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亞男
(沈陽音樂學院 聲樂系,遼寧 沈陽 110818)
在文學藝術上,不同的作者對同一種事物總是有不同的理解與體會,自然創作作品的立意和風格也會存在差異。為了更好地深入了解古典詩詞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特色,筆者選擇不同創作風格作曲家的作品進行分析和比較。
《江雪》是作曲家姚盛昌根據唐朝著名詩人柳宗元的五言絕句而創作的藝術歌曲。全曲意境深邃,猶如展現了一幅江鄉雪景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讀罷全詩,你會身臨其境地看見一位漁翁冒著凜冽的寒風和鋪天蓋地的飛雪,獨自垂釣于江面之上。會讓人感受到漁翁心靈深處是怎樣的孤傲和高潔。通過自然環境和人物行為的對比,使讀者在這20個字的描繪中就能鮮明地理解詩中漁翁的獨特性格和他內心深處的選擇,這恰恰也是詩人的自我表白。因為當時詩人正遭受政治風暴的襲擊,這個漁翁的性格就是詩人自己的那種超脫世俗、高潔自賞的品格。
在這首歌曲作品中,作曲家姚盛昌把聲樂的旋律與伴奏的旋律緊密的融合為一體,使這首歌的音樂線條與和聲效果一氣呵成,好似一幅淋漓盡致的水墨畫般栩栩如生。
從開始至第27小節為A,體現的是整個大自然在冬雪的籠罩下寂靜無聲的景象。從第28小節至31小節為B,體現的是在冬雪中的江面上漁翁獨釣的特寫鏡頭。從第32小節到結尾為尾聲,此段中的音樂再現了A的音樂旋律的影子,但歌詞卻是B段的最后一個字“雪”。作曲家之所以把這個字作為尾聲,那是因為“雪”字既是詩題的中心詞又能概括全詩的環境內容。這樣表面上看是在突出“雪”,而內在的思想情感是在引人深思——漁翁應該有怎樣的意志品質才能垂釣江雪之中。這樣詩中要表達的那種空曠、空冷之中的氣節便躍然譜間。此時的聲樂旋律不斷重復的是A的音樂內容,更加渲染了大雪的環境特點。全曲在音樂結構上沒有十分明顯的曲式結構特點,而是讓音樂脫開結構的束縛,把各種所要表達的思想情緒按照不同的音樂形象內容盡情地展現,使音樂和人達到更加近距離的接觸。歌中也沒有重復歌詞,所以沒有破壞詩人簡練的語言,也更加符合中國文化的環境和心態。
從伴奏織體方面看,大致有三個特點。特點之一是:伴奏音樂旋律簡潔,和聲效果鮮明。特點之二是:音樂旋律在渲染“雪”的氣氛,無論是和聲效果還是音樂形象都時時刻刻在表達雪的主題。有時譜寫雪的面積之廣大,有時譜寫雪花飛揚的密集。演奏時必須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才可能較好地完成演奏。比如第32小節到第34小節是對前面聲樂旋律的背景補充,所以是在表現下雪,到了這三小節也是有細微的變化的。在第34小節中加入左手的低音和弦以后的音響效果,要比第32小節中的下雪形象顯得更濃更大。特點之三是:在演唱者的旋律下,伴奏織體基本上是一個和聲和弦的延長音,有時甚至是無聲的(見譜例1)。
譜例1

這種形式一方面非常符合江雪的靜謐和漁翁的孤傲,另一方面也為演唱者表現作品提供了空間。因此,這首歌曲對于伴奏者在樂感的靈性和悟性方面要求是極高的。
伴奏要點分析:1.這首作品在速度上沒有作具體的安排,所以可以根據演唱者的具體條件來確定,但是就歌曲的意境來看,描繪的是“大江”“飛雪”,所以筆者認為速度不應過快,應營造出一種靜謐,空曠的雪后江景;2.整個作品的和聲色彩很豐富,變化音很多,而且出現很多不諧和音程,所以在彈奏時就會給演奏帶來一定難度,需要演奏者仔細練習;3.力度上主要以弱為主,就是要突出歌曲素雅的風格,左手的許多和弦本身就很低,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又將其低八度,所以在音量的控制上可以借助弱音踏板來達到低沉而寧靜的效果。
《送友人》由屈文中創作于1976年。雖然送友人是難舍難分的,但將士出征的英雄豪邁氣概從頭至尾貫穿始終。全曲分為上下兩部分:“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上半部的開場白是有力的清唱,每個字每個音都要堅決地夸張地站穩,行腔有棱角,應一板一眼的唱清楚。英雄從此一別“孤蓬萬里征”。雖“孤蓬”,雖“萬里”,英雄并不害怕更不后退,敢于面對一切艱難險阻坦然自若,充滿必勝的信念。下半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似表達出人如浮云在天下到處遨游,日落是不免流露纏綿的親情。但英雄“揮手”抹去一切留戀之情,從浪漫詩意的情感中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只有戰馬嘶鳴萬里征程走不停。經過“啊”的重復句便在浪漫的詩意和真實的場景上加以渲染和夸張。
