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桂曉
近六年來大陸基督教醫療事業研究述評
牛桂曉
作為傳教事業的一部分,基督教(主要是指基督新教,不包括天主教和東正教)在華醫療事業頗具規模,對近代中國影響深遠。對基督教醫療事業的研究,近幾年來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研究的內容豐富多樣,研究視角和方法也不盡相同,相關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基督教醫療事業的研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基督教 醫療事業 中國大陸 綜述
基督教醫療事業,主要是指基督教在華所辦的一系列醫療事業,主要包括“教會醫院、診所、教會醫學和護士和助產士等教育、醫學研究、公共衛生、翻譯出版等”[1]。基督教醫療事業雖是近年來基督教史新興的一個專題,但近幾年卻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不僅個案研究成果層出不窮,而且還出版了從宏觀上考察基督教醫療事業的專著。因此,本文擬對近六年來大陸地區基督教醫療事業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簡單的梳理。
就總體性研究來看,李傳斌的《條約特權制度下的醫療事業: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研究1835—1937》[2]一書,全面系統地考察了近代基督教醫療事業。作者不僅介紹了基督教醫療事業在華的演變歷程,同時還考察了基督教醫療事業對近代中國政治、中西文化交流、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等所產生的影響,并肯定了基督教醫療事業在中國醫療現代化乃至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劉天路的《身體·靈魂·自然:中國基督教與醫療、社會事業研究》[3]一書輯選了山東大學召開的同名學術會議的相關論文,圍繞近代以來基督教對于中國醫療事業的作用與影響展開,包括基督教與晚清西方醫學的傳播、傳教士與中國醫療事業、基督教與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疾病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課題。馬光霞的碩士論文《處境與發展——民國初年基督教在華醫療衛生事業述論(1912—1927)》[4],運用處境化的理論對新教傳教士在民國初年最復雜的社會政治背景下所進行的醫療衛生事業進行了由遠及近、由面及點的考察梳理。李欣的碩士論文《基督教在華婦女醫療事業研究(1840—1949)》[5],對中西醫發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梳理和比較,分別概述了基督教會派遣傳教醫生來華開辦婦女醫院、建立女子醫學校、培養女子西醫人才和翻譯西方醫學書籍等活動,分析了基督教會在華進行婦女醫療衛生事業的影響,從而加深基督教會在華婦女醫療衛生事業的認識。顧衛民的《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6],則是一部對近代以來基督教在華傳播史研究的總結性著作,在第九章對基督教的各類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字出版事業作了介紹。
就專題研究來看,對教會醫療事業主要涉及的醫療傳教士、教會差會、公共衛生事業、護理教育、教會醫院和醫學院校、區域教會醫療事業、中西醫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學術成果。
關于醫學傳教士,學者們分別作了群體性研究和個體研究。群體研究方面,李傳斌在《醫學傳教士與近代中國禁煙》[7]一文中,對醫學傳教士的禁煙活動進行了考察,認為醫學傳教士因其獨特的身份和職業在近代中國禁煙運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胡成在《何以心系中國——基督教醫療傳教士與地方社會(1835—1911)》[8]一文中,則從醫學傳教士與地方社會的關系出發,認為醫療傳教士在中國社會取得成功,并非僅由于西方近代醫學在治療方面的優越及其個人的奉獻精神,還在于中國作為一個高度世俗化的社會,普通民眾的質樸、良善和地方社會的慈善傳統。同時,中國地方社會和普通民眾對基督教醫療傳教士的接納和善待,深刻影響到這些隨不平等條約而強行闖入的西方人對中國社會的重新認識和文化反省。個體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伯駕、雒魏林、德貞等影響力較大的醫學傳教士。如顏宜葳的《伯駕在新加坡的醫療活動與早期教會醫院的建立動因》[9]、高晞的《德貞與中國醫學早期現代化》[10]、韓清波的《傳教醫生雒魏林在華活動研究》[11]等。此外,隨著史料的發掘和區域研究的興起,一些長期受到忽略的醫學傳教士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陳兆肆在《借醫布道:走在醫療與傳教之間》[12]一文中就介紹了蘇格蘭傳教士杜格爾德·克里斯蒂在奉天三十年的豐富而傳奇的醫療傳教經歷。
