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向奎
(遼寧大學 后勤集團,遼寧 沈陽 110036)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時期,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是我國新時期的發展目標,教育強國戰略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1]。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更高、更新的客觀要求,比較世界先進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我國高等院校競相進行教育制度改革創新,其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就是本科學期制度改革,即由傳統的“二學期制”改為“多學期制”,通常以“三學期制”為多數。相對于我國傳統的二學期制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不同校際間的教學資源難以共享等弊端,多學期制度改革呈現其生機與活力,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將產生積極影響,對實現教育強國具有深遠意義。
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和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顯著特征和重要趨勢。所謂高等教育國際化,主要是開展跨國界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各國間的師生交流,教育國際化帶來辦學的開放性和教育資源的世界共享性。面對教育國際化,高等教育市場,既要到國外辦學,也要接納外國在本國辦學,一國高等教育在世界大舞臺上的地位與作用取決于其高等教育的競爭實力與綜合吸引力。世界各國間高等教育高度融合與激烈競爭,為我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給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保護與教育利益的維護形成約束并帶來挑戰。近年來,在我國高等院校相繼實施的學期制度改革,便是順應時代潮流、尊重教育規律的理性選擇,為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先進教育接軌提供制度鋪墊和長遠準備。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第一個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該規劃從國家戰略和全局高度,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宏偉目標,明確指出了我國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的總體任務、改革思路、工作方針及重大舉措,是我國未來10年教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如何放眼全球、把握教育發展規律、總結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強國,為此,加強自身建設,通過制度改革與創新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就成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和光榮使命。學期制度改革作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制度改革,是促進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制度平臺,是構筑我國教育強國的必經階段,也是實現人力資源強國之必需。
自1999年我國高校擴大招生規模開始,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不斷提高,表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2]。高等教育大眾化讓更多的適齡學生實現了上大學的愿望,對大幅提高國民素質奠定了重要基礎。但與此同時,如何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使相對短缺的教育資源得到更為有效的利用,如何使教育規模擴張與教育質量提高相得益彰,如何使人才培養的供求結構匹配與均衡,如何逐漸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與實踐性強、科技含量高的崗位聘不到合適人員并存的諸多問題。高等教育必須要與時俱進,改變“閉門造車”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實用型人才。學期制度改革作為以增加實踐教學為特色、以高校公共資源共享為基礎、以開闊學生視野與增強就業能力為目標的制度改革與創新,將在多方面緩解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諸多矛盾與問題,成為我國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選擇。
高等院校的學期制度改革是我國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制度改革,有其客觀必然性,同時符合我國教育發展實際。自2004年北京大學率先推出學期制度改革以來,許多高校相繼推出以暑期學校為特色的學期制度改革,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與成就。
在我國,北京大學對學期制度改革的認知為最早,20世紀80年代,就曾試辦過暑期學校,但由于機制沒有理順、辦學目標不夠明確等原因而沒有堅持下來。到2004年,北大參照美國又進行了學期制度改革,設置12周的暑期學校,這次改革很快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并相繼得到一些學校的積極響應。中科院研究生院、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等也相繼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安排,開設了形式不一的“小學期”。2009年,中國人民學開始實施學期制度改革——推出小學期制,又一次掀起高等院校的學期改革熱潮。中國傳媒大學、中山大學、海南大學、大理學院等南方高校,先后推出學期制度改革,不同的是第三學期不都是設在暑期,而是根據所在地區氣候特點進行確立。如海南大學依據海南的氣候特色及其冬季旅游吸引力,將小學期設在冬季并取得喜人成就。由此,開放式辦學理念已廣受重視,參與學校的種類繁多,層次齊全,既包括985院校、211院校,也包括其他普通高等學校,其中不乏一般高等職業學院。如北京城市學院就是學期制度改革較早的職業院校之一,而且取得了成功。目前為止,盡管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的學期制度改革并未做出硬性規定,但學期制度改革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時俱進歷程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自2004年北京大學率先推出以及多所高等院校的積極響應,學期制度改革在我國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成功經驗。北京大學不僅在暑期學校為學生們設置了寬口徑、多種類的課程體系,而且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一流大學的暑期學校,同時,還赴國外開設暑期學校,提升其大學國際化水平。另外,中國人民大學暑期制度改革雖然年限不長,但其高端切入的做法顯示其暑期學校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即暑期學校采用全英文授課,讓國內高校學生不出國門就能夠聆聽世界名師授課。同時,暑期學校還開發了專門的全英文網站,介紹暑期學校項目、招生信息及教學管理情況。在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兩所國內名校全面推進暑期學校改革對擴大中國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發揮了帶動作用和經濟效應。
