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成都 610066)
日本明治前期一場引人注目的思想交鋒
許 曉 光
(四川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成都 610066)
日本明治時期,由于曾高舉“天賦人權”理論大旗的著名啟蒙思想家加藤弘之在政治思想上的轉向,圍繞天賦人權問題,社會輿論界展開了一場著名的思想交鋒。交鋒主要集中于人類權利是否為天賦、人類要獲得權利是否只能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手段、人類與動植物的生存競爭和自然淘汰有無區別、人權與法權有無區別等焦點問題激烈展開。日本社會輿論大多數對加藤否定天賦人權的學說進行了批判,澄清了一些政治學說中的模糊概念,為即將出現的新憲法的人權保障內容提供了思想依據。
加藤弘之;天賦人權;思想交鋒;進化論;法權
日本明治時期,宣揚人的權利成為推進近代化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這一宣揚過程中,勢必出現不同政治觀念的相互碰撞。這種碰撞的突出表現,便是明治時期在日本思想界出現了一次社會影響極大的針對天賦人權問題的思想交鋒。關于此次交鋒,學術界盡管有少數相關論著曾略微提及,但均未進行專門研究。筆者認為,此次思想交鋒在日本政治學史乃至政治發展史上意義重大。通過這次大論爭,舊時代無視人權的封建等級觀念受到進一步否定,近代化權利觀念更多地被人民所認識而深入人心,對日本政治近代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它不僅澄清了一些政治學說中的模糊概念,還為即將出現的新憲法的人權保障內容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有必要對此次思想交鋒的起因、焦點等問題作深入剖析,以彌補我國學術界對日本近代化研究的缺失。
這次思想交鋒產生的原因,在世界政治思想史上極為罕見,甚至令許多當時人和現今不少歷史學家感到不可思議。這就是在明治初期曾經高舉“天賦人權”思想大旗的著名政治學家和啟蒙思想家加藤弘之(1836—1916年)的立場似乎突然轉向,由大力主張天賦人權,轉為用社會達爾文主義極力否定天賦人權觀念及其理論①。1881年11月22日,加藤向內務卿山田顯義呈交了將主張天賦人權的《真政大意》和《國體新論》絕版的書面要求,提出兩書“記載主旨為謬見,因恐誤后生,被迫絕版”。山田顯義同時發出公告:“依加藤弘之博士之言,將《立憲政體略》也同時絕版。”[1]15當1882年自由民權運動達到頂峰的時刻,加藤發表《人權新說》,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原理轉用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否定了自己以前大力宣揚而又成為自由民權運動指導理論的“天賦人權”政治學說。加藤此舉如石破天驚,震撼了整個日本政治學界,在社會上引起了極為強烈的反響。
加藤為什么會在政治學說上發生如此大的轉向?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直接誘因據說是受到了水戶學派的保守主義分子海江田信義等人的威脅②。但據加藤自述和學者分析,這僅為非常次要的原因。1897年,《太陽》增刊登載了加藤等12位日本最著名文化人的自述。加藤在自述中談到了當時受威脅的心理狀況:“我在聽到其話時,著《國體新論》時的主義已在心中變化。其主義即以天賦人權為基礎書寫的,所以自己的考慮已有改變,因而那樣的主義是不存在的……出版以新主義所寫之書,同時也就要因舊著有錯誤而絕版……恰好此時聽到密話,雖說與我所想不完全符合,但我主張其說之想法也不少,所以并非因為接受密話,早就答應了將其絕版之事。”[2]264