鋼琴伴奏方面體現了屈文中先生的創作特點。屈文中先生是一位溫和文靜的人,他的歌曲中閃爍著智慧與情感的光輝。他的藝術歌曲植根于深厚的中國傳統之中,但又具有現代的精神。他的藝術歌曲創作講究攝詩詞的神髓。中國繪畫中講究“意趣”,屈文中先生的音樂中把“調外之調”“音外之趣”恰當地結合與配置,使音樂變得耐人尋味。屈文中先生從來把自己歸屬于“民族的”“傳統的”作曲家之列,所以,在作品的“調式結構”與“音調特征”中也極有中華民族的鄉土氣息。鋼琴的開場白具有一定的戲劇性(見譜例2)。
譜例2

上半部卻把主動性讓位給歌者,轉入下半部時,用音程的滾動襯托浪漫詩意的情懷,用和弦的轉換渲染真實生活的場景。
伴奏要點分析:1.這首作品民族性較強,具有傳統的中國色彩。因此,演奏起來應該容易把握。2.首先前奏部分具有很強的戲劇性,應彈奏的比較激昂、熱烈。力度以強為主,左右手的八度十六分音符,速度應呈慢—快—慢進行,在第二行,兩手又以三個聲部出現,這時應突出右手的旋律聲部,其他兩聲部稍弱。這也是歌曲的主題樂思之一,在后面伴奏中還會出現,因此要在前奏中加以強調。在結尾處作漸弱和漸慢處理,等待歌聲進入。3.歌聲進入后,伴奏部分僅僅出現幾個和弦襯托旋律,之后出現了三聲部主題樂思,但是由于是在伴奏部分出現,所以音量上應有所控制,不能蓋過歌聲。4.在歌曲的下半部分,由于旋律的開始有所起伏以及演唱者的情緒不斷高漲,鋼琴伴奏的份量也逐漸加大,右手巧妙地運用十六分音符的音程滾動以及20連音,因此伴奏者應彈奏的流暢,一氣呵成,推動音樂的向前發展。
十二音體系是西方現代音樂的作曲技法之一。它是將一個八度中12個半音各自作為平等的一員,因而廢除了中心音的存在而進行作曲的一種技法。最早試驗十二音技法的是J.M.豪埃爾。將十二音技法變成一種體系的是A.勛伯格,首次應用于1921年。他的目的是追求一種有組織原則的泛調性音樂。《涉江采芙蓉》由羅忠創作于1979年,是我國最早公開發表的一首十二音探索性歌曲,用嚴格的十二音作曲技法完成,也是將西方現代派作曲技法與民族風格相結合的代表之一。由于古詩含蓄淡雅的詩風與十二音音樂有某種藝術上的共通之處,作曲家精心設計了一個五聲音階特點的十二音主題,因而使十二音與一定的民族風格掛上了鉤,體現出悵茫、悠遠的中華文化古韻。作曲家對于調性的安排非常精妙,重視無調性思維的調性化和調性思維的無調性化,探討了調性思維和無調性思維是如何既對立又融合,為怎樣用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發展我國民族音樂提供一些借鑒。這首藝術歌曲在創作上具有突破禁區的歷史意義,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詩中刻畫了婦人在江中采芙蓉時的孤獨,懷念故鄉又不能歸去的失落心情。
歌唱的旋律采用了現代音樂十二音作曲技法中常用的“對稱”“倒影”“逆行”等手法,以突出它的色彩,渲染孤獨的情懷,音樂的美學性得到極大的發揮。
鋼琴伴奏方面有兩大特色:一是色彩,二是意境。它與歌唱旋律在表面上看似乎是各自獨立,甚至在演繹過程中也無法相依相伴,然而在實際上,他們的寓意、色彩、動率、情感的內在連接是完全一致、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這種相互之間的關系有時比傳統技法的藝術歌曲體現得更深刻。因此,把所有的體會表達出來的關鍵只在一個中心:把握情感。
歌者和鋼琴伴奏的“樂感”在此類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現。對待現代技法創作的藝術歌曲,許多音樂中的問題是無法用語言講明白的,它只能意寓,而不能言表。對于歌者和伴奏者如此,對于欣賞者也同樣如此。欣賞的人自身要有較高的文學和美學修養,有極好的想象力,通過融化在音樂中的一切相互溝通,碰撞出火花,從而達到藝術上的共鳴。
伴奏要點分析:1.這首作品是運用西方十二音技法創作的歌曲,屬于無調性體系,其和聲色彩豐富,變化多樣,因此在演唱和演奏上都具有相當的難度。演唱者和演奏者必須各自非常準確地練習,再多次的配合方能實現統一。2.演奏這首作品對伴奏者的鋼琴水平是一種極大的考驗,變化音數量很大,在彈奏過程中應格外仔細。3.這首作品的節拍也很復雜,有許多變化:2/4、3/4、4/4、5/4交替出現,所以在彈奏時一定要準確,做到變換自如。4.速度上很慢,目的是突出詩文的韻味。力度上大致以弱為主,同樣可以很好地利用弱踏板的作用。
《烏夜啼》是一首寫“離愁”的名作,藝術表現極其凄惋動人。李后主通過精美的有意味的藝術形式,把“離愁”這樣一個抽象概念,變成了一種具有審美特征的象征意蘊。今天對我們來說,不論你是在離鄉去國的天涯海角,還是在辭親別友的黃昏清晨,只要你真正品嘗和領悟了這首詞的隱性意蘊,你都會深深地經受著靈魂的顫栗,感情上產生極大的共鳴。這就是本詞的美學價值所在。
