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娜
(清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反思與重構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論
——基于價值觀的視角
黃穎娜
(清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青年階段是人價值觀和心理人格形成的關鍵期,青年群體應成為健全心理人格和價值觀教育重點關注的對象。因此,基于價值觀的視角,來分析青年健康心理問題與價值觀的關聯,用思想建設和心理引導的方式構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論,使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進而促進青年群體獨立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養成。
價值觀;價值觀教育;心理健康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判斷個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基本依據在于考察其是否具有一種正確合理的哲學觀。縱觀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自上世紀初以來,青年始終是促進思想啟蒙和社會變革的先鋒和主體力量。青年群體能否以科學的價值觀作為指導,進而保證自我存在的健康性,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然而,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青年群體面臨著多種價值觀念的沖突和選擇,青年在這個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心理狀態的失衡,甚至誘發心理疾病,而心理平衡依賴于自我價值觀的內部調節。如何從哲學視角出發對破解青年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方法論進行反思和進行理論溯源是本文的核心要旨。筆者試圖在價值觀與心理健康關聯與互動中尋求二者的作用機理,以實現通過對青年開展價值觀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構建科學有效的自我調節機制來抵御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
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和社會行為三方面的意義,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諧是一個健康人必備的條件。通常,一個心理健康的個體其心理活動處于一種穩定、平衡的狀態,認知準確、情感協調、意志健全,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并較好地適應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化的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是一種以較高認知水平和穩定的情緒為核心的一種健全心理狀態,其中認知是其他心理活動的基礎,并直接影響著動機和行為。在現實的社會實踐中,個體內在需求與主觀現實始終是一對矛盾體,而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取決于以上兩因素。當青年的個體內在需求與主觀現實的差距在認知上產生沖突,而青年無法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來協調時,就會外顯為某種不適當行為,并伴隨出現沮喪、焦慮、抑郁或過度亢奮等不良情緒,這就產生了青年心理健康問題。
價值觀是關于實踐目的和實現目的的主體尺度以及人的需要、外部客觀世界與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等問題的哲學理論[1]186。價值觀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確立和體現出來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價值體現,或者說是主客體在需要與滿足需要之間的一種實踐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價值觀的學說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論指導。價值觀作為最高層次的價值意識和價值意識的核心,是價值意識中具有普遍性、概括性和社會性的價值原則,是人們面對社會生活實踐根本問題時的基本態度和立場,它是實踐活動的總的精神動力、總方向、總目標[2]。價值觀一旦形成就對人們的意識和行為起到驅動、制約和導向的作用,統攝、影響人們對具體事物和事件的評價[1]196-198。價值觀在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和方法借鑒的同時,價值觀又是青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價值觀是影響個體的心理傾向的主要因素,而價值認知是價值觀最為核心的心理成分。現代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把青年對現實的客觀認知作為基礎,要求青年在現實實踐中鍛煉其心理調節機能,調和個體內在需求與主觀現實的沖突,避免心理活動機制與現實社會生活的脫節現象,進而實現培育青年健康心理人格目標。綜上所述,價值觀與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論與實踐上具有內在一致性。
既然青年心理健康問題與價值觀有著緊密的邏輯關聯,那么如何從價值觀的視角對青年心理健康進行更深層次、系統地解構,以期在價值觀與心理健康關聯與互動中明晰二者的作用機理,進而為破解青年心理健康問題提供路徑參考是我們必須回答和處理的理論議題。
(一)價值觀的內容維度與青年心理健康的相關性
從價值觀的內容維度來考察,價值觀包括社會政治信仰(理想)、人生觀、科學觀、道德觀、審美觀等五個內容維度。“信仰是關于最高(或極高)價值的信念”,是一種堅定信念和執著追求,表現為人生追求的總目標和人生價值體系的最高價值原則或基點[3]。信仰是個體對自我發展遠景的堅定的價值預期。埃利斯明確闡明了信仰與心理健康的關聯,指出認知影響人的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人生哲學與行為風格,而我們的情緒根源于我們的信念、評價、解釋以及對生活情境的反應[4]。人生觀是人們關于人生意義、人的價值、人的幸福和自由的根本看法。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生觀是個體意識傾向的核心,而個體意識傾向性直接引導主體自身行為的傾向性。人生觀是對自我生存價值的認知和自我行為的指向性標準。個體一旦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便可以正確認識自我得失,積極樂觀的去應對外界對自身的正向或負向的刺激,調和個體內部需求與主觀現實的矛盾,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科學觀是人們對于事物客觀性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正確的科學觀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的正確反映,人們正確地改造自己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均要以科學觀為指導。個體一旦對科學觀產生認同,就會成為尋求真理的主體,就會遵循發展的邏輯,推進自身認知結構的分化與整合,進而提高其與客觀事實相符的方式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健康心理的形成。道德觀是一個社會的主導倫理原則,是社會倫理精神的體現。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對個體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進和發展價值。個體一旦將道德觀內化為個體的理性價值意識,在思考道德問題時就會以邏輯的和社會的互惠作為解決道德沖突的準則,個體所外顯出良性道德行為會不斷增進個體積極情緒體驗,增進個體幸福感,并在個體與社會的自覺融合中持續提升個體生命意義,這對個體健康心理的形成均有助益。審美觀在“真”和“善”的基礎上得出的對“美”的判定,是真、善、美的統一體。而美具有重要的思想情操教化功能,因為美好事物總是與真和善相關聯。審美觀教育以其啟迪智慧、陶冶情感、健全人格等特有功能,在克服不良外部刺激對青年心理健康影響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綜上所述,價值觀內容的各維度是培養青年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礎和價值原則,對于主體在應對外界各種正面或負面刺激的過程中有正向引導的作用,對青年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具有積極作用。
