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倫,何 洋
(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略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新精神的關系
張慶倫,何 洋
(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是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迫切要求,加強創業教育、提升創新精神已成為高校義不容辭的時代責任。對創業教育和創新精神含義及其關系進行界定,結果發現:創業教育與創新精神在人的價值追求上具有本質一致性;創新教育是創業教育的靈魂,也是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創業教育的成敗。
高校;創業教育;創新精神
21世紀之初,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將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推到教育事業任務的歷史最高點。由于創業教育對受教育者創新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日益成為教育界理論和實踐研究所關注的熱點。創業教育理念最早作為職業教育的新形式起源并傳播于西方大學,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創業教育”一詞后,創業教育作為青年的“第三本教育護照”在世界各國傳播開來,在中國的實施也成為時代所需、國家社會發展的必然。
無獨有偶,中國創業教育的提出和傳播最早也在高校開始。1998年,清華大學發起并主辦了首屆“創業計劃大賽”,拉開中國創業教育序幕。隨后,國家相繼出臺多項加強創業教育文件,并將其作為培養國家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在全國九所大學建立了創新創業教育試點。至此,一直依托高校進行的我國創業教育進入到教育行政部門引導下的多元探索階段。在近二十年的發展中,國內相關部門為創業教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高校創業教育取得很大成就,具備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已經被認定是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但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有數據顯示,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在全世界為20%,在中國成功率不足3%,2013年,我國大學畢業生中自主創業比例僅為1.8%。創業成功率不高的現實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盡管對原因眾說紛紜,但均認同是缺乏創新精神。明確創業教育和創新精神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科學定位創業教育目標及創業教育和創新精神的關系等問題進入學者的研究視域。
(一)創新精神
“創新”一詞源于拉丁語“Innovare”,意為更新、拋開舊的、制造新的。1912年,經濟學家熊彼特從技術發明應用的角度對“創新”進行了研究,自此,有關創新的理論研究從經濟學領域拓展到科學、技術、組織、金融、商業等一系列領域。而因為創新與教育間具有的天然聯系,尤其在1998年中央提出“創新教育”的戰略思想后,有關創新精神、教育創新、創新教育、創業教育的研究逐漸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國外關于創新精神的界定很少見,多為“創造力”“創造性”等。國內關于創新精神的界定不多且不太統一,顏曉峰認為創新精神是對人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傾向的總稱,是由多種心理素質與行為方式整合而成的精神狀態[1],并強調了該精神本身帶有的實踐性特征。張志勇認為創新精神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指不滿足于現狀,渴望變革、追求卓越的意識;廣
義的指全社會的一種價值取向,一種對待創新的態度[2]。王洪禮認為創新精神指“人主動探尋和發現事物間新關系或者在創造性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智能心理與非智能心理因素的優化組合和不斷進取的心理狀態”[3]。秦虹則認為創新精神是指“一個人從事創新活動、產生創新成果、成為創新的人而所具備的綜合素質。”[4]
以上學者的界定,多受國外關于創造力界定整合觀的影響,側重創新的多因素特征角度,忽略了該概念中“精神”作為名詞的地位和作用。“精神”從廣義上說,是一種文化和價值取向,從狹義上理解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5]。因此,筆者從狹義的角度將創新精神界定為:在創造性活動中對人產生動力作用的個性認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可分解為好奇心、探究興趣、變革發展觀念、求知欲、質疑精神、批判精神等多種要素。
(二)創業教育
與中國傳統所謂的“基業、家業”的“創業”概念所區別,本文研究的“創業教育”理念中的“創業”是指20世紀80年代末從西方發達國家傳入中國的“enterprise”的中文表述。最初,國內學者提出了很多與該詞相對應的中文解釋,但同“企業家才能教育、事業心與進取心教育、開拓精神與技能教育”等譯法相比,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選定“創業教育”一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柯林·博爾在1989年“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正式提出“創業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一詞后,國外學者從不同角度給予了創業教育不同的界定,整理綜合這些觀點,主要側重三個角度:第一,從目標角度,重點與商業教育做了區別,強調了創業教育更傾向于幫助受教育者認識機遇、創造和把握新商業因素、積累創業致富本領并完成自我就業的教育;第二,從內容角度,強調對受教育者個性品質(尤其是創業力)的培養,指出“是使受教育者獲得創業基本知識、技能和心理品質的教育”;第三,從意義角度,是可以為社會變革培養具備開創個性的參與者的教育。
