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沈陽音樂學院 鋼琴系,遼寧 沈陽 110818)
留學歸國高校教師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李哲
(沈陽音樂學院 鋼琴系,遼寧 沈陽 110818)
留學歸國高校教師是教育戰線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用從國外學到的先進教學方法、技術、思維,為高校教育事業的崛起注入了新的力量。但是,對于如何提升留學歸國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科研水平等工作我國現階段仍需要充分考慮,適當減少現有國內教育制度的掣肘,使該類人員在自身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積極為國內高校教育事業建設做貢獻。
留學歸國高校教師;高校教學質量;策略研究
留學歸國高校教師是指赴國外長期或短期留學歸國后在高校任教的教師。本文主要以沈陽音樂學院為主,對曾有海外留學經歷或自小接受國外(主要是發達國家)教育培養的、歸國后目前從事高校教育工作的人員進行數據對比及調查研究。
留學歸國的高校教師主要分三類:一是自小接受外國教育模式教育的教師,無論是從哪一個教育階段開始的,這類教師受到的外國教育制度的影響根深蒂固,對外國教育制度相對熟知;二是在國內讀過高中或本科后出國讀碩博的,這一類教師受國內教育影響較深,一般是國內教育的優秀學苗,對學習和吸收國外技術有著較廣泛的興趣和了解;三是經過公派出國深造的教師,他們有著明確的出國目的,一般是專門針對專業方向進行學習和調研的。
高校歸國留學教師特點主要有以下四點:高學歷,寬視野,掌握了國際先進的科學理論和尖端技術,對國內教育制度相對不熟悉、不適應。綜合來說,留學歸國教師在思維上有見識、學術上有思想、視野上有見地、專業上有特長,既掌握國外先進的專業知識、技術及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對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也有一定的熟悉,是一個具有寬闊的國際化視野、積極的開創精神和兼容各種文化胸襟的高素質人才群體。而且海外生活培養出異于國內的強烈愛國心,使他們有足夠的愿望、能力和知識水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
留學歸國教師可以利用其自身優勢,為高校教育事業發揮重要作用,也表現出其對教學科研獨特的正外部性。
(一)減少校內師生“近親繁殖”,促進思想交流和技術創新
由于人才流動的地域性和局限性等原因,尤其是有些高校免試推薦研究生制度上“內推”優于“外推”,以及“本校生考研優勢”這樣的現象存在,導致師生之間的“近親繁殖”現象比較普遍。雖然有利于學術思想的繼承和沿襲,以及技術的熟習掌握,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隔離了不同思想的交匯以及上下層人才流通的管道,尤其是對學生開拓視野以及吸取更新、更先進的知識,形成本專業更完整的知識體系產生了屏障,從而限制了創新的可能。而引進海外優秀留學人才,并不斷進行人才流動,不僅可以提高師資水平和
知識構成,也利于改善學術知識結構,促進思想和技術的交融,更有利于增強師資隊伍的活力。并且留學歸國教師能夠在短期內成長為高校科研的骨干,可以快速達到十分明顯的教學和科研方面的良好效果,長遠來看也有利于高校教師的多層次知識架構的形成。
(二)正外部性顯著
鼓勵和充分發揮海外優秀留學人才作用,利用其豐富的見識和素養,不僅其自身的人才作用會表現得更為突出,更可以側面刺激國內來源人才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利用其正外部性形成高校內整體良好的競爭氛圍,促進學校師資隊伍的知識體系結構的完善,形成合理的老中青學術梯隊,提升學校整體核心競爭力。歸國教師能夠積極努力工作并為國效力,對正在權衡是否歸國及歸國利弊的留學生起到示范作用,以便高校可以可持續地引進留學歸國人才,也間接鼓勵了國內教師出國留學深造和外國人來華工作。
因此可以說,留學歸國教師是高校教育戰線上的寶貴財富,應當也值得在制度上保證其被加以優化利用,鼓勵和支持其在教育事業上積極工作,充分發揮這筆財富的價值,適當地對這一群體進行政策上的傾斜,不僅是對具有利益最大化和資源配置最優化上的合理性的嘗試,也是對高校教育制度、科研制度和人事制度整體上進行實踐與改革的一大挑戰。