(二)青年價值觀的特質與心理健康問題的相關性
青年價值觀不僅具有對既有社會價值觀念、價值規范進行變革的取向,而且在對自身價值觀念和價值行為的自我意識方面具有自我肯定性、自我否定性的特質。所謂的自我肯定性主要是指青年對自己所倡導價值觀念、所踐行的價值行為的一種堅守和肯定,而不管這些價值觀念是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是否具有普適性。此種價值觀的產生,這不僅源于青年“初生牛犢不怕虎”探索沖動,更重要的根源在于青年認知能力和實踐經驗的缺乏。從價值觀演變歷程來看,此種價值觀仍然是一種還未經過社會實踐洗禮且與同時期的社會主導價值觀不盡相符的“前價值觀”。青年價值觀的這種“自我肯定性”,如不及時加以正確引導,就會造成青年價值觀與社會主導價值觀的沖突,進而使青年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青年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陷入困境。所謂的自我否定性是指青年對自身價值觀批判、反思和重構,進行重新定位,它表征著青年價值觀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并開始走向成熟期,這是青年群體一種集體價值觀自覺。但是,由于青年群體自身的認識水平局限,過度的自我否定會使青年價值觀的發展失去了方向和自信,此種自我否定性就會由一種正向的積極因素轉變為負向的帶有自暴自棄傾向的消極因素,必將有礙于正確價值認知的形成和價值觀的確立,進而成為青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又一誘發因素。歸結到一點,青年價值觀的自我肯定性與自我否定性的特質,源于青年群體自我認知水平、實踐能力的局限,使得青年價值觀在理想與現實取向上呈現出顯著的二元性特征,從而使得青年心理健康問題在不斷拉大的個體需求與主觀現實的差距中萌生和顯現。
(三)價值觀的檢驗標準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
“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6]馬克思在把人與動物進行比較的過程中闡明了人的實踐活動不同于動物,有兩種客觀規律性,即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在起作用。[1]188真理尺度是指制約實踐的外部世界的客觀規律;價值尺度則指人在實踐過程中所能支配的自身的內在尺度,以及作為實踐活動承擔者的人的內在要求和規定性,把其運用于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去,從而使實踐結果與人的目的、要求、需要相一致[1]144。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統一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當兩個尺度相吻合的情況下,作為實踐主體的人的價值觀才有可能對實踐起到正確的指導作用。實踐活動兩個尺度也成為檢驗價值觀正確與否的標準。
從心理問題發生機制來看,心理問題的形成依賴于個體需求與主觀現實的差距[6]。價值觀作為一種認知成為了刺激與反應的中介,外界信息輸入人腦,通過價值觀進行“過濾”,從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的性質及意義。各種認知間的協調程度、穩定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心理平衡狀況。正確的價值觀作為一種經過真理和價值雙重尺度檢驗的科學認知和價值原則,可以有效整合主體對外部世界和主體自身規定性,進而使主體形成穩定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使主體在各種復雜的環境下保持一種相對平衡的心理狀態。反之,當價值觀處于一種矛盾、沖突狀態時,人就會產生心理沖突和心理失衡,從而導致認知水平與行為能力之間的錯位,進而產生心理問題。由此可見,作為價值觀檢驗標準的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就成為了個體需求與主觀現實之間一種重要調節機制,維持個體心理的動態平衡。
如何通過價值觀教育提出解決青年健康心理問題的方法論原則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要關注價值觀教育,同時也要有意識引導青年形成自我凝聚主流價值觀共識的能力,有意識地克服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全面與重點相結合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從獲得價值觀的心理學路徑來看,社會學習理論核心是學習,認為是外在的影響導致了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反應,從而決定了個人在社會、道德、美學領域中依照標準行事的能力和意愿[7]。因此,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青年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正確價值觀的基本方法。如前所述,價值觀的各內容維度與青年心理健康存在緊密的邏輯關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所形成的主導價值觀,作為一種系統化、理論化、規范化的思想體系,具有廣泛的認同性、普適性,對人們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影響著青年一代思想意識的成長,關涉到造就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教育主要內容,即通過對青年開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仰教育,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教育,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科學觀教育,集體主義的道德觀教育,真善美相統一的審美觀教育等五個方面的教育活動,使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為塑造青年健康心理人格奠定價值觀基礎。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堅持全面與重點相結合的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五個內容彼此相互貫通是一個有機整體,對人的全面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開展價值觀教育時應注重價值觀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全面性。青年價值觀教育內容應因青年群體在特定的年齡、背景、環境和文化條件下所強調的價值內容和特征而有所側重。
(二)肯定與否定相結合培養青年價值觀自主建構能力