撇開暴力威脅因素而從政治學領域考察,是什么原因促使加藤弘之的政治學理論發生根本轉變呢?這與當時歐美的生物進化論傳入關系密切。隨著近代早期日本大量引進西方的科學、哲學,進化論也在日本社會流傳。著名文人三宅雪嶺(1860—1945)說:“進化一詞如生翼而飛,留心新知識的人們,動輒將進化掛在口邊,認為只要一說進化,仿佛所有問題便迎刃而解。”[3]432加藤也承認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進化論影響才轉變了自己以前的認識:“余歷來曾醉心于天賦人權主義,著《真政大意》、《國體新論》等,其中大力主張此主義。然而近日始信進化論為實理,以后便頻頻懷疑天賦人權之實存。于是根據諸氏之書駁斥天賦人權主義。”加藤列舉了德、奧若干學者之著作后,認為這些書吸取了達爾文進化論觀點,“完全否定天賦人權,頗可稱卓見”,通過閱讀這些書籍,自己“開始明白歷來與心理有關之理論概起于妄想,因此,天賦人權不會實際存在”,“既得權利與邦國共存亡,可說須臾不能與邦國相離”,“強者壓迫弱者,優者制服劣者,構成通古今不變之常理”;最終他得出結論:“自由、自治、平等、均一之權利決不出于天賦,實由世道之開明逐漸產生和進步的。”[4]371-372由此可看出,加藤主要是在較深層面接受了西方進化論的影響而逐漸改變了自己原有的觀點。他自己也認為:“所說人類天然具備權利即所謂天賦人權,乃任何證據皆沒有之謬說。這樣所說的權利決不是客觀存在。隨后,又研究了近來西洋興起的彼達爾文之進化主義,越發感到所說人類具有的天賦權利是不存在的。明白了所說人類的權利,乃為隨著人類社會逐漸開化而發生之道理。”[2]263-264因此,加藤的思想轉化絕不是僅僅因為受到暴力威脅便發生的,而主要是受到西方進化論的影響后逐漸發生的。
盡管史學界對加藤弘之的理論轉變感到十分驚詫和不可思議,但這種轉變絕非突然發生,在這之前加藤的學說已開始出現轉變的征兆。早在1874年的議會思想大論爭中,加藤就根據“愚民觀”提出了設立民選議院“尚早論”。1876年,加藤翻譯并出版里貝勒的《自由與自治》一書時,先譯了德文原書的第一、二章,但后面有關抵抗權的學說部分沒有翻譯便中止了。《自由與自治》論述了各種自由權和抵抗權思想,表面看來是激進的政治學論著,但實際上屬于溫和而漸進的政治學說。此書對不少日本著名思想家影響較大,成為“天賦人權時期加藤的自由權思想的源流之一”。加藤在《國體新論》中就曾引用里貝勒的思想。而他之所以棄譯以后有關人民抵抗權思想共19章,正說明此時他的學說已開始發生轉變,“加藤弘之對自由權思想的接受,以里貝勒的《自由自治》為最后之書。以后,便在放棄天賦人權思想的過程中,使接受西洋政治思想的態度逐漸變化了”[2]212。
綜上所述,加藤弘之的思想轉變絕非突然產生,而是在受到進化論影響后迅速變化的。這種轉變最終引起了近代早期日本政治學界的一場大論爭。
這場著名思想交鋒是從1882年加藤弘之發表《人權新說》一書開始引發的。交鋒具體表現為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的弟子矢野文雄于當年12月發表長篇論文《人權新說駁論》,民權理論家馬場辰豬和植木枝盛于1883年分別發表長篇論文《天賦人權論》和《天賦人權辯》,《東京每日新聞》從1882年11月10日至11月26日共發表9篇連載社論《評人權新說》,反駁加藤弘之否定天賦人權的理論。這場論爭主要圍繞以下幾個焦點問題進行。
(一)人類的權利是否自然形成
加藤弘之在《人權新說》開始第一句話便是“優勝劣敗是天理矣”,強調“我進化主義應是將來促進人世大開明之最大源泉”,然后指出所謂天賦人權不過是妄想,“所謂天賦人權,決非能證明其實際存在,全產生于學者之妄想”。加藤認為這種主觀妄想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盧梭,指責盧梭“天性慷慨激烈……因其遇專制壓抑,不堪憤懣之情,故能著實研究事理,遂受自己的妄想所誤,寫了那部《民約論》”。盡管近來主張人權的思想不如盧梭思想激進,但“凡天賦人權主義,不問其過激還是靜穩,終究不免于妄想主義”,他主張“以有關物理之學科之進化主義駁擊天賦人權主義,用進化主義駁擊天賦人權主義就是以實理駁擊妄想”[4]355,357,358-359,即運用所謂“科學”的方法去駁斥“妄想論者”用純粹思辨的論證方法所得出的結論。
