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華,黃 萍
(黑龍江大學 西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話語重復是指會話中語音、詞語或短語以及句子的再次出現,是日常對話中頗為常見的現象。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對話語重復進行了研究。如在修辭學中,重復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修辭手段,經常在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在詩歌中出現(Tannen 1989;馮翠華1995;張文庭1986)。而在語用學研究中,作為語言使用中一個自然存在的組成結構,話語重復更具會話含意,是語言交際的重要手段(Levinson 1983;Wierzbicka 1987,1988;Fraser 1988 a,1988 b;陳新仁 2002,2003,2004)。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話語重復的生成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包括認知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很多學者認為話語重復是兒童語言的一個特征,兒童把重復作為記憶和模仿的工具,因此,重復在話語習得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從語篇分析的角度,重復作為一種重要的詞匯銜接手段,對語篇的整體連貫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推動文章的順利進行。(胡壯麟1994;張德祿1999,2001,2002;朱永生1988;張德祿&劉汝山2003)。本文認為,日常交際中的話語重復不僅具有語篇銜接的功能,同時還承載著評價意義,是一種很重要的評價手段,具有很強的評價功能。從語篇分析的角度來看,話語重復的評價手段既可以出現在詞匯層面,也可以出現在小句層面;從評價類型來看,話語重復的評價功能既可以是顯性評價手段,也可以成為隱性評價手段;從語篇類型來看,話語重復的評價意義不僅出現在英語會話中,也出現在漢語會話中,都體現了一定的人際意義。
目前,語言學界對評價的研究熱潮有增無減,其中以馬丁的評價理論影響力最大。評價理論是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新發展,它可以概括為關于語篇中所協商的各種態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聯盟讀者的各種方式的詞匯系統網絡。評價從評價負載方面來劃分,可以分為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從評價方式來劃分,可以分為顯性評價和隱性評價;顯性評價是通過態度詞明顯地表達出評價負載,而隱性評價手段常常是依賴語境的,需要分析者采取動態的觀點。在評價理論的框架里,評價資源被歸納為三個系統:態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級差(Graduation)(Martin&Rose 2003;Martin&White 2005)。態度是通過情感反應和價值體系對交際參與者和過程的評價資源。介入是關于態度的來源,即誰是評價主體的語言資源。級差把所有的評價的價值根據強度分出高低值,是跨越整個評價系統的資源。具體來說,態度分為3類:1)評價感情的資源—情感 (AFFECT);2)評價人類行為的資源—評判(JUDGMENT);3) 評 價 事 物 的 資 源 —鑒 賞(APPRECIATION)。其中,情感是評價系統的核心,態度表達首先通過情感體現,即使是最客觀的態度也包含一定的情感因素。