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婷婷,張大為,門廣智
(1.遼寧大學 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2.沈陽藥科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16;3.沈陽造幣有限公司,遼寧沈陽11004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國家越來越認識到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柱性作用,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文化產業有其區別于其他產業的自身規律和特殊性,因此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也需要承擔特殊的社會責任,本文正是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來探討文化產業的發展。
最早出現文化產業這一詞語是在1947年出版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中,由法蘭克福學派的馬克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因其角度不同而各有不同,如美國根本沒有文化產業這一說法,一般只稱版權產業。日本則從知識產權角度對文化產業進行界定。
通觀國外學者對文化產業的定義,大都強調文化產業的相關特征和屬性。尼古拉斯·加納姆強調文化產業的服務性,認為文化產業是生產、傳播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社會機構;約翰·霍金斯強調文化產業的創意發展方向,將文化產業定義為那些包括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產業等在知識產權法的保護范圍內的經濟部門生產的產品;文化產業以文化作為其要素內容等,特別是強調了文化具有經濟價值,這使得文化能夠成為一種產業。
2003年9月,中國文化部在其制定下發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將文化產業定義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國家統計局在最新的產業分類指導目錄中,將文化產業劃分為第三產業,并將文化產業定義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這兩個定義闡明了文化成為一種產業的具體內涵。
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出現的時間很早,大約19世紀就在西方國家出現了,但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中真正開展起來是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不斷展開,社會責任運動在世界各國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尤其是90年代以來,企業社會責任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得到了豐富和擴展。
關于社會責任的概念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眾多學者就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早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是學者Oliver Sheldon,他在其1924出版的著作《管理的哲學》中第一次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
Howard R.Bowen在其1953年出版的《商人的社會責任》一書中,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如下定義: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商人按照社會的目標和價值,向有關政府靠攏、做出相應的決策、采取理想的具體行動的義務。由此,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才正式為人們所關注,理論界也開始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深入研究,由于Bowen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大貢獻,卡羅爾尊稱他為“企業社會責任之父”。
Bowen之后,許多學者都試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進行定義,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進入到百家爭鳴的階段,但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Friedman和Carroll,但有意思的是Friedman和Carroll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Friedman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堅決反對者。他認為企業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獲取利潤,為股東創造價值,而其他的行為如慈善捐贈等只會降低企業的收入,對企業的發展不利。
與Friedman的觀點不同,Carroll大大拓展了企業社會責任的范疇,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貢獻頗大,他在其文章《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中提出,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四個方面,即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自覺責任(后被改為慈善責任),也被稱為四責任框架,隨后,Carroll又把四責任框架演變為金字塔模型,金字塔被分為四個層次,按由上到下的順序排列,依次是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這四個層次被賦予了不同的權數“4、3、2、1”,這一金字塔模型也被稱為“卡羅爾結構”,卡羅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至今仍然被認為是最經典的,其后許多其他學者的定義都是在他的定義的基礎上進行的修正和拓展。
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在我國開展的比較晚,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引進加之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許多問題開始凸顯,我國學者才對這一問題開始關注并進行研究,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研究和社會責任實踐的開展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和成果。
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是什么?企業社會責任的維度包括哪些?這個問題是界定文化產業社會責任內容的前提,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維度,不同的學者都有過相關的研究,看法也各不相同,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卡羅爾的金字塔模型。在卡羅爾之后,又有許多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維度進行了探討,但并不是顛覆性的理論,而是大多在卡羅爾四責任框架基礎上進行的擴展和修正,如Elkington于1997年提出了“三重底線”模型,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必須或者至少要包括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這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底線;我國學者鄭海東于2012年根據利益相關者的理論,將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內部人責任、外部商業伙伴責任和社會公眾的責任等。
本文根據卡羅爾的四責任模型分析文化產業作為一般產業所應承擔的一般社會責任和作為特殊性的產業所應承擔的特殊責任。
文化產業作為眾多產業中的一員,具有與其他產業相同的企業社會責任。
經濟責任。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為社會公眾提供其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謀求自身的發展,這就要求企業要以一個公平的價格出售其商品和服務。文化企業的經濟責任就是要提供給大眾以滿足其精神享受的,更重要的是大眾能夠消費得起的文化產品,同時又能收回投資,獲得發展。
法律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要求企業在法律的框架中開展其活動,所有的行業首先要遵守國家的《憲法》,其次又要遵守《公司法》《合同法》《專利法》等的規定,最后根據各個行業的不同,還要遵守各個行業的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文化企業要遵守《著作權法》《文物保護條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
倫理責任。倫理責任是那些為社會成員所期望或禁止的,尚未形成法律條文的活動和做法。文化企業對保護環境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盡管文化企業不像鋼鐵、煤炭企業那樣,對環境污染有重大影響,但我們看到近年來因為拍電視劇、電影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時間也時有發生,如《無極》劇組對碧沽天池生態環境的破壞。
慈善責任。慈善責任是企業自愿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行為,包括企業捐贈、贈送產品和服務、企業自愿參與社區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活動。文化產業因其產品具有文化傳播的功能,因此在履行慈善責任上具有更加大的優勢,能夠起到更大的作用,我們尤其應該鼓勵文化媒體傳播公益理念等活動。