矢野文雄“從人類的自由、自治、平等、均一之權利的本體果為如何之物”,對加藤的觀點進行駁斥。他稱人類的基本權利為“道理權利”,這些權利來自天賦,因為它與人們的“性形”相吻合:“若要判斷其果然真成道理權利邪無非邪,學士論者也亦必先將之同由人類之天賦與之性形相較照。而后,認定其果真沒有違背性形之事,始將之當作道理、當作權利……故道理權利之真體本源不得不說存在于人類天賦之性形中。”他對權利下定義道:“構成權利之物,即表示限定吾之所有與他人所有之界限之物,構成防范他人無故侵凌之道理。而自由、自治、平等、均一之權利即為拒絕他人侵凌之道理之一部分。”即強調了人類權利自然形成。這種權利將每人與他人明顯區分出界限,而且具有防范他人對權利侵害的正當性,這些皆構成了權利的本體。矢野的解釋雖較抽象,但強調了權利天賦這一政治學原理。他認為權利本體自然存在:“以遵從天性之道理權利,世人為天賦之事亦并非無理……自由平等之權利,其實行也有盛衰遲速,但此權利之本體卻不曾消長生滅。”因此他的結論是“將人類道理權利看成由人類天賦之性形產生之物”[7]394,399,400,398。
馬場辰豬認為:“從理論上論來,就人之權利乃天賦,起因于自然之說,沒有直接反對之理由。”他甚至主張天賦人權學說即便是“妄想”也并非有害,因為科學大多起源于“妄想”,“據進化主義考察之,人類社會之事物,大概最初都沒有完全形成者……漸漸隨其進化,具其形體,然后始成完備。雖思想上之事亦然。其始不可不謂起于朦朧之妄想說,進化上達,終至確定之一大主義”,即思想的不完全成熟并不能貶低為妄想,否則加藤崇尚的進化論也應稱為妄想[8]81-84。所以,馬場主張謀求平等自由的天賦人權是順應自然,而決非加藤所貶低的海市蜃樓:“人類謀求自然權利,則為尋求平等自由。其尋求平等自由,則為尋求對人類生存障礙寡之道。其尋求對人類生存障礙寡之道,則為謀求人類之生存。其謀求人類之生存,則為尋求人類之幸福。其尋求人類之幸福,則為欲達人生之目的。其欲達人生之目的,則為欲全自然力之變化。其欲全自然力之變化,則要遵從不消不滅之自然力之作用。只有這樣,由此自然法產生之權利非人為制作,可謂天賦人權。憑何稱之為海市蜃樓邪?”針對加藤所說人類自古以來便相互“搏噬”,所以不存在天賦人權的觀點,馬場認為趨利避害乃人類天性:“人類在謀求生存之道時,選擇其障礙最少的方向乃人類自然之道理。故人類若欲生存于此世,必不得不依據此道。”[8]99-100而所謂“搏噬”,不過是人類爭取自由平等的努力。
植木枝盛則運用了更為巧辯的方式來反駁加藤的論點。他首先表示“并非要從頭否定達爾文之進化論,因天地之間不得不有弱肉強食之勢”,但提出正因進化論正確,更加證明天賦人權之必要:“如云彼之弱肉強食、優勝劣敗之勢,就知此存在于天地世界之事,更愈加認為天賦人權之必要也。”他主張:“吾輩所云天賦人權,未必與國家法律之有無相關,直接根據其天之征兆而主張之……故作為人,謀求幸福,是有關其人之道理,而當其人應行之事,此即就其人之權利。是不可云之為天然之人權乎哉?”植木的“天”明顯是指自然,即人的權利生而具有,并不因法律未建立便不存在,他機智地以加藤自身舉例,反駁了其攻擊天賦人權論觀點:“社會存在優勝劣敗之實,本來決不能否定人有天賦權利之說法……然而加藤氏猶根據此世有優勝劣敗,便云原來就無人權乎?若果然,則在此有比加藤氏更優之人,其人若能足以奪取加藤氏的生命,加藤便無生命之權利耶?豈不危哉?”[9]168,172,181以此反證了天賦人權的客觀存在。
女子的反應是迅速的,抑或是方才的摔倒只是她的佯裝,因為青辰看到,她的身子快速地翻轉過來,面向了撲過來的土狼。那種流暢地翻轉,若非事先有所準備,是很難做出來的。同時,便見一道寒光,朝著土狼掃了過去。
東京橫濱《毎日新聞》社論鮮明地強調了人類各項基本權利為天賦的觀點:“若夫進及幸福,如自由勞動、自由使用自家獲得之物品,此等自由作為得之于人之天性者,并非以人力制作而后產生。”雖然人有智愚強弱的區別,也不能改變這種基本權利的天然存在。加藤提出,法制欠缺之社會,人們便不存在天賦權利的學說是不能成立的:“然雖見法制之不得鞏固,若云無自由行為之權理即道理,在無保護生命之法律之社會,只得云無人人生活之道理。若果然,則呼吸空氣也非天賦之權利。饑而食、渴而飲也不得不云非天賦之自由……豈因其權利不鞏固,便得斷言天賦之權利全無邪?”[10]413即若按照加藤的學說,在法律不健全的社會,人們連最起碼的生存權利都沒有了,豈不荒唐?因此,該社論認為:“人之狀態雖千差萬別,若此等權利萬人同一,則主張自然權利均一之權利學派之論旨,未被加藤氏以所說擊破之。”[10]419證明加藤的學說并不能否定自然權利的存在。