評判系統指運用一系列制度規范對人類行為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鑒賞是評價產品和過程的系統,可分為三個子范疇:反應、結構和價值。介入子系統有兩個主要策略:通過話語限制其他聲音的產生與介入,和通過話語引發其他聲音的產生和介入 (Martin&White 2005:102)。這兩個策略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級差系統是對態度介入程度的分級資源,包括語勢和聚焦)兩個子系統。語勢調節可分級的態度范疇的力度,如強勢還是弱勢。聚焦是把不能分級的態度范疇分級,可以分成明顯和模糊。
總體來說,評價系統為語篇中的顯性評價資源劃分了系統網絡,而隱性評價主要指正面或負面價值的間接表達,即“去除即時的語境,組成表達式的任何一個部分都不帶有態度意義”(White 2006:39)。隱性評價手段主要依靠語境,屬于“語義變化受限小的,態度意義不飽和”表達(White 2004)。總體來說,隱性評價手段主要有喚起、激發等(王天華2012)。
話語重復中必然要涉及到說話者和聽話者雙方,因此,本文根據會話中話語重復的特點從形式上和對象上對其進行分類。形式上,話語重復的方式很多,可以分為完全重復和部分重復兩種。完全重復指完全重復前面的話語,包括形式和意義;部分重復指后面話語重復前面話語的一部分,如學者馮翠華(1995)將重復分為4種:句首詞重復、句末詞重復、句首和句末詞重復和整句重復。重復還包括以相同的意義不同的形式重復前面的話語,如詞語或短語被其同義詞或相同意義的其他詞語或短語替代;句子的時態或人稱的變化;陳述句與疑問句的變化等。從話語對象上,話語的形成需要交際者雙方共同實現,因此,重復在對象上可分為自我重復和他人重復。自我重復指說話人重復自己說過的話語。他人重復指說話人重復他人之前說過的話語。本文選取的話語重復的例子來自《美國讀者精品文摘》2009年5月中文版,全書共235篇故事。本文主要考察話語重復作為說話者情感表達和人際介入的一種手段,是怎樣表達豐富的人際意義的。
對話語重復的評價分析可以在三個維度上進行:評價種類、評價負載和評價方式。評價的種類主要根據評價理論的框架歸納為三個系統:態度、介入和級差。評價負載指評價的正面表達(肯定評價)或負面表達(否定評價)。評價方式指評價可以按兩個基本的方式來進行:顯性評價和隱性評價。顯性評價主要指不受語境制約的肯定或否定的表達;而隱性評價主要指正面或負面價值的間接表達。根據Martin和White的觀點,態度是評價系統的核心。態度意義表達法有兩種:銘刻和引發。銘刻通過態度性詞匯直接表達;引發主要指正面或負面價值的間接表達,即“去除即時的語境,組成表達式的任何一個部分都不帶有態度意義”(White 2006:39),但在特定的語境中,態度意義可經過上下文的擴延或補充,達到一種飽和表達。
1.顯性態度
會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話語重復在表達人際意義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評價功能,表達說話人的態度。前文提到,在評價方式維度上,表達態度可以是顯性的,即通過明顯的態度詞語表達感情,也可以是隱性的,即沒有明顯的表達情感的詞匯,而通過其他隱性的方式表達。
話語重復顯性地表達態度,即銘刻,指在話語重復過程中,出現明顯的表達態度的詞語,詞匯本身表達一定的態度功能,話語的重復更加強化了說話者的態度。
例1:杰瑞仍很快樂,用很柔和的語調說道:“我要用您給我的錢為媽媽買副白色的手套,這太棒了,這太棒了”
在例1中,當小杰瑞得知他因為砍柴可以得到一些錢,而且能夠用這些錢給他的媽媽買手套,而用完全重復的話語手段直接表達了一種正面的評價,即說話者本人“高興、得意”的情感態度。下面是一個表達負面情感的例子:
例2:我挨近父親,輕聲說:“爸爸,為什么在黑暗中,一切都這樣可怕啊?太可怕了。”“不,孩子,不要這樣想,我們知道上帝就在世上。”
與例1相反,例2中的說話人通過句末詞重復表達了黑暗的“可怕”,呈現給讀者的是一種負面的情感態度。
