)是黨的‘所以然’。因而,必須強調黨史文化的黨性,在推動和發展黨史文化的過程中,必須突出強調黨史文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強調黨史文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突出黨史文化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彰顯中國共產黨的勇于開拓創新的魄力。這不僅是推動黨史文化發展繁榮的要求,更是深化黨史研究的迫切需要。我們承認,黨史文化本身是對黨史的高度濃縮,是從黨九十多年的生動實踐中沉淀下來的有益經驗、難忘教訓、優良傳統、高風亮節和崇高精神,這是理解黨史文化的前提與基礎。但還必須強調的是,黨史文化姓黨不等于說要把黨史文化與黨的歷史等同起來。黨的歷史與黨史文化,是“體”與“神”、“源”與“流”的關系,“如果說黨史文化是巍峨的大廈,黨史研究就是堅實的基石,黨史文化是流,黨史研究就是源。”[8](P16)黨史文化源于黨史卻高于黨史,研究黨史文化,一定要從黨史中跳出來,高屋建瓴方能體現文化的統領作用。
其次,黨史文化屬文化,是融匯于黨史中的黨的文化的內核。“黨史文化是一種文化存在,對其進行分析,無法回避文化及其文化的解釋性問題。”[12](P31)“黨史文化”與“黨的文化”只一字之差,含義卻相差很大。黨的文化是指政黨自身獨特的內在的文化特質和品格,“它包括一個政黨在特定時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意識、態度、理想、信念、情感、價值、作風等基本取向。”而“伴隨著黨的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形成和發展了鮮明體現、充分反映黨的文化特質和品格的黨史文化。”[11](PP5~6)從這個角度來講,黨史文化是黨的文化的內核,是黨的文化的一個分支,研究黨史文化,必須注重用文化的方式來表述黨的歷史。但是,對黨的文化的研究要照顧到其內涵的方方面面,這個寬泛的覆蓋面是黨史文化所不及的,黨史文化的研究范圍僅覆蓋黨的文化中最精華的那一部分。
基于以上兩個方面,必須把黨史文化這個名詞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理解。黨史文化不是黨史與文化兩張皮的簡單粘合,不是把黨史的東西與文化的內容黏在一起的復合體,黨史文化是一個專有名詞,只有把其當做一個整體來理解,才能正確把握黨史文化的內涵。
3.黨史文化不等于黨的文化史。強調黨史文化的初衷不是要對黨領導的文化工作進行簡單梳理,梳理工作在黨史編撰過程中已經完成。黨史文化是要開拓黨史研究的新天地,是要在厘清黨史這個特殊歷史與文化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凸顯文化在中共黨史中的存在及作用,從文化視角反思黨的道路與歷史得失。“我們所強調的文化存在、文化理路并不僅僅在于給中共黨史研究增添一些‘文化史’的因素,或者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工作’的一般梳理,而是倡導一種新的、反思的史學觀念。”[13](P70)因而,黨史文化就是要為中共黨史學引入歷史文化取向,這個史學觀念的確立,有助于拓寬黨史研究視野,有利于深化黨史研究,有利于豐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對自身的全面認識。
在中央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形勢下,深化黨史文化研究是黨史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重要體現。黨史文化離不開黨的歷史與黨的文化,但是不能因此而把黨史文化表述和展現為黨的文化史。黨史文化是目前研究薄弱的領域,學界對黨史文化的概念、內涵、作用、意義、傳播等,都提出了有益觀點,目前雖沒有形成定性的黨史文化概念,但大部分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黨史文化要區別于黨的文化史。弄清楚黨史文化與黨的文化史之間的關系是研究黨史文化和推進黨史文化建設的基本前提。通過比較,才會更清楚黨史文化的深刻內涵,才能抓好推動黨史文化建設的著力點。黨史文化可能也會像黨的文化史一樣梳理黨的文化發展史,但梳理的目的是提煉出黨史文化的本質內涵。
把黨史文化當做整體來理解,本身就意味著黨史文化具有不同于大眾文化的特殊性。我們不否認黨史文化與大眾文化有重合區域,但也必須看到,黨史文化姓“黨”,是政治性很強的一種文化,堅決摒棄文化專制主義并不等于可以忽略黨史文化的政治性。相反,必須強調這個政治特性,這是黨史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而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整合價值取向:凝聚發展力量,匯聚民智民慧。價值認同往往是一個政黨或者統治集團維系其統治的基石,而文化具有整合社會不同價值取向的功能,“如何恰當地運用文化對于社會的整合和軟化作用,有效地消除由整體性生存壓力而給國家帶來的安全危機,就成為一個朝代能否獲得長治久安的關鍵”。[14](P13)黨史文化是黨的文化的歷史積淀,體現著黨的價值追求,凝聚著黨的理想信念,展示著黨的政黨形象,其突出作用首先表現在宣傳真理與唱響主旋律上,是作為黨和國家意識形態中最先進的部分存在著。在當前這個不同思潮激烈碰撞、社會充分活躍的背景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先進部分的黨史文化如果能夠發揮好整合社會價值的功能,將能更好地凝聚力量、匯聚智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這也就是為什么帝國主義侵略者在武力掠奪的同時不會忘記對被侵略民族加緊進行文化同化,也是為什么西方政黨在競選時總是想法設法丑化對方政黨的原因。一個統治階級一旦失去了民眾對其價值的認同,統治地位必然不能長久。“測試一個政治體制或政治權力的合法性,是看一定的政治環境是否已經培養起一種共同的長期延續的政治文化。”