(二)人類權利是否只能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手段獲得
加藤弘之認為,人類與普通動物一樣,存在著優勝劣汰的競爭關系:“隨著各自為了保持生存、完成長育而互起競爭,優者常獲勝而倒劣者,以完成自己獨立生存,且得獨自繁衍子孫,是永世不易之自然規律,即可云萬物法中之一個大定規也。”由此加藤認為天賦人權理論為空中樓閣:“吾人類為各有優劣之等差,起千萬無盡優勝劣敗之作用,此實萬物法之一大定律,為永世不變不易者。吾人類各個人決非有天然之自由、自治、平等、均一之權利,不是已明明白白乎?然而妄想論者未曾能知此明明白白不可爭議之實理,而頻主張天賦人權主義,以至認為吾人類各個人有天賦固有自由、自治、平等、均一之權利,非他人所敢奪所敢犯者。其愚其妄真可謂不堪一笑……天賦人權主義猶如空中樓閣,人雖一時悅其奇,也已到消散滅盡之時。”因此,加藤的結論為:“優勝劣敗的結果,此就古今實際和社會事實,雖容易加以證明,至于自由、自治、平等、均一等天賦人權之實存,則絕無法加以證明。”為了對這一點進行更圓滿的解釋,他又提出了一種“時勢適應”的觀點:“我人類社會之優劣等差……根據時勢相變換,故若要說精神力最優大者即優者占有控制社會之權力,即可知諸種優者中,最適應其時勢者占有社會權力之道理。”[4]358-359,370-371,363,368即只要能適應時勢,便能掌握權力獲得權利;將此理論運用到政治實踐中,便表現為人民擁有什么權利要由掌權的統治者來決定。
針對加藤的論點,矢野論述了人類權利天賦與競爭的關系:“在人類天賦之性形中,其重要者為生存抗爭之天性,以及喜好群居之天性,發明幸福之智力等是也……因已喜好群居由被上天賦予了發明最大幸福之智力,所以適度地利用此競爭,可以謀求最多數之最大幸福……以上的道理權利,皆為按照人類天賦之性形而構成之物,此性形則為天賦,故世上之學士論者將此道理權利稱之為天賦亦并非無理。”他認為人類為了追求最大幸福,預防其他力量侵害自己的正當權利,總是尋求最方便之途徑,而這種特性可以通過適度的競爭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因此權利天賦與適度競爭并不矛盾。矢野還分析了不同性質的競爭對社會將造成不同的影響,他認為暴力競爭有害,和平競爭有利,因此主張發展有利競爭,抑制有害競爭:“讓有益之百種競爭能在人類中自由地進行。因為有害之競爭與無害之競爭形成相互消長盛衰,若存在以強暴之威力侵凌橫虐他人之風俗,不用說其人民便不能從事安定的貨物商業之競爭……故若不制止有害之競爭,無害之競爭便不能產生。若人生之幸福皆由無害之競爭產生,在人間世界中,便必須盡力滅絕彼相反有害之競爭。彼天賦之平等均一之權利,即作為人類每人同一免除強暴侵凌之權利。”如果要做到這一點,應當適度限制競爭:“拒絕非理之優強者之侵凌,謀求群居共同之利益,發明最多數之幸福,適度地制止生存抗爭,此皆產生于人類天賦之性形,將之稱為天賦之道理權利亦無不可。”[7]397,399,397即便為爭取權利,也只能是根據人的天賦性形展開適度而有利的競爭。
植木認為人民獲得權利并非簡單的優勝劣敗之作用:“夫如彼近世之文明,世界各國漸趨同權,各國人民漸為平權之態……若詳核之,有各種各樣之原因……但要之,彼就他人之幸福憂患之同感也。于躬行正直中而自得,于其悖逆中而悔恨。也有其它各種情緒情款相催挑撥誘掖之,又且有靈智之啟發,由辨知實理而起來之事,可謂十分混淆。很難僅僅單純稱之為優勝劣敗之作用。”[9]201-202即各國人民獲得權利是由各種復雜原因綜合作用而完成,不能僅看作是優勝劣敗的競爭造成的后果。