話語重復除了能表達情感,也可以通過重復鑒賞詞來表達語言使用者對過程或現象的美學價值評判和社會評判,描述事關素養、潛力及構建方面的主觀體驗和評判,由此引發的情感、聯想和效果,從而表達語言使用者對“事物”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
例3:這部作品太偉大了,它的偉大之處在于講述了那些被時間緩慢摧毀的過去的世界。
例3中通過使用句末詞重復“偉大”,作為評價的鑒賞手段,表達對這部值得紀念的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的正面評價。
評價系統中的評判子系統指運用一系列制度規范對人類行為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具體來說,“判斷系統作為解釋語言現象的資源,用來解釋語言使用者按照倫理/道德(規章制度)對某種行為做出的道德評判,如是否符合倫理道德、是否靠得住、是否勇敢等”(王振華,2001:15)。通過對道德判斷詞的重復,也可以表達作者的正面或負面態度,如例4:
例4:剎那間,一股暖流涌上了他的心頭:“有時候,我真是又蠢又笨。今天早上真是對不起你。你的心腸真好,我根本配不上你。我是個粗人,又蠢又笨,又不懂歌劇。”
例4中的“他”由于不懂歌劇,很討厭樓上女演員每天早上的練聲,后來他發現對方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女人,他對自己之前的行為表示愧疚,使用了自我重復“又蠢又笨”這句話,這里運用的是裁決中的社會認同,即男主人公認為自己不懂得欣賞別人,話語重復更加表明他對自己的態度。
從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會話當中存在很多話語重復的現象,顯性的話語重復能直接表達說話者的態度。但是,在日常會話中,仍然存在一種話語重復,其中沒有明顯的態度詞語,但仍能表達一定的態度意義,這就是話語重復的隱含態度評價,在會話當中我們很容易看出顯性態度,隱含的態度意義對我們就尤為重要,這種態度意義就要根據會話中的語境推測出來。
2.隱性態度
話語重復中有時不會出現明顯表現態度的詞匯,需要我們探索其隱含的評價意義,這種隱性的態度表達在我們的會話當中極其重要,具有重要的人際意義,有助于我們的人際交往。話語重復的隱性態度表達,即引發,是指話語重復中不包含任何明顯的態度表達詞,但通過上下文語境,讀者仍然可以推導出作者想要表達的隱性態度。因此,引發指通過各種隱性手段間接地表達態度,主要包括喚起、激發等。
喚起(evocation)主要是通過純粹的信息內容來喚起讀者的正面或負面的情感反應,如:他每年去看他九十歲的老父親一次。在這個句子中,作者只是作了一個事實陳述,沒有任何一個詞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或評價意義。但是這些表面上的事實陳述或信息提供卻可以引起讀者的價值判斷。例句中沒有一個帶感情色彩的詞匯,卻能引起讀者的負面評價。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話語重復同樣可以作為喚起手段,引起讀者正面或負面的情感反應。如例5:
例5:桑尼普知道杰弗里是AB型血后,大聲說道:“你賣多少血?我全買了。”
杰弗里堅定地說:“我的血是不賣的,聽著,我的血是不賣的。”他跟著邁克醫生走進手術室里,桑尼普眼中閃著淚花。
例5中杰弗里的陳述,如果脫離語境,“我的血是不賣的”,不帶任何正面或負面的情感意義,只是一個意見陳述,根據前文可以知道,杰弗里認為,為別人輸血是一件光榮的事,是無價的,不應該作為買賣,那么“我的血是不賣的”的重復使用就帶有很強的正面意義,不但使文中桑尼普“眼中閃著淚花”,也讓讀者對杰弗里肅然起敬。
激發(provocation)是另一種主要的隱性評價手段,指作者通過詞匯使用暗含態度。具體來說,表達式雖包括作者的主觀成分,但其本身沒有明顯的正面或負面感情意義,只是推動讀者作出對人或事的價值判斷,起著“觸發器”的作用。下面是話語重復作為激發手段隱性情感態度的例子。
例6:男孩的頭低下了,“我長大了也要當水手,因為我父親是個水手,我想知道他去過哪些地方。可你為什么那么說?為什么?”
