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略論西方傳統倫理道德關系的演變
劉麗
(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在古希臘神話中,充滿了人們對道德的最初思考。在思考自然的道德的同時,也思考社會的道德。在蘇格拉底時代,發生了由自然哲學向人的哲學的轉向。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實現了理論理性和道德理性的統一。在此之后,黑格爾對康德道德哲學批判、改造。馬克思又對黑格爾、康德的思想進行揚棄,建立馬克思倫理學。梳理西方倫理道德關系之演變,可以加深對西方傳統哲學的理解,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研究。
西方哲學;倫理;道德;關系演變
一
倫理學是最古老的學科之一。在西方,倫理學可追溯到古希臘《荷馬史詩》時代。在希臘神話當中充滿了人們對道德的最初思考。然而,當人們意識到英雄時代充滿殺戮、戰爭,神庇佑的最終結果只能自己承擔。因此,人們開始求尋新的精神寄托,開始了對自然的道德思考。自然哲學是希臘最早的哲學。它雖然以自然宇宙為對象,但是理論意圖卻在于人類社會。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投射”到自然宇宙背景上,自然哲學實質是一種倫理理性。這種倫理理性的形成與希臘城邦的移民社會密不可分。然而這種理性缺乏主體的自我意識,缺少內在的自我約束。因此黑格爾認為:“蘇格拉底以前的雅典人,是倫理的人,而不是道德的人;他們曾經作了對他們情況是合理的事,卻未曾反思到、不認識他們是優秀的?!盵1]43也就是說,他們總是以外在的神諭、法律、宗教、禮儀和風俗作為自己的根據和緣由,從不去反思自己。
希臘哲學在蘇格拉底時代發生了由自然哲學向人的哲學的轉向。蘇格拉底從自身主觀世界中追求內在確定性原則,實現了從倫理理性到道德理性的轉向。黑格爾認為:“雅典公民的精神本身、它的法則、它的整個生活,是建立在倫理上面,建立在宗教上面,建立在一種自在自為的、固定的、堅固的東西上面。蘇格拉底現在把真理放在內在意識的決定里面;他拿這個原則教人,使這個原則進入生活之中?!盵1]90并通過“認識你自己”這樣一種反思方式,通過自我的反思和自我約束,從自己身上尋找一種普遍的確定性的生活原則,探尋生活的意義和真理。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實現了理論理性和道德理性的統一。柏拉圖在自己的對話篇中,把老師蘇格拉底關于美德的理解概括為:“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四大美德。柏拉圖把靈魂區分成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在高揚理性的同時,也不忘感性的作用,認為人的“至善”生活是感性與理性、智慧與快樂協調一致的生活,并提出了“善”的理念論,善的理論所統治的世界才是最真實、最高的存在,并借助人類本性“分有”“善的理念”構建他的等級分工的理想國。這種理想國的狀態實際上就是維護奴隸制統治,是不理想的國家構想。
全面系統論述倫理思想的古希臘思想家是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第一次用實踐概念來分析和反思人類的行為,把人類行為的反思和政治活動歸為倫理學,使倫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古希臘時期,凡是好的、正當的東西都可以歸結為“善”的東西,人們對“至善”的追求是倫理學的最高境界,倫理、道德、政治均統攝在“至善”之下。“至善”是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人對最高的善的追求就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這是需要內心的自我活動,是自我與抽象的道德原則不斷發生關系的過程。
二
在中世紀神學統領一切,可以說,倫理、道德、政治、法律的發展均在神學的統治之下。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人們開始由對天國的關注變成對世俗生活的關注。馬基雅維里提出政治應該擺脫傳統的德性觀點和神學的束縛,以權力替代道德成為政治的基礎。他在《君主論》中提出的“人性本惡”的觀點,“因為一般來說,人類都是忘恩負義、反復無常的,他們妄自追求、偽裝善良,見危險就閃,有利益就上”[2]。由于馬基雅弗里這種對人類道德本性的認識,所以他強調必須要由國家的制度和法律對人的這種趨惡性加以控制和管理。君主作為國家的領導者,是代表整個國家的,他認為君主之為君主有美德更好,但是它的首要任務不是成為一個有德之人,而是要維護自己的政權和國家。馬基雅維里這種“目的決定手段”的理論及現實性和經驗性的研究方法影響甚遠,以至于在科學迅猛發展的16-17世紀,倫理學既在追求事實、注重經驗,也在追求人的理性發展。
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休謨在《人性論》中,反駁了理性不能作為道德區分的來源之后,指出了道德來源于人的情感,提出了一種脫離理性原則的情感主義道德原則。他區分了感性和理性的不同機能,理性主要作用在于發現真偽,從而“真”或者“偽”主要在對實際的符合或者不符合。他說:“理性是,并且也應該是情感的奴隸,除了服務和服從情感之外,再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職務。”[3]453并指出,以情感的快樂與否作為區分道德善惡的基本原則,“心靈的任何性質,在單純的觀察之下就能給人以快樂的,都被稱為是善良的;而凡產生痛苦的每一種性質,也都被人稱為惡劣的”[3]633。也就是說,人們感覺快樂的東西就是善良的,反之就是惡的。顯然休謨的觀點并沒有超出經驗論的觀點,從主觀上來判斷善惡的標準。他的哲學思考脫離了人類現實的社會道德生活實踐。
因此,康德認為,經驗的東西是個別的、偶然的不具有普遍必然性,而理性概念又是空泛的,兩者都不能引出道德的最高原則,而必須挖掘人的理性本質。道德是純粹的實踐理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意志作為人的一種主觀機能它指揮人的行為,但是在意識的世界里邊這個意志有可能受到來自在兩個方面的限制,一個是感性欲望的支配,另一個是純粹理性的根據。自然意志受到外面力量的支配,是一種外在的目的,能思維的意志以人自身為目的實現自我的崇高和尊嚴,它是以一種普遍的理性法則為根據,所以它必須遵循的是道德律或絕對命令??档抡J為,道德不存在是或不是的問題,而是應該或不應該的問題。是人的理性為自己立法,不是外在之物為人立法。“實然”與“應然”的完全割裂,使康德的道德法則與現實生活脫離,成為一種抽象的形式主義的東西。
黑格爾對康德道德哲學的合理性與局限性加以批判和改造。人作為道德的行為主體,道德不能停留于人的自我意識與行為的客觀性的鴻溝上。他區分了道德和倫理,黑格爾認為,道德也是一種法或一種權利,是一種主觀意志法,是一種“應當”的東西。但是真正的應當在現實中只有在倫理里面才能實現。在黑格爾看來,倫理是體現在外的,主觀的道德把它實現出來,把它變成一種制度,變成一種好的制度,那就是倫理。黑格爾用絕對理念代替了康德的實踐理性,并把道德置于歷史辯證體系中。黑格爾在純粹理性的基礎上實現了倫理和道德的統一。