《每日新聞》的社論以日本與歐美、人民與政府的關系為例,反駁了加藤的權利由優勝劣敗競爭而產生的學說。社論提出:“以勇敢豪邁論述之,歐西之人優于東洋之人。故歐西之勢力自有欲制東洋之狀,現吾人之所目擊”,但并不能“立即構成吾人應遵奉和服從之道理”,東亞人民不僅不能“做出短自家生命,又斷滅子孫,舉國土將之依附于歐西白種人以得天意之行為”,還應當“致力于盡智竭力制止此自然之勢、迅速占有同等勢力之事。此作為保全吾人生命,可以追求幸福之最良手段”;至于國內的“政府與人民之關系,也亦同之”,歷史上從來皆是“少數人把持權力”,而“此少數人往往沒有不壓抑人民之事”,這時“人民若不發揮同情相感之性,表現共同相護之性”,就會成為劣者而受到掌權的優者壓迫。難道說人民的服從也是本分?這“與云東洋人民損其身、絕其子孫,將國土獻予歐西人民,是為天意者有何異哉”?因此,社論主張人民:“不可不磨練下者之智見,擴張威勢,發揮共同相護性,以占有優者之地位,以追求自家之幸福。這不正是吾人類應當用力之所邪?”[10]422-423即劣勢者并非只能對優勢者屈從順服,可通過努力戰勝優勢者,取代其地位而獲得權利,因此進化論之優勝劣汰自然規律并不適合于人類社會。
(三)人類與動植物的優勝劣汰有無區別
加藤強調人類社會如同動物界一樣,無論如何皆不能逃脫優勝劣汰的客觀規律:“凡起競爭,必然由此生出自然淘汰。由是觀之,凡吾人類世界,可說實為以千種萬類之競爭構成的一大修羅場,在此一大修羅場中,必然在體質心性上遺傳變化優良者最終獲勝,得以打倒劣惡者以制之,與彼動植物世界全無不同。”[4]370因此人與動物一樣,并無天賦權利。
針對加藤的觀點,矢野強調了人類與自然有本質區別,不能混淆二者:“人類之權利作為與物類之態勢不同之物,決不應判斷為依其消長生滅。因而可以明白,也不可用優勝劣敗之常態論述人類之權利。”因為人類“不會考慮到禽獸草木之幸福如何。故在物類態勢中,假令在有機無機萬物之中有制服人類之優者強者,我們人類的道理也決不允許我們服從之,而應與之抗爭以保有我們的幸福……因此觀之,卻不能以物類之態勢評論一部分人類之道理”;矢野還指出了加藤論點的政治要害:若按加藤主張,人類只能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獲取權利,那就會出現“大虐小、強凌弱亦皆成為人類定數,逞武力者掠奪羸弱者之資產,強勁者斷滅無力者之性命,亦不得不被認為乃人類定數。若按此理進一步,便可云有勢力者隨意處置無勢力者為天然。最終將導致擁有得以壓制人民之勢力的政府可隨意壓制人民,也亦可引為人類定規之論理”;因此,矢野文雄提出了與加藤觀點針鋒相對的結論:“人類之道理與物類一般之道理相反……故縱令在物類之態勢中,有優者強者常常壓服劣者弱者之定則,也不能由之而云人類之優者強者可以行使壓制劣者弱者之權利。”[7]395-396,394,396即主張絕不能將一般生物通過自然競爭而產生的優勝劣汰的規律,牽強附會地運用來論證人類社會的演變規律。
馬場也論述了人與動植物之區別及人類共同點:“第一,宇宙萬物由不消不滅之自然力產生,而人類也不外是與其它動植物共同由此自然變化力而產生的現象;第二,在已經變化顯示的人類現象之外,欲達其目的之事必與其它動植物有所不同”,因為他認為人類“就其達到目的所運用之方法,常常尋求向障礙最少之地進行”[8]98-99,所以人類經常團結互助以減少困難和障礙,與動物的無序競爭有著本質的區別。
植木則認為人與其它生物截然不同,有自己的特點:“人類有行動自由,有思想,能使言語文字起作用,因而有學術問題方法。更因而有究理發明,乃有自主地概括類推各類事物之本事。乃有從其它人的試驗、經驗、實驗中得到知識之德性。有能得到先輩遺傳之德性。”而這一切,其他生物皆不擁有。他認為人的智識進步超過了生理進化:“以自己之思想與記性,由類推概括所得之效果中,有古人耗費十年而今日用一年便做成之事,也有用十日或百日便足夠者……其變化狀況連造物主都不得不感到震驚。如何能將人類之進步與植物之進步同日而論焉?人類如上述,不僅是飛速進步之動物,其實作為獨立自主之長者,而且作為以幸福為目的者,人類必須另有選擇。僅僅隨其德力所及之處而為其運動,謀其進步,興其利益,取其快樂,此為人類之本分,為人類之當然。如彼之歐美人民今日保有自由權之成果,決非歐美人民唯學植物之進步而所得。”[9]195,196因此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地用生物進化的原理加以詮釋。