綜上所述,留學歸國教師在教育戰線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優勢如何發揮,還需要教育部門制定相應的激勵制度。首先,對于留學歸國教員來說,對物質的追求欲望不再那么強烈,在物質生活條件基本能夠滿足生活需要后,其注意力和工作重心能夠快速集中到事業上。因此,最能激勵其為高校教育事業做貢獻的,正是教育和科研事業上的成就感和自我實現。其次,對留學歸國教員進行科研探索給予的支持度。這種支持需要常態化。最后,對留學歸國教員取得成果的認同度和獎勵力度。制度上應對留學歸國教員的成果與國內成果平等相待,以此來提升認同度,提高獎勵力度。以人為本,完善激勵制度,尊重人才價值[1]。
留學歸國后的高校教師應該教學與科研共同進步。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方法上的桎梏無疑是對留學歸國教師最為無辜的限制。而在教育制度上設計出對歸國教師更為積極的激勵制度,才是鼓勵留學歸國教師為我國高校教育制度做貢獻的核心內容。
(一)對思維方式傳授、教學科研方式革新的寬容與支持
思想的開放或許是教育和研究中最有潛力的動力。筆者認為,思維先于行動,有沒有開放的創新的思維,是在實際中能否做到發明發現、研發研究成果的前提。因此,思維的模仿和學習才是留學歸國教師在教育制度上最有價值的一部分。但是思維的模仿、學習的過程也是難度最大的。
中外教育制度的不同,不是對于學生的教授方法不同,而是培養目標和理念的不同,這才導致了實際教學方法的不同。而我們既然引進留學歸國教師進行高校教學,自然是為了運用他們的所學,在中外交流中進行升華。那么,對歸國教師的創新思維就應當多一些包容和理解,鼓勵他們在實際教學中運用國外方法和新思維,為高校學生培養制度多一些探索和嘗試。
這不是要我國在研究課題審查、科研項目審批等方面對歸國教師一味地開綠燈,因為這樣并不科學也不公平。留學歸國教師固然要幫助支持,但也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須照顧,也不能事事通融,還是要堅持科學的、審慎的態度,既不放松嚴格審查,但又不盲目否定,要依據科學、國情需要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進行判斷,又要有前瞻性、包容性與獨到的眼力。這無疑是對高校鼓勵制度的更高要求。
(二)鼓勵建立和參與自由風格的學術社團
國外高校內的學術社團、興趣社團往往是創新的發源地。一方面這里是共同為某一興趣或某一研究方向的聚集處;另一方面這里是學術思想碰撞的平臺。這里不僅是有著海外留學這一共同背景的人員的聚集地,更是很多自然科學的發現、科學技術的提高、政治文化的倡導的思想來源。我國由于各種因素和社會團體制度發展的滯后,目前的留學歸國高校教師的同質活動范圍主要限于留學生聯誼會。聯誼會形式可以促成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留學歸國高校教師的交流,但更能引起留學歸國高校教師在專業上的興趣,還可以探索發展全省甚至全國范圍內同一領域的專門留學歸國高校教師學術社團。
自由學術社團的學術性很強,不是一般的文體類、社交類社團。在高校內部依托留學歸國高校教師與校內學生發展的社團,依據高校內參加者的身份關系一般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僅由教師組成的社團,是學術思想交流與碰撞的學術交流組織;第二種是由學生組成的,由一名或數名教師做興趣指導的社團,是教師培養和指導學生的組織;第三種是由教師與優秀學生作為平等主體一起參與的社團組織,師生間平等討論和交流,共同為研究和討論某一問題一起合作。還有一種是依托全社會留學歸國高校教師組成的,不過這樣的組織一般分布于歸國高校教師群體聚集度較高的城市。
自由學術交流社團的交流活動可以遵從的幾大原則:維護發言的自由,學術性交流探討的頭腦風暴,研究交流與社會交往結合。維護發言自由是這類社團
存在的靈魂,讓參與學術社團的教師與學生有充分發言與互相充分尊重他人觀點的學風,讓自由的觀點和思維能夠充分釋放,才能有效地發揮自由學術社團在觀點交流上的積極意義。學術性交流探討的頭腦風暴是社團的活動準則,通過頭腦風暴讓社團教師與學生結合自身見識與所長,積極思考,相互驗證討論與實現論題的逐步清晰與完善,得到一個或數個廣度與深度上較為全面的結果,這對論題提出者在研究的具體工作中的益處十分深刻。也可以充分發揮QQ,MSN,Email,YouTube,Facebook等各種現代交流手段,建立日常的社團性交流平臺進行活動。
(三)改進優越配置的導師制