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在倫理與道德關系上的貢獻是建立了外在倫理理性與內在道德理性的辯證統一關系。在黑格爾看來,如果道德不以倫理為基礎,那么這樣的道德就是抽象意義上的、形式主義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要想獲得真正的自由,必然向倫理階段過渡,只有這樣,道德才能在倫理階段獲得客觀基礎,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同時,馬克思十分重視黑格爾在辯證法上的重大貢獻,他說:“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辯證法,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偉大之處首先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可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者的結果?!盵4]然而,我們也清楚地看到,黑格爾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以抽象的無人身的理性作為主體,這種形式上的“絕對精神”并不具備現實的人的機能,這種在純粹理性基礎之上的倫理與道德的統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費爾巴哈反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以及宗教神學,他“不滿意抽象的思辨而喜歡直觀”[5]56。費爾巴哈認為,人是同時兼有物質和精神、靈魂和肉體、思維和存在的實體。人是自然的產物,人是可以認識自然的。他把感性人、人的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當作他的理論的基本原則,在感性自然人的基礎上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性。然而,費爾巴哈的認識論從人本學的唯物主義出發,他不是把人看作社會的人,而是看成抽象的、生物學上的“人”。馬克思在充分肯定了費爾巴哈的歷史功績的同時,對他的局限性進行了深入的揭示。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5]54費爾巴哈的哲學根本局限在于它的直觀性,以感性方式建立抽象的倫理學。
三
馬克思通過對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批判,吸收費爾巴哈的感性思想,以此來克服黑格爾的抽象理性的局限性,吸收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來克服費爾巴哈感性直觀的局限性。馬克思說:“被抽象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6]現實的自然界只能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5]77。這一切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主宰或是自我意識形成的,而是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生成的結果。人的感性活動是感性世界的基礎,離開了人的感性活動自然界就又是抽象的,非現實的了,因此,只有在感性活動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倫理和道德的真正合一。
馬克思倫理學不再從某種道德觀念出發去研究道德問題,而是從社會的客觀存在和社會的道德生活事實出發去研究道德問題;不是把主觀構想出來的某些道德訓誡強加給社會和個人,而是在社會歷史中來考察、展現人的感性的實踐活動。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然而在以私有財產為前提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變成了異化勞動。因此只有揚棄這種異化,才能解決利已主義與平等之間的矛盾。因此,只有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消除資本的限制,實現自由人的自由聯合。
因此,馬克思指出,道德作為人的一種內在本質力量是在實踐基礎上生成發展的。道德是與人類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歸根到底是生活實踐的產物。倫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在實踐基礎上道德觀念外化的產物。以道德為核心的人類倫理活動是現實的人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所從事的現實的活動,這種實踐活動的歷史性必然會導致人類倫理觀念、倫理規范等的不斷更替與生成。人的實踐不可能由一套永恒不變的道德規則、倫理規范來加以指引。馬克思不僅剔除了以往傳統倫理學中倫理的絕對化、形式化、既定化的弊端,而且使倫理的發展展現為一個能動的、不斷超越的歷史性過程,為我們挖掘倫理產生的現實條件、謀求倫理的不斷變革提供了廣闊的理論空間、豐富的現實資源與可能的探索路徑。
馬克思的倫理思想對我國道德建設和教育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不單單要經濟的發展,更要求社會的公平、正義和道德的力量。我們的道德建設要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堅持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的道德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實踐第一,并有效地利用豐富的優良道德傳統,注重道德建設的實踐性。同時要在社會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中研究道德的演變規律,站在理論高度上超越現實的局限性,為無產階級的利益、為全人類的解放、為個人全面發展而努力奮斗。
[1]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
[2]馬基雅維里.君主論[M].潘漢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80.
[3]休謨.人性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5.
【責任編輯 趙 偉】
B82-09
A
1674-5450(2014)04-0039-03
2014-02-08
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JGZXS1145);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1CZZ038);遼寧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基地課題(ZTS201304);沈陽師范大學第六批教改項目(JG2012-YB073);沈陽師范大學“青藍工程”項目
劉麗,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