《每日新聞》社論指出人與動植物的根本區別在于人類具有對他人的同情心理:“人類天質與動植物有相異者,常有可緩和優勝劣敗作用之原素”,因為“人類有感情,植物則沒有。人類有相互感到同情之特性,動物僅有一己之憂喜。人類有共同相讓之情,動物缺乏此性”,人類的“此等之性情,皆無不具備緩和單純無情之優勝劣敗作用之道”,而且人類“若一人受虐,他人不悅之,以共同之力,欲反抗此暴戾之優者,是一優者不能壓制多數劣者,成為人類景狀與禽獸弱肉強食之情感不同之原因,尤能以之緩和單純無情之優勝劣敗之作用”[10]414。所以,人類社會雖存在優勝劣敗的競爭現象,但人類的同情心和共同價值觀念能使殘酷無情的優勝劣汰趨向緩和,這是人類與動物的本質性區別。
(四)人權與法權有無區別
人類是否擁有權利與法律是否保障權利,即人權與法權這兩種概念有無區別,這直接關系到人類權利究竟如何產生的問題。加藤主張權利并非天賦而是與邦國共生的:“凡成為權利者,是在吾人達到建成稍鞏固之社會時,即邦國之框架稍立之時,使其共生之物……邦國之框架未建立之時,可說權利之種子也決不得見。”即人類權利是國家通過法律規定以后才出現的。聯系社會實踐,他主張權利產生于專制權力統治:“若欲實際構建鞏固之團結共存,必先用專制權力禁止人群中諸優者之自由放恣。”當有人傷害他人時,最大優者即專制者就會懲治之,“由此預防將來的犯罪爭訟,隨之達到人民擁有相互不可妨礙毀損他人之生命、財產、榮譽之義務和相互不被毀損妨礙之權利”,他認為這便是“權利始生之原因……邦國與吾人之權利,可以說實際是在不得已之場合,為了謀求全體人及各個人之安全,專制者開始設立之物。”即人民的權利乃由專制統治者賜予而并非與生俱來。由此他提出了一種政治學說,即社會由大優勝劣敗控制小優勝劣敗:“由專制者即最大優者以專制權力統一人眾,設置權利,得以制止各人之相互凌辱妨礙,即除了用大優勝劣敗之作用,得以制止小優勝劣敗之作用外別無他法。”[4]374-376這種學說無疑混淆了國家政權如何協調社會各階層利益的作用與人民的基本權利是否自然存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矢野針對加藤觀點,將人類權利存在形態分為兩類:“權利有法律上之權利和道理上之權利二類。法律上之權利即法權,夫基于人類之天性,被認定實存于人間世界之權利最終形成為法律實行者。又道理上之權利即理權,被認定基于人類之天性而實存于世間,尚未達到被法律所為,或成為需要法律所為者。今日構成世人倡導之自由、自治、平等、均一之權利者,于文明大進之我邦已沉淀為堅固之法律,在未開化之國尚不能變為法權,唯成為理權即道理上之權利而被公認者。故沒有法權者并不能謂之沒有權利。蓋法權由理權變化而來。”他實際指出了雙方論爭的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即權利實際存在與權利是否能夠有效行使是兩個不同的范疇。盡管在一些非法治社會,人民不能有效行使自己的權利,或者人民權利不能得到國家法律有效保障,但這并不能否定權利本身客觀自然存在。矢野還比喻道,這就如同盡管家里有不孝之子但并不能否定孝道的存在,盜賊橫行并不能否定廉潔的道理一樣,“因為道理權利之實存,與實行不實行無關”[7]374-376。
馬場也提出,“法律上之權利并非著者所謂天賦之權利”,天賦權利“實為天地自然產生者,而非由權力之大小、時世之異同產生者”[8]105。他不僅主張人類的天賦人權并非由國家權力規定以后才產生,而且還從反面提出天賦人權不可能用權力加以撲滅的觀點:“人之權利為天賦而自然產生之學說,從一問世起便無足以抗之駁之者,無論以辯論或以實力……誰都以此平等自由為目的。為了蔑視天地自然之定則,撲滅天賦人權觀點,雖或制定法律、或用兵馬之力,也無可奈何……故自然明白,天賦人權主義用權力不能輕易撲滅。”[8]79也就是說,人權不僅并非產生于法權,而且不因法權壓制而消亡。