受西方創業教育理論影響,國內對創業教育的界定也是見解各異,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實施基于創業教育理念的企業家精神教育;第二,是高層次、高質量的素質教育;第三,本質上是一種面向“創業革命”、開發人力資源的開放創新式教育創新理念;第四,從人才轉化率的角度看是一種新的生產力[6]。
綜上,從我國提出創業教育的初衷出發,筆者認為創業教育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創業教育是指各級各類領域培養人創業思維和創業技能,并最終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創業能力的教育。狹義的創業教育是指在高等學校開展的以開發和提高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等創業素質的教育,是在大學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融入創業素質的基本要求,具有獨特功能和體系的教育。
盡管創新精神和創業教育分屬意識形態和實踐領域兩個不同的領域,本沒有可比性,但是兩者之間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創業教育所重視、提倡的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質疑精神、求異求新精神及能力的培養,這些意識或能力都是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內容。大學創業教育與學生創新精神之間的關系受到了研究者們的高度重視。我國的研究則正嘗試將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這兩個概念相融合,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可以說,創新與創業是兩個密不可分的事物[7]。
(一)創業教育和創新精神在人的價值追求上具有本質一致性
從創業教育的角度看,其著眼點在于使教育更加貼近人生,使人生更加完美,其功能就是培養人的終身發展能力,這就決定了創業教育內容就是使人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不斷超越的創新人格。而高校創業教育中鼓勵學生要學會求知、做人、生存和與人共處以及對現實環境中蘊藏的機會及需求進行創新性思考的內容,為培養學生批判性精神、質疑精神、探究精神、對新知敏感度、好奇心、求異求新的精神及能力營造了最好的教育環境,這些精神恰恰是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內容。
從創新精神的角度看,其本質在于人主動探尋和發現事物間新關系等創造性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智能心理與非智能心理狀態。而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揭示了人的創造性是人的綜合素質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是人的本質力量發展的最高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人生命歷程中為了價值實現和生命超越這一追求上創新精神和創業教育是高度一致的。當代遺傳學研究、腦科學研究和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也向我們證明了創新讓個體發展發揮無限潛能成為可能,因而通過創業教育將創新精神傳授給受教育者,使之內化為一種特有的創業素質,并著力于為未來幾代人設立“創業遺傳代碼”是十分可行的。
(二)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是創新精神
創業教育在我國落地生根之后,就一直和國家創新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始終在國家高度上被推進。尤其在2011年,為實現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戰略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由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實施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其核心就是“培養協同創新人才”,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實體就是高校的創業教育。但縱觀我國創業教育成果,不難發現在轟轟烈烈開展的背后卻是創業成功率偏低的現實,這同高校創業教
育的目標設定缺乏科學發展性有很大的關系。
我國早期創業教育研究和當前教育實踐更多地把顯性的創業技巧和技能作為培養重點,帶有“企業家速成教育”的功利性、短期速成性價值取向,且一直認為創新精神培養是意識領域的內容,抓不著、摸不透,而忽視了對其價值、實現途徑的研究和實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提出的《21世紀高等教育宣言:展望與行動》在肯定創業教育對學生創業能力提升作用的同時,也一再強調大學生首先應該成為工作機會或者崗位的創造者,而不是求職者。與此相對應,創業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且創新精神應該是縱貫教育全程的主線。當前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創業教育是通過創新精神對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業活動產生間接影響的,即創新精神在這一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為此,創業教育應該明確創新精神是其重要目標的問題。