[15]“黨史文化,作為我們黨獨有的精神財富,已經融匯成一種紅色血脈,滋育著我們黨的千秋偉業。”[8](P14)集中反映著政黨成員的政治價值觀,我們要充分發揮好黨史文化的鏡鑒與引領作用,使我們的黨和人民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與主線,有力粉碎敵對勢力丑化中共的企圖,增強黨的純潔性,強化黨的凝聚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因而在開發黨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既要彰顯其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標準,更要突出黨史文化引領社會前進方向的政治功能,使“黨史文化內化成黨員的世界觀,外顯為政黨的旗幟,范導著政黨的前進方向,體現出政黨的根本性質,反映著民眾對政黨的基本認知,承載著社會對政黨的價值判斷。”[16](P23)
2.資政育人:黨的發展有所需,黨史文化有所為。如果說資政育人是黨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主要任務,資政就是黨史文化的首要任務。我們黨是靠先進文化起家的,同樣要靠文化鞏固黨的地位和增強黨的凝聚力。“缺失文化靈魂,弱化精神動力,不擁有文化軟實力,一個政黨肯定是沒有前途的,更談不上強大,即使強大了,也不會持久,也會失去影響力。”[1](PP11~12)黨史文化所包含的黨奮斗過程中積累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是黨前行的基點,站在這個黨帶領全國人民用九十多年的奮斗歷程換來的鮮活經驗平臺上,繼續前行才能把握好大方向,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遠,而這些經驗教訓正是黨史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要充分重視對黨史文化的研究,重視開發黨史文化資源,發揮黨史文化資政興邦的巨大威力。育人,也就是以黨的成就激勵人、經驗教育人、教訓警示人,培育適應新時代新要求的優秀黨員、干部。間接來說,培育好黨員和干部,也是為了鞏固與加強黨的執政地位,最終還是為了資政。資政、育人相互協調,統一于黨史文化的政治服務功能之中。
3.汲取精華:黨在政治方面的經驗教訓構成黨史文化的基本內容。黨史文化是對中共黨史的高度濃縮,是我們黨在繼承優秀文化基礎上進行文化創造的邏輯發展。其中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教訓構成了黨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文化來看,黨在革命過程中形成的黨史事件、黨史人物、黨史遺址等都是構成黨史文化的重要因素。比黨史人物與黨史事件更進一步,黨的制度也會形成制度文化,成為黨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然,作為黨史文化核心的偉大精神、優秀品質、經驗教訓等,也同樣是黨史發展的結果。豐富發展黨史文化,必須從黨豐富多彩的黨史中汲取精華。黨史與黨史文化是密切相關的。中共黨史在目前的學科體系中,依然被劃歸為政治學而非歷史學,足以說明黨史是一門政治性很強的學科。黨史文化雖然屬于文化范疇,但卻不同于大眾文化,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引領前進方向的那一部分,根本原因在于黨史文化姓“黨”,是政治性很強的文化。強調黨史文化的政治性,有利于把握發展黨史文化的正確方向,有利于推進黨史文化的大繁榮。
總之,黨史文化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是對黨史研究的深化與發展。為充分利用這個研究領域,必須正確理解黨史文化的內涵,準確把握黨史文化的政治性,發揮黨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1] 陳晉.弘揚黨史文化的幾個著力點[J].中共黨史研究,2012(10).
[2] 高榮朝.關于黨史文化的幾點思考[J].世紀橋,2000(04).
[3] 楊莉.切實搞好黨史文化建設[J].世紀橋,2001(06).
[4] 韋秀康.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動黨史文化大發展[J].上海黨史與黨建,2002(08).
[5] 張維民.積極開發和培育黨史文化產業[J].黨史博采,2003(06).
[6] 王齡,楊智勇.淺談歷史檔案對黨史文化工作的影響作用[J].世紀橋,2011(19).
[7] 張棣.弘揚廣東黨史文化建設廣東特色文化強省[J].嶺南學刊,2011(04).
[8] 胡慶勝.黨史文化:黨的純潔性建設的紅色血脈[J].黨史博采,2012(09).
[9] 王黎鋒.論黨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J].大慶社會科學,2012(04).
[10] 李衛紅.弘揚黨史文化,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黨史研究,2012(10).
[11] 歐陽淞.關于大力弘揚黨史文化的幾個問題[J].中共黨史研究,2012(09).
[12] 郭若平.黨史文化:學科范疇中的文化視野[J].中共黨史研究,2012(11).
[13] 侯且岸.中共黨史學的歷史文化取向[J],中共黨史研究,2005(02).
[14] 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 邢學民.論信仰的本質及其內在張力[J].新華文摘,2006(17).
[16] 汪洋.認識黨史文化的意義發揮黨史文化的功能是政黨成熟的重要標志[J].觀察與思考,2012(09).
編輯:曹李海
D23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