植木也區別了人權與法權兩種不同概念:“夫所云天賦人權,是實云天然之人權也。有別于彼之有了國家然后在法律上產生之權利。”[9]167他針對加藤“權利由勢力產生”的觀點,指出:“其人之權利與其人之勢力自有區別……故其人雖儼然有其權利,但絲毫無施用實行之勢力時,或有權利喪失其效用之事。”[9]178即勢力只是保證權利能否得以行使的外在因素,而并非權利本身。他認為加藤所稱由最大優者禁止諸優者自由放肆而將權利義務授予全體人民,“決非謂授予權利之實,而僅謂為完全保護權利之事”[9]188-189,即不能混淆授予權利和保護權利這兩個不同概念。所以他主張:“至若天然之人權,無疑縱然沒有邦國,也猶能存于其人。”[9]190與此相關,植木提出“權利相同,但權利效用可能不同”的觀點。他強調之所以在社會實踐中出現權利履行的程度不同,是因優勝劣汰的競爭,使人們獲得了不同權勢,有權勢者往往能夠充分履行自己的權利。相反,無權勢者“不能將此權利有效地變成便利之事,不可如愿達到充分盡其權利之效用”[9]178-179,但這并不能否定人們同樣擁有天然權利。針對加藤“人類權利隨社會逐漸進步而產生”的論點,植木認為“吾人天賦之權利,無論何時皆莫不隨其人而存在……權利本身并不進步或退步”,隨歷史演變“逐漸進步者,乃權利之作用和權利保護之方法”[9]197-198。正因為加藤混淆了權利保護與權利本身的演進過程,故得出了“天賦人權不存在”的錯誤結論。
《每日新聞》社論也批評了加藤學說混淆法權和人權兩種不同概念,認為法權產生于國家成立之后,“固應無異議。但若以權利出于人為,將天賦人權概作妄想”,則是一種“輕率之臆斷”,因為“法學家所稱權利者,是人為法之制定”,即指國家法律規定要保護的權利,“所謂構成自然權利者,在人性社會之構造上立言,與法律有無無關……其間也有將之云為出于天賦之說。豈能一概斷為妄想邪”[10]420-421?因此,社論指出加藤所謂的非天賦權利實際上是指法權,“此取其源于法律者,固然由政府存立之后產生。豈有必要專門辯論其不出自天賦邪?若又反之,作為道德上之權利,取其源于人類構造,其意義若夫近似所謂正理一辭者,不可不將之云為天賦者”[10]412-413,最終認為在實踐中人的自然權利仍然客觀存在,它與法律列舉出的人為規定的權利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不能因為有法律權利而否定自然權利。
這場輿論交鋒被稱為“明治思想史上最重要最激烈的一場論戰”[11]109,在日本近代政治學說史上影響極大。有學者認為加藤把這部新著“當成政府方針的學問性辯護并使其正當化。它露骨地顯示出弘之的御用學者狀態”,指責加藤“主張社會不平等的合理化,熱衷于替絕對主義和統治階級辯護”[12]44。學者穗積陳重持不同觀點:“明治二年時,先生著《真政大意》和《立憲政體略》二書,明治六年又著《國體新論》。這三書本來確信我們人類具備了天賦人權之主義,以此為基礎而立論。然而先生此后讀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和斯賓塞、赫克爾等人的進化哲學觀點,及知吾人權利決不應為天賦之類,是完全依進化而逐漸產生之物,便斷然否認了天賦人權說,絕版了前記三部書。當時社會不了解先生這種學問上的信仰的人們,把它曲解為是迎合企圖忌諱壓制在野民權論的政府當局之意圖,也有將先生視為曲學阿權之徒者。但事實上完全與此相反。”③[13]145
實際上,加藤早期政治學著作中所宣揚的天賦人權思想,已存在局限,甚至已可看到潛伏著將來思想轉變的因素。他宣揚的自然法思想,結論成為向統治者諫說應當將政治目的放在“安民”上的手段。所以他盡管攝取了自然法思想,但若要落實到具體的人民權利上,“卻是臣民一方不能援用的規范,自然法便成為有名而無價值之物”[14]71-72。即遇到政治實踐的問題時,加藤便在理論上轉向,到進化論中去尋求新的理論武器了。從科學原理而論,生物進化理論不僅闡明了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生命演進的過程,而且對長期以來流行的上帝創造萬物、制造人類等宗教神學產生了巨大沖擊,從根本上動搖了這些非理性的傳統觀念。因此,進化論在當時的日本引起巨大轟動毫不為怪。加藤運用進化論宣傳自己的理論,也具有一定的唯物主義傾向,但是,他將生物進化理論運用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上,顯然就混淆了討論問題的基本概念,將不同性質的事物牽強地進行類比,得出的結論便不可能是科學而嚴密的。