我國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是導師制,但這種導師制是一種經過“閹割”了的導師制,即導師在一些事項上并不能完全掌握自主性。尤其是在學苗選拔上的資源優化配置上,導師并不具有優先的選擇權。而在西方一些名校,導師與學生的聯系與交流更為緊密,同時有不失研究生的獨立性,研究生身上有導師深刻的烙印,又不失自己的創新,導師對研究生的想法也更為尊重和鼓勵。這樣的優秀學生會對導師產生很大的刺激和滿足作用。各級研究生對自己導師的研究課題和科研項目有一定的參與度,并使研究生逐漸有獨立的想法、辦事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導師能夠選拔出適合自己研究方向和思維秉性,學識與作風達到要求的學生,人盡其用,有效選擇,是一項對導師和學生均有利的模式。
例如,像音樂學院這樣的藝術院校,由于對學生專業天賦的要求極高,使導師與學生能相互找到適合自己水平的配合,達到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即優者擇優,中者擇中。這樣的選擇模式,才更適合音樂學院這些特殊專業一對一或一對少的教學模式,利于音樂學院藝術型人才的發掘和培養。而且由于專業的特殊性,音樂學院多數專業的歸國教師相較于國內教師的差距,在專業水準上比普通工農文理專業的差距更大,留學歸國教師的優越性更為明顯,知名度更高,水平也更高。因此,讓這些優秀歸國教師能夠選拔優秀學苗進行培養,也是對留學歸國的優秀教師的一種肯定和一項挑戰,對他們的激勵作用也很明顯。尤其是留學歸國多年的教師往往在學術指導方面有著較為豐富的經驗,需要配置較為優秀的學苗方可使其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能達到國際水平的人才。
我國的碩、博士招生模式是,經過統一招考的“考研”筆試后,成績排名上線的學生通過院系的統一面試打分,在分數加計后按照總分錄取。這種制度在一般的專業尚可繼續運用下去,目前沒有更好的制度可以替代。
建議在制度上給予留學歸國教師以選定研究生的優先權。目的是讓優秀的歸國教師優先選擇優秀的學苗加以培養,優秀的學生得到更國際化方式的培養,避免優秀潛質的學生在平庸的導師手中埋沒。因此,在導師選擇碩士研究生的制度上,給予專業更為優異的導師優先選擇權,不拘泥于以往的商議博弈制度。
(四)給予留學歸國教師國際交流和項目合作的機會
留學歸國教師回國后不能固步自封,還需要保持積極進取的學術科研探索精神和渴求新的國際先進知識的求知欲。而且其留學經歷使其在與國外專家學者進行學習、交流的過程更為有效,效果更加顯著。因此,高校有理由、有價值為留學歸國教師提供繼續與國外同行學習、交流甚至合作的可能。高校更要與國外高校、學術組織密切聯系,及時獲得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為留學歸國教師的出國交流籌措外事經費;依照研究規劃派遣留學歸國教師參加學術會議、合作項目、考察訪問等;高校相關部門積極為出國辦理手續等程序上提供服務,使海外交流的留學歸國教師集中精力做好本職工作。總之,做好留學人員工作,是發揮高校教學、科研、對外聯系及實施人才強效戰略中重要作用的基礎[2]。
音樂學院由于屬于藝術領域院校,留學歸國教師在藝術創作和教學上所帶來的交流與碰撞,在藝術上的促進和刺激作用比其他領域更為激烈,對藝術教育的效果尤為顯著。依據本次調研所總結歸納的結果、筆者自身的經歷與見聞,結合借鑒南方和京滬等教育先進地區的高校教育制度經驗,筆者認為,高校留學歸國教師應秉持自由、寬容、創新的學術科研態度,寬容對待學術思維并允許自由學術觀點的發表與交流,在整體的自由寬容的風氣中進行學術辯論與辯證,在教學領域的學苗錄取篩選制度中允許更有效的資源優化配置,在教育水平上酌情考慮學術會議和對外交流機會上的傾斜。通過以上策略研究,提升從事教育工作的海外留學歸國教師在高校內、在社會上,在科研領域、在教學工作中作出的積極貢獻。
[1]張立升.從需求層次理論看海外優秀留學人才引進[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9(4):58-59.
[2]戈芝卉.高校留學歸國人員服務政策分析[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63-67.
【責任編輯 趙 穎】
G642.0
A
1674-5450(2014)05-0122-03
2014-07-05
2013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3DGL056)
李哲,女,遼寧大連人,沈陽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鋼琴演奏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