(三)創新精神是創業教育的靈魂
首先,從提升學生創業能力的角度看,創新精神的強弱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創業成功率的大小。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高已是不爭的事實,創新精神缺乏是公認的原因。缺少創新精神讓大學生思維拘泥于定勢中,不敢突破局面,堅持認為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更可靠,而無論是創新精神中勇于探索的心理狀態,還是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都利于大學生提升自身的創業能力。并且,創新精神的落點和意義在于創造性,創業教育的核心內涵也并不是求職,而在于“創造”,即創業者對于崗位的創造,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業教育活動本身就是對創新精神的落實和外在體現,只有真正地把握創新精神的內涵并將其融合在創業教育之中,大學生才真正有可能在市場中大展身手,實施創業。而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更容易通過學校創業教育提升自身創業能力并適應新創業環境的事實是最好證明[8]。
其次,從創業環境的角度來看,創新精神的認同和傳播對創業能否成功起到重要助推作用。創業率低和創業教育缺乏或無效以及創業環境不利等原因是密不可分的。在作為國家創新體系支柱和基礎的高校,其創業教育中對創新精神培養的忽視直接影響到教育質量。教學創新實踐內容不足,教師本身就缺少創新精神等,成為培養創新學生的重重障礙。社會創新精神的缺乏,讓大學生創業舉步維艱,律師事務、會計事務、金融環境、法律體系等一系列配套服務的滯后,讓大學生創業雖然享受到國家政策上的照顧,卻在創業的社會包容和支持中相差甚遠。而這一切,都源于對創新精神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最后,從創業教育成果評價的角度來看,不能以創業成功率的大小作為評價的唯一指標,但創新精神在這一評價過程中的作用卻是得到公認的。我國創業教育成果評價體系尚未統一,主要采用了模糊綜合評判、數據包絡分析、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和層次分析法等方法,且利弊兼有。但均將創業意識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且認為其在創業過程中具有關鍵性作用;此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實踐者都趨向認同對創業教育成果的評價應分為短期和長期兩項指標,而“企業家精神”是創業實踐中的靈魂與支柱。而“創業意識”“企業家精神”等顯然是創新精神的組成部分。而創業最重要、最基礎、最直接的素質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已成為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共識。而系列的事實證明,一切創新活動都是以創新精神為先導,創新精神推動創新實踐活動,沒有創新精神就沒有創業意識,談不上創業,創業教育就是如此,創新精神是創業教育的靈魂。
通過對創業教育與創新精神概念的界定和關系的分析,筆者認為高校創業教育應該充分重視創新精神在創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開展相關研究。當前,已有一些高校一線的創業教育實踐教師和研究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并進行了一些探索,如王洪禮、劉紅等將創新精神界定為靈活與變通性、標新立異性、批判性、反思性、教師支持、大學課程和同伴影響等七個維度,編制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大學生創新精神調查表》,對創業教育中的大學生創新精神現狀做了初步調研。但我國對創業教育中創新精神的內容、途徑和評價等一系列的問題還需要繼續展開深入研究,以促進大學生創業活動科學有序可持續的開展。
[1]顏曉峰.論創新精神[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18.
[2]張志勇.創新教育:中國教育范式的轉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62.
[3]王洪禮.論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J].心理科學,2004(2):383-385.
[4]秦虹,張武升.創新精神的本質特點與結構構成[J].教育科學,2006(2):7.
[5]李憶民.現代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Z].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656.
[6]李濤,劉明永.論創業教育的內涵與價值[J].教育探索,2009 (8):144-145.
[7]何建洪,羅華.大學創業教育與學生創新精神、創業能力關系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83.
[8]王樹生.創業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3.
【責任編輯 趙 偉】
G642.3
A
1674-5450(2014)05-0139-03
2014-03-12
2012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2BZZ031)
張慶倫,男,遼寧瓦房店人,沈陽師范大學助理研究員,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