詞上篇寫愁景,以凄惋筆觸烘托環境;下篇寫離情,以暗喻手法寄托哀思。
《烏夜啼》的曲作者是臺灣人阿鏜,正如南方人的飲食習慣——喜愛清淡口味一樣,他們的作品也顯得淡雅素秀。旋律簡潔,有吟唱的特點,更像是在邊讀邊唱,也非常符合朗誦規則。
這首歌曲的伴奏在鋼琴伴奏方面,其音樂語匯簡練,伴奏織體基本上采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節奏型也很簡單,上篇多用八分音符,下篇則多采用十六分音型。
對空拍的使用很到位,走走停停,欲說還休,凸顯詩人內心的矛盾。值得一提的這首歌曲在速度方面的運用和改變,開始采用50的速度,比較舒緩,力度為 p,襯托出“西樓”“梧桐”“深院”“月如鉤”的幽靜與寂寥,再重復了一遍上片的歌詞以后,開始下篇歌詞的時候,速度轉為了70,力度為f,這一慢一快,一強一弱的變化刻畫了詩人由周遭景物的氣氛聯想到自己故國遠去的不幸與愁苦的心理變化,準確,生動,細致入微。伴奏者應讀懂詩中的意境,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思想感受,更好的配合演唱者達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伴奏要點分析:1.前奏部分要彈出休止符的間斷性,走走停停的感覺,突出古典詩詞的朗誦特點。而且這種特點貫穿整首作品。2.歌曲的上半部分,歌詞極具念白特點,因此伴奏延續前奏部分的風格,伴奏音型以八分音符為主,右手基本是重復旋律聲部。力度仍然以弱為主,速度較慢。進入下半部分,作者根據詩詞的內容巧妙地將伴奏音型改為十六分音符,速度也加快許多,力度也隨之加強,可見此時情緒在發生變化,但在最后一句時,速度突然又回到了第一部分的速度,這樣的處理使歌曲前后具有較強的對比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伴奏者應領會這種意圖,準確地把握歌曲風格。3.演奏這首作品時,踏板不宜使用過多,這樣做是由作品簡潔的伴奏織體和素雅藝術風格所決定的。
通過對以上幾位作曲家作品的分析和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在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上存在著不同的手法和風格,然而每個作品都是張弛有度,給人以深刻印象。姚盛昌先生的作品雖然看似手法簡練,節奏零散,但卻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詩中雪后天地之間的空曠與無際,將幾句簡單的文字描寫立體成一幅寫意的山水畫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讓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屈文中先生是一個融民族與現代風格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兼具民族與現代的特點,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上融入中國音樂的傳統元素,但卻表現為現代的氣息。豐富的音樂色彩把對親人的眷顧和對國家的忠誠表現得入骨三分,動情之處無不讓人為之感動。羅忠先生在作品中敢于大膽嘗試全新的作曲技法,將先進的理念融入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中來,賦予傳統文化以新鮮的血液,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受。將十二音音樂用在古典的詩句中,形成古今的對比,給人聽覺上的沖擊,也為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引入新的內容,提高了演唱和演奏方面的難度,從而增加了中國藝術歌曲新的魅力。
[1]曾立國.古詩三百首[M].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
[2]徐育民,趙慧文.歷代名家詞賞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3]李斐蘭.鋼琴伴奏藝術縱橫[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詹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