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遼寧沈陽 110036)
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十二五”時期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而生產性服務業正是新技術、新知識的載體,作為提高制造業水平的中間投入,通過引導制造業部門進行技術變革和產品創新,加快信息技術成果的應用,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沈陽一直以傳統的重化工業著稱,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制約新型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2012年2月27日,遼寧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啟動儀式在沈陽舉行,標志著沈陽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的全國第三個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地區。由于生產性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沈陽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可以此為契機,并依托老工業基地的優勢,通過制造業的集聚發展特點來擴大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需求,從而形成支撐沈陽服務產業發展的規模經濟。因此,加快發展沈陽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對于推動沈陽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意義重大。
1.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偏低
改革開放以來,沈陽服務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與上海、北京、廣州等服務業發達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1]。2011年,上海服務業增加值為11142.86億元,北京12 363.18億元,廣州7 641.66億元,而沈陽服務業增加值為2 610.01億元,說明了沈陽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再從各地區三次產業結構上來看,2011年,北京三大產業構成比為 0.8:23.1:76.1,“三、二、一”的產業發展趨勢最明顯,服務業是北京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而沈陽三大產業構成比為4.7:51.2:44.1,較北京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了31.95個百分點。因此,通過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地位的比較,說明沈陽服務業發展明顯落后于經濟發達地區,以工業及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依舊是拉動沈陽經濟的主要力量。
2.服務業效益不顯著
沈陽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較發達城市偏低,主要由于服務業中高新技術產業、金融、保險、物流、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使沈陽服務產業對地區經濟的拉動作用較弱。通常采用“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指標,即服務業從業人員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創造的服務業總產值(服務業增加值)與當年服務業就業人數的比值來衡量服務業發展的效益水平[2],經過計算得到2007年沈陽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為7.43%,并呈逐年上升趨勢,于2011年增加到11.64%,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分別高于同期全國7.52%和遼寧省8.0%的水平,但仍然低于上海17.92%、北京15.62%、廣州19.23%的水平。因此,從服務業的勞動投入量與服務業總產值之間關系的角度考察了沈陽服務業的效益并不顯著。
3.服務業增長率不高
服務業從業人數、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地區服務業供給水平,即服務業從業人數越多,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越高,服務業的產出就越大,代表服務業的供給能力越強。沈陽服務業從業人員由2007年196萬人增加到2011年224.3萬人,年均增幅3.44%,分別高于全國2.83%和北京0.74%的增長率水平。同時,沈陽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由2007年的1 395.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 928.06億元,年均增長21.29%,也分別高于上海5.51%、廣州20.48%、北京10.67%的增幅水平。沈陽服務業增加值由2007年的1 455.5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 610.01億元,年均增長15.75%,但該年均增幅卻低于全國16.53%、遼寧省19.32%、北京16.38%、廣州16.40%的水平。因此,通過服務業增加值增幅與服務業從業人數和固定資產投資額增幅的對比顯示出的不一致性表明沈陽服務業增長率不高。
從服務行業統計的門類中選取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和地質勘查業六大類行業來反映生產性服務業內部結構的基本情況。2011年,沈陽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9.81%,高于上海7.79%、北京6.54%的水平,低于廣州10.82的水平;金融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11.47%,低于上海20.44%和北京17.92%的水平;房地產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11.5%,低于廣州11.74%的水平,高于上海9.15%和北京8.69%的水平;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5.65%,低于上海7.04%、廣州6.31%和北京12.08%的水平;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5.88%,低于上海8.19%、廣州12.95%和北京9.40%的水平;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和地質勘查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3.58%,高于廣州3.09%,低于上海4.01%和北京9.18%的水平。通過上述各項服務業增加值的構成比重指標與生產性服務業發達的上海、北京、廣州三大代表城市相比較,發現沈陽大部分生產性服務業仍然屬于勞動密集型,而具有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
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由分立、共生互動走向融合的關系[3]。
1.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的發展
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生產性服務業貫穿整個生產過程,作為新技術和知識的載體,將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投入到制造業[4],通過降低制造業所需的中間服務成本,提高制造企業相關產品的競爭力,并指引制造業部門進行技術變革,提升制造業專業化水平,對制造業發展起到了促進和保障作用。因此,加速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不僅能夠為制造業提供高水平的中間投入,還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提高產業技術升級的速度和加快產品創新的步伐,更好地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2.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具有拉動作用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制造業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制造業生產成為產品研發、倉儲和物流、現代保險、會計和法律服務等一系列服務業市場的開發過程,而這一過程的每個環節都伴隨著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即生產性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被越來越多地融入制造業,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創造了需求空間,而制造業的發展、制造業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也將更加需要設計、策劃、技術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因此,制造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拉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1.