這場大論爭揭示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啟蒙時代大力弘揚、以后又被自由民權運動作為思想武器的天賦人權學說僅停留于理論性的抽象宣傳已跟不上時代潮流。政治學家們用從西方繼承來的自然權利學說表達理想的未來這一理論宣傳方式,已受到因自然科學的發展而傳入日本社會的進化論等理論的嚴峻挑戰,“時代早已進展到不能只用觀念論的先天主義來描繪樂觀的未來,而要求建立在科學分析上面的確實的展望和預見”[11]118。這就向思想家們提出了一個現實而嚴肅的任務,要求他們盡可能地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運用更加嚴密的邏輯和更加深刻的理論向人民宣傳近代化的政治學說。當然,這場引起社會轟動的思想交鋒,使近代化人權思想的宣傳更加深入人心,為將民權理論引向政治體制的宣傳與討論奠定了基礎,也為即將出現的新憲法的人權保障內容提供了理論依據。
注釋:
①關于加藤弘之早期的啟蒙思想,筆者曾有所研究。參見:許曉光《明治初期日本近代化民權思想的形成——圍繞加藤弘之早期幾部政治學著作的思考》,《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復印報刊資料《世界史》2007年4期。
②據井上賴國談到:“加藤弘之將其著《真政大意》、《國體新論》等絕版,未必是他自己反省而將之絕版。因為水戶學派的海江田信義看了《真政大意》、《國體新論》等書,說其論述的國體有不能容忍之處,大怒而作欲刺殺之勢,與加藤當面談判。加藤也為之頗倉皇狼狽,便打算絕版。”參見:川原次吉郎「『人權新說』解題」,『明治文化全集』第5卷『自由民權篇』上,45頁。
③穗積為明治大正日本國家學會評議會長。
[1]下出隼吉.『國體新論』解題[G]//明治文化研究會.明治文化全集:第五卷自由民權篇上.東京:日本評論社,1992.
[2]文學博士加藤弘之君[G].加藤弘之口述,長穀川誠也筆記//吉田曠二.加藤弘之の研究:資料I.東京:大原新生社,1976.
[3]三宅雪嶺.明治思想小史[G]//鹿野政直.日本の名著(37).東京:中央公論社,1977.
[4]加藤弘之.人權新説[G]//明治文化全集:第5卷自由民權篇上.東京:日本評論社,1992.
[5]加藤弘之.天賦人權ナキノ說并善惡ノ別天然ニアラザルノ說[M]//吉田曠二.加藤弘之文書:第一卷.京都:同朋舍,1990.
[6]加藤弘之.天賦人權ナキ論ノ続キ[M]//吉田曠二.加藤弘之文書:第一卷.京都:同朋舍,1990.
[7]矢野文雄.人權新說駮論[G]//明治文化全集:第五卷自由民權篇上.東京:日本評論社,1992.
[8]馬場辰豬.天賦人權論[M]//西田長壽他.馬場辰豬全集:第二卷.東京:巖波書店,1988.
[9]植木枝盛.天賦人權弁[M]//家永三郎他.植木枝盛集:第一卷.東京:巖波書店,1990.
[10]東京橫濱『毎日新聞』社説.人權新説ヲ評ス[G]//明治文化全集:第五卷自由民權篇上.東京:日本評論社,1992.
[11]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M].第2版.馬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12]田畑忍.加藤弘之[M].東京:吉川弘文館,1959.
[13]穗積陳重.續法窓夜話[M].東京:巖波書店,1980.
[14]石田雄.明治政治思想史研究[M].東京:未來社,1992.
[責任編輯:凌興珍]
K313.4
:A
:1000-5315(2014)02-0120-08
2013-11-1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日本明治時期社會思潮及其歷史影響研究”(編號:11XSS001)、四川師范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之研究成果。
許曉光(1955—),男,江蘇揚州人,歷史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亞洲歷史和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