認知發展理論作為個體價值觀形成的又一個心理學路徑,其繼承了建構主義傳統的認知發展理論所強調的不是學習而是構建的理論主張,它指出對價值及其重要性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對現實的規范化特征進行積極建構和重構的過程[8]。
如果個體要想內化某種價值觀,他必須在參加討論價值取向(特別是關于道德)中解決價值沖突的經驗以及有意識地嘗試在人際交往中建立群體規范的經驗。如前所述,青年價值觀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與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相伴隨,此種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貫穿于青年價值觀自我建構與重構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青年獲得了解決價值沖突和重構集體價值規范的經驗,最終才使得價值觀得以內化和生成。雖然,此過程是青年群體的自主建構過程,但自主并不意味著漠視外部世界的正確引導和及時干預。青年如果不能及時走出價值觀的沖突困境,就會在價值觀沖突的漩渦中迷失自我,進而導致價值和信仰危機。青年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需要精心呵護和善意矯正。在對青年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甄別正確的價值觀和錯誤的價值觀,及時肯定青年正確的價值觀并進一步強化對其的認同。同時要堅決批判和及時否定錯誤的價值觀,因勢利導,引導青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肯定與否定相結合的引導方式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培養青年在相關價值沖突事件中判斷各種價值重要性所需要的認知能力,促進其良好心理意志品質的形成,在正確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基礎上,實現自我肯定性和自我否定性的有機統一,及時化解在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
(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結合培養青年凝聚主流價值觀共識能力
雖然社會學習論與認知發展論所提倡的是兩種截然相反的價值觀獲得路徑,但我們沒有必要將其作為兩種相互對立的理論思潮,以對立的方式來討論。綜合兩種理論主張,我們認為外在規范性因素和價值的積極重建過程及其意義均對個體價值觀的生成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鮑爾提出了“公正社會”方式,即幫助個體習得價值觀的一種整體性策略,按照這種方式社會成員按照民主程序建立起高度共享的價值體系而共同遵守之[9]。這給我們價值觀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啟示。我們應致力于構建一種凝聚社會主流價值觀共識并施之以教育的整合模式。那么何以凝聚主流價值觀呢,如前所述,在實踐活動中只有遵循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才能確保實踐的成功。正是基于實踐的這一要求,逐漸形成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以二者統一作為實踐的指導思想和行為規范的價值原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作為一種實踐精神,青年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直接感受到它們的作用,直接認識到它們對實踐的重要影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更自覺地將二者融入社會實踐之中。因此,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實踐中,以真實的事例來引導青年認識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社會實踐中所發揮作用的區別和關聯的辯證關系來深化青年對二者的理性認識,最終讓青年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親身感受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實際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在實踐中真正貫徹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價值觀準則,凝聚社會主流價值觀共識,并最終使得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形成協調個體需求與主觀現實差距的穩定調節機制,維持心理的動態平衡。青年價值觀教育是青年社會化過程,在明確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從而為青年健康心理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礎,不斷引導廣大青年朝真、善、美的目標邁近,實現自我超越,從而完成自我內部協調機制的有效構建、保證個體自身心理健康得以實現。
[1]吳倬.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
[2]趙甲明,吳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84.
[3]吳倬.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的理論思考[J].教學與研究,2004(6):92.
[4]GeraldGorey.咨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M].李茂興,譯.臺北:揚智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416.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7.
[6]康靜梅,于冬.心理問題的形成機理及社會文化在其中的作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28-129.
[7]MisehelW.,Misehel H.N.A.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to morality and self-regu lation.In:Lickona T.(ed.)Mor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Theory,Research,and Social Issues[M].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New York,1976:90-102.
[8]Kohlberg L 1985 The justcommunity approach tomoraleduc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In:Berkowitz M W,Oser F K(eds.)Moral Educ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M].Erlbaum,Hillsdale,New Jersey,1985:79-92.
[9]Power F.C.,Higgins A.,Kohlberg L.1989 Lawrence Kohlberg’s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9:147-178.
【責任編輯 王鳳娥】
B844.2
A
1674-5450(2014)03-0158-04
2013-11-20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JG13DB006)
黃穎娜,女,遼寧彰武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