制造業發展不足制約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沈陽作為重工業城市,制造業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但制造業主要是以傳統的高能耗、低附加值、低勞動生產率模式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屬于加工制造業,而不是研發生產,即大部分制造企業所從事的是“微笑曲線”上生產制造的這個環節,而該環節只占產業鏈價值很小的一部分,對生產性服務業的中間需求不高,制造業的低端發展制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同時也制約了制造業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2.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不能滿足制造業的需求
近年來,沈陽服務業發展迅速,但從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上看,只是傳統的低附加值服務業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所占比重偏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供給水平低下,不但不能滿足制造業企業專業化的需求,跟不上經濟的整體發展速度,也沒能對制造業發展起到應有的支撐作用。因此,可以說,沈陽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兩者的產業關聯度不高、良性互動機制并沒有形成。
裝備制造業作為沈陽經濟的主導產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但要提升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又需要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因此,基于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融合理論,沈陽應重視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發展。立足于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優勢,加快計算機網絡服務、科研服務和綜合技術服務等信息產業的發展,使制造業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產前、產中、產后延伸,努力實現信息技術和軟件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制造業企業還要注重關鍵產品和核心技術的研發,加快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生產性服務業向制造業的滲透融合進程,使制造業產業鏈進一步得到延伸,提升制造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時,擴大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的領域和范圍,建立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區,創意產業園區,以各類園區和企業為基礎,著重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興服務業,使服務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當前,沈陽服務行業仍然存在進入管制問題,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沈陽應逐步開放現代服務業市場,堅持市場在服務業領域中對各類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排除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政策因素,加快推進沈陽服務業領域的市場化進程,打破行業壟斷,為沈陽現代服務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除國家法律、法規明令禁止進入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外,對存在行業壟斷的領域盡快實行產業化經營。培養多元化的服務業投資競爭主體,引導更多的企業進入相關服務行業,同時引導外資及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服務業領域的投資,通過提高行業競爭程度,推動服務產業優化升級。
服務業外包具有信息承載度高、附加值大等特點,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際服務外包業的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將顧客服務、商務業務、研究開發、咨詢分析等外包給新興發展中國家,據統計全球服務業外包的市場需求逐年擴大,給我國外包服務業發展帶來巨大商機。沈陽可借鑒國內外服務業外包發展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位置及擁有與日本、韓國以及俄羅斯地緣、文化的優勢,承接服務外包產業的轉移,并通過建立服務外包行業協會將沈陽外包企業“集聚”起來,大力發展軟件、研發、動漫、物流和企業后臺外包等,同時注重吸引和培養服務業外包人才,促進沈陽服務外包業的發展。
隨著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專業化人才相對匱乏的問題突顯,要解決生產性服務業人力資本短缺問題,首先,可以發揮沈陽高校優勢,委托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根據市場需求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需要,定向培養服務業高素質人才。其次,高薪聘請,引進人才,對于短時間內難以培養的高層次、高技能、通曉國際規則和熟悉現代管理的專業型人才,應該大力引進。適當放寬戶籍政策,安排好引進人才的戶口、子女上學和隨遷家屬等問題,切實解決引進人才的后顧之憂。最后,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留任制度,建立人才資源儲備機制。鼓勵和吸引海內外專業化人才,同時注重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經驗,提升沈陽服務業管理水平[5]。
政府對于地區服務經濟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加大對服務業發展方向、投資領域的引導和政策支持力度能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政府首先要轉變重視工業而輕視服務業的傳統觀念,提升服務業在沈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安排更多的社會資金用于服務業建設項目,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并通過制定和完善服務業相應的法律法規,鼓勵、引導、規范服務業的發展[6]。同時加大對財稅、價格、信貸、研發投資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如政府加強對民營以及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積極引導金融商務服務業的快速成長、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活動,鼓勵制造業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促進沈陽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本文數據均由《沈陽市統計年鑒2012》《中國統計年鑒2012》計算整理得出。
[1]李靜.發展沈陽現代服務業的理論與對策研究[J].全國商情,2009(8):43-44.
[2]王波.遼寧沿海經濟帶現代服務業發展對策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1.
[3]楊仁發,劉純彬.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背景的產業升級[J].改革,2011(1):40-46.
[4]呂懷濤.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經驗及對遼寧的啟示[J].當代經濟,2009(23):96-101.
[5]劉大志.遼寧省服務業發展綜合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09(11):58-59.
[6]王鶴春,唐軼文.核心城市邊緣中小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策略[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5-27.
【責任編輯 詹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