例6中當書店的營業員得知小男孩買地理書的錢不夠的時候,拒絕賒賬給他,因為他不相信小男孩的夢想會實現。在小男孩的話語里,他部分重復了“為什么”,本身沒有什么態度意義,但它起到情感觸發器的作用,促使讀者對營業員做出價值判斷。
以上的例子可以引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評價的動態性,即評價的分析是脫離不開語境的,語篇中的評價意義是具有韻律性的。在語篇中,帶有顯性或隱性態度的前后文能夠充當一種重要的手段,幫助和引導讀者做出價值定位的解讀。根據Bednarek(2006)的觀點,評價的語境化分析是必要的,因為我們對評價的解析需要考慮它所在的語篇語境。她指出:“語境對意義的影響,我們目前似乎仍然知之甚少,評價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在評價中,語境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根據Halliday(1994)的觀點,人際意義是韻律呈現的,它們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而是貫穿整個語篇。這種語篇評價意義的多重實現在語篇中表現為互相協作、互相支持,互相轉換和互相加強,從而構成整體語篇的語篇價值和態度定位。如例7:
例7:我睜大眼睛,不敢相信低看著他,忽然之間再也控制不住,眼淚像打開了閘門的洪水一樣涌了出來。我沖動地迎上去,緊緊抱住我親愛的吉瑞。啊,謝天謝地!他回來了!他回來了!
如果脫離語境,話語重復“他回來了”,屬于中性的話語評價,讀者看不出任何情感意義或者評價負載。但在“謝天謝地”的協作與加強下,由于人際意義的韻律性特點,使得后面的話語重復也帶上了正面的情感意義,表達了說話人強烈的感情。可見,帶有顯性或隱性態度的前后文常常能夠充當一種重要的手段,幫助和引導讀者做出價值定位的解讀。
在日常對話中,話語重復表達的態度和判斷往往包含大量的隱性評價,這些隱性的評價作為說話人表達態度觀點的重要手段,可以使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說話人的思想感情,有助于人際交流,同時也更好地說明了評價的動態性。總之,話語重復作為一種評價手段,具有一定的人際意義。
話話語重復從表層上看,是一種“零信息”的表達,但就深層意義而言,話語重復是言語者為實現某一話語意圖而采取的有意識言語行為,能夠表達說話人的態度,可以表達不同的評價功能,具有重要的人際意義,同時,語境中的話語重復評價模式很好地揭示了評價的動態性和韻律性。
[1]陳新仁.從話語標記看首詞重復的含意解讀[J].解放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
[2]陳新仁.論首詞重復修辭現象的認知機制[J].現代外語,2003(4).
[3]陳新仁.英語首詞重復的語用認知闡釋[J].外語研究,2004(1).
[4]馮翠華.英語修辭大全[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5]廖美珍.目的原則與法庭互動話語合作問題研究[J].外語學刊,2004(5).
[6]王振華.評價系統及其運作——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新發展[J].外國語,2001(6)
[7]王天華.新聞語篇隱性評價意義的語篇發生研究[J].外語學刊2012(1).
[8]張德祿.語篇連貫研究縱橫談[J].外國語,1999(6).
[9]張德祿.論銜接[J].外國語,2001(2).
[10]張德祿.論語篇連貫[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2).
[11]張德祿,劉汝山.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的發展及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12]張文庭.英語詞語的修辭重復[J].外國語,1986(4).
[13]朱永生.英語重復現象的多種功能[J].外國語,1988(3).
[14]Fraser,B.A Reply to Anna Wierzbicka’s Rejoinder‘Boys Will Be Boy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8.
[15]Fraser,B.Motor Oil Is Motor Oil:An Account of English Tautologie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8.
[16]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17]Levinson S.C.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8]Martin,J.R.&D.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3.
[19]Martin,J.R.&P.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Palgrave,2005.
[20]Tannen,D.Talking Voices:Repetition,Dialogue,and Imagery in Conversational Discour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1]White,P.R.R.Subjectivity,evaluation and pointofview inmedia discourse[A].In C.Coffin,Applying English grammar:Functional and corpusapproaches[C].London:Arnold,2004.
[22]White,P.R.R.Evaluative semantics and ideologicalpositioning in journalistic discourse:A new[1]framework for analysis[A].In I.Lassen,J.Strunck,&T.Vestergaard,Mediating ideology in text and image:Ten criticalstudie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6.
[23]Wierzbicka,A.Boys Will Be Boys:‘Radical Semantics’vs.‘Radical Pragmatics’[J].Language,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