學期制度改革在國家重點名校成功實施并逐日提升的同時,許多省屬地方院校也在扎實推進學期制度的改革并不乏成功案例。海南大學就具有典型性,海南大學作為省屬國家“211工程”大學,靠教學改革創品牌、求發展是其發展戰略,該校順應全國改革之勢,于2009推出學期制度改革,由傳統的“二學期制”改為“三學期制”。海南大學的學期制度改革并未追隨和照搬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設置暑期學校,而是結合海南省氣候特點及其旅游優勢,推出冬季小學期[3],在小學期里,學校聘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英國格林威治大學著名教授以及科研機構的著名專家學者來校為本科生授課,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目睹名師風采、開拓學術視野、提高學習水平。
學期制度改革的實施在公辦高校得到普遍認可的同時,在民辦高校也不乏成功案例。北京城市學院于2005年緊隨北大、清華兩所學府之后開設小學期,然而不同于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絕大多數院校小學期給那些有創造力的學生一個自由、廣闊的空間,北京城市學院的小學期授課特點是鞏固和延伸型,即重點是鞏固和深化所學的知識,提高實踐能力,為下一階段循環做好準備,為其培養適合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實用型人才打好基礎。北京城市學院立足本校發展實際,創建小學期并結合自身教學目標與定位,設置其小學期內容和形式,為其教學實力不斷增強、就業率保持全國領先乃至招生實力迅速增強提供了堅實保障[4]。北京城市學院作為一所民辦高校,其小學期制度的成功運行為我國學期制度改革進一步的擴大與拓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2004年以來,高等教育的學期制度改革在我國得到了廣泛認同,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學期制度改革是一項系統長遠工程,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還存在諸多亟待關注與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博學是創新的重要基礎,也是激發創新思維的前提,現代大學的專業教育一定要建立在更為廣博的知識基礎之上。為此,高等教育的教學課程配置,應尋求基礎課與專業課的科學搭配和有機結合,加強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共融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有機交叉[5]。具體而言,應依托大學學期制度改革而形成的新型教學階段劃分特征,將專業知識與人文社會、數理自然乃至藝術美學知識有機地在長、短學期之間予以搭配和融合,力求博、專平衡,建立一個內容廣泛的課程體系。通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跨專業、跨學科、跨學校自由地選修、輔修,使其專業課的學習具有更為廣闊的知識基礎和素養積淀,為將來“大師型”學者的產生創造條件。
學期制度改革的宗旨是順應國際化潮流,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能力[6]。為此,建議我國高等教育依托學期制度改革,尋求多維共推策略,即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手段、多層面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各種能力。一是大學在春秋較長學期重點訓練開發學生的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創新能力練就奠定基本的思維基礎,為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提供必備要素;二是要利用暑期學期的多類課程設置的有機組合,著重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乃至組織協調能力;三是在夏季小學期的學習活動中走出本校校園,到社會、到實習基地乃至到其他高校參加小學期活動,練就其選擇與決斷力,培養其動手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能力等;四是在學期制度改革與實施中搭建多種平臺,為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提供機會,把學生塑造成具有自覺、自律品格,富有敬業負責與時代精神的棟梁之才。
學期制度改革成功與否,不只是高等學校單主體行為能決定的,而且只靠高等院校的力量推動是遠遠不夠的,而必須是多主體參與和多部門協調。對此,應注重一下幾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具有“準公共品”特征,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政策制定與資金支持。政府職能部門諸如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缺位與制度缺失問題,制約著高等教育學期制度改革的良性運行和進一步深化。同時,相關企業集團對學生實習基地構建與運行的關注與參與,也是提高學生第二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前提。所以,建議相關部門給予關注和相應政策支持,這是高校學期制度改革規范與提升的重要條件和基礎。
二是隨著小學期活動的逐漸開展,各校間的學分轉換、學費收取等也需要相關政策與制度亟待出臺。建議以區域為單位,建立或借助相關管理機構,構建學期制度改革協調機制與協商制度,讓學生的小學期實習有章可依;同時,在推行學期制度改革的學校內部也要注重行政管理上的協同與配合,加大系、所、室之間的橫向溝通,以進一步提高學期制度改革運行效益。
三是學期制度改革的暑期學期教學,教師對學生學習組織與管理的載體也亟待搭建,因為暑期學期教學比較適合以項目的形式搭建教育平臺,但我國乃至各省現有的項目申報狀況和中標比例等,難以挑此重任。所以,還需對高等院校的項目申報與招標體系進行適當調整與完善,將學期制度改革宗旨貫穿其中,才能夠切實將學期制度改革推向深入并取得實效。
創新性人才培養需要相應的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作支撐。因此,在取得現有成績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完善學期制度改革,使小學期的教學內容與模式以學科建設與發展為平臺,與人才隊伍建設相匹配,將學生吸納到教師從事的科研項目中[7]。
總之,教育是強國之基,教育是強國之路,高等教育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高素質人才輸送上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高等院校進行學期制度改革是我國面對高等教育的國內外發展情況作出的理性選擇,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的加速器。隨著相關職能部門重視與指導性管理政策的跟進以及相關企業的逐漸參與,學期制度改革將會不斷向縱深發展,學期制度改革將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通過內涵式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多贏之舉。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2]魏月蘅,王曉櫻.推出“冬季小學期”實行“文理實驗班”[N].光明日報,2010-09-23(4).
[3]陳寶瑜,張春林.北京城市學院的特色辦學之路[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6(4):1-6.
[4]別敦榮.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與大學生管理改革[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7.
[5]別敦榮.我國地方大學的使命與發展戰略[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82-86.
[6]徐佳.學期制度改革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暑期學校項目的探索與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2(1):92-103.
[7]王正續.亟待變革的中國高校學期制度[J].同舟共進,2013(2):23-24.
【責任編輯 趙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