文化產業提供的產品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對購買其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能夠起到思想滲透、價值觀傳播的作用,對社會公眾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發展具有引導的作用,因此文化產業還有其特殊的社會責任,那就是推進精神文明、培養優秀文化的責任,簡單概括就是文化責任。這里的文化責任包括文化創造責任,指文化產業有創造優秀、引領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的文化作品的責任;文化傳播責任,指文化企業有傳播健康的精神文化的責任。
文化企業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主體,文化企業是否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關系到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也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否能夠順利實現,更與企業自身的發展密切相關。
第一,一般產業屬性要求文化產業承擔社會責任。文化產業首先是作為一般產業存在的,一般產業的共性就是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因此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有責任承擔社會責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逐步凸顯,企業過分關注經濟利益,忽視社會利益,而公眾對企業賦予了更多的要求和期待,然而現實的巨大差距導致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如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汶川地震捐贈事件等。這一系列事件都引起了廣大民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廣泛關注,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和關注也越來越多,國家也開始通過法律法規等強制性手段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進行規范和制約。
第二,文化產業的特殊性要求文化產業承擔社會責任。文化產業具有其特殊性,他與其他產業有著不同的使命和規律,那就是文化產業提供的不是普通的產品和服務,而是提供精神產品和服務,這些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能否順利完成,關系到群眾生活質量能否得到保證,更關系到整個的社會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的建設是否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因此文化產業更有責任去承擔社會責任。
第三,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要求文化產業承擔社會責任。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提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同時提出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黨的十八大也強調要將文化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決定了文化產業更要樹立社會責任觀念,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
綜合以上分析,承擔社會責任是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必須堅持的,對文化產業自身的發展、對滿足人民群眾高水平的文化需求和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產業因其產業的特殊性,要求其在經營和發展的過程中要更加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如何使文化企業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呢?
首先,要按照發展文化產業為支柱產業的方向制定文化產業企業社會責任的戰略規劃,對于文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加以明確規定,并確定文化企業不同時期履行社會責任的重點,并要求文化企業嚴格執行。其次,嚴格執法力度,對不顧社會責任,尤其是那些三俗產品、盜版制品等堅決抵制,一旦查處給予重罰,甚至要求相關企業退出市場,加大文化企業罔顧社會責任的成本,規范其行為。再次,要求文化企業定期公布社會責任報告。據統計,上市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數量近年來穩步上升,從2007年的47份,到2012年5月的592份。盡管很多企業都積極主動的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但文化產業卻很少有相關的社會責任報告,政府應督促文化企業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讓民眾了解文化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這對文化企業也能起到督促和壓力的作用。最后,針對不同類型和性質的文化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和稅費優惠,對于那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或對社會責任履行有突出貢獻的文化企業給予一定的物質和名譽獎勵,提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那些高雅、傳遞正能量的文化產品給予一定的稅費優惠,而對于那些低俗的文化產品則應加大稅費力度。
第一,行業應發起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倡導所有文化企業兼顧社會效益,履行社會責任,對于新進入的企業也應要求其嚴格遵守履行社會責任的行業盟約,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向社會提供負責任的、高質量的文化產品。第二,成立中介組織或第三方機構對文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中介組織和第三方機構能夠更加獨立和客觀的對文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進行評價,他們可以定期的對文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情況進行檢查,對文化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跟蹤監督,并適時對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文化企業進行提醒,因此他們的作用至關重要。
第一,文化企業應樹立社會責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宏觀層面來說,優秀的文化作品能夠引導和激勵一代人或幾代人,而低俗的文化作品可能會毀了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企業應該時刻保持這種文化自覺,時刻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提醒自己以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為己任;從微觀層面來說,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并不是僅僅針對文化產業,而是對所有企業的共同要求,社會責任也早已不僅僅是國家的規定和社會的期待,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認識到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的重要作用,那就是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的信譽和口碑,這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文化企業也應樹立這種認識,從企業自身發展的角度主動積極的履行社會責任,時刻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第二,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將社會責任的履行納入到企業治理中來,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以企業社會責任道德標準(SA8000)來要求自己,把社會責任納入到企業日常決策過程中,建立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第三,引進優秀的文化管理和創作人才,高素質的文化人才是文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礎和保障。
[1]Bowen,H.R.SocialResponsibilitiesof the Businessman[M].New York:Harper&Row,1953.
[2]Carroll,A.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Model of Corporat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9(4):96-103.
[3]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
[4]盧代富.公司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喬治·斯蒂納,約翰·斯蒂納.企業、政府與企業[M].張志強,王春香,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6]李思屈,李濤.文化產業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7]劉國強.世界有關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策略[J].理論參考,2010(10):61-62.
【責任編輯 曹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