關于教會差會,畢曉瑩在《美國公理會在太谷的醫療活動》[13]一文中介紹了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在太谷從事醫療活動,開辦診所醫院,施醫舍藥的情況。周玲、唐靖在《伯格理及循道公會在昭通所做公益事業論述》[14]一文中,介紹了循道公會在昭通及附近地區所做的公益事業,涉及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改良等多個方面。此外,學者們在研究美國南浸信會、英國浸禮會、美以美會、美北長老會、英國圣公會、美國公理會、加拿大長老會等教會差會在華活動的文章中,對他們在中國開展的教會醫療事業有所介紹[15]。
關于公共衛生,劉桂奇在《近代廣州公共衛生事業的發軔》[16]一文中認為醫療傳教士建立的新式醫院及其醫療隊伍從醫療制度層面推動了廣州醫療衛生事業由傳統向近代的轉型。張玲在其《抗戰時期教會衛生力量參與公共衛生事業考察——以四川省為例》[17]中認為抗戰時期四川教會衛生力量參與公共衛生事業是一種政府在公共衛生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向教會“借力”的行為,而教會衛生力量對公共衛生的參與主要表現在疫病防控、空襲救護、醫藥治療三個方面,這緩解了民眾醫療衛生需求與公共衛生服務供應不足之間的矛盾,但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變化,這一歷史現象逐漸走向衰落。
在護理教育方面,馮秋季在《近代豫北加拿大醫學傳教士護理教育述論》[18]一文中認為借醫傳教的實際需要,使加拿大傳教士邏輯性地選擇了護理教育。他們根據近代中國既有規范和豫北民情,設計了男女兼收的學校專門教育、委托培養、實踐培訓等教育模式。而這種獨特的教學設計不僅為其贏得了宗教傳播的合理平臺,也為當時和當今的護理教育提供了借鑒之資。
在教會醫院、醫學院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梅凱的《蘇州博習醫院早期歷史研究(1883—1927)》[19],就以蘇州博習醫院為對象進行了個案研究,從社會史、醫學史和基督教史多角度考察了博習醫院在近代蘇州的早期發展及其歷史地位。袁媛在《“南湘雅,北協和”:我國早期的教會醫學校》[20]一文中,以“南湘雅,北協和”為例,總結了早期這些學校的辦學特點。李愛華在《教會大學與近代中國醫學體制化》[21]一文中,分別從教會大學與近代中國醫學教育、教會大學與近代中國醫學交流和研究、教會大學畢業生與近代中國醫學體制化三個方面,對教會大學在近代中國醫學體制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進行了系統考察。也有文章對近代中國教會醫院的個案研究和區域性的教會醫院的總體性研究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如蘇全有、鄒寶剛的《對近代中國醫院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22]。
在區域教會醫療事業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并已有專著面世,即鄧杰的《醫療與布道:中華基督教會在川康邊地的醫療服務研究》[23]一書。該書研究了1939年至1955年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邊疆服務運動中的醫療衛生服務,以及與之相關的福音傳播即醫療衛生研究工作。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論文對近代河南衛輝、豫北、廈門、川康民族地區、宜賓、西北、河北、新疆、東北等地的教會醫療事業有所論述,這些文章考察了近代本地區教會醫療事業的發展,或微觀地概述了本地教會醫院的情況[24]。近年來還有相當一部分博碩士學位論文對區域基督教醫療事業進行了一定的考察,例如李娜的碩士論文《基督教會醫療事業與近代河南社會》[25],對基督教在河南的醫療事業做了一個整體的描述,并從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教會醫療事業對近代河南醫學,以及對河南民眾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影響。邱廣軍的博士論文《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東北社會(1866—1931)》[26],在其第五章《近代東北地區的基督教醫療事業》,分析了基督教在近代東北地區發展醫療事業的原因,介紹了基督教在近代東北地區開辦的主要醫療事業,探討了基督教醫療事業對近代東北社會產生的主要影響。張小群的《基督教與清末民初的海南社會》[27]、于建波的《近代基督教在山東的傳教史研究(1860—1937)》[28]也在其部分章節探討了基督教醫療事業在當地的發展及其影響。總的來說,區域基督教醫療事業研究還相對薄弱,目前研究不應只是簡單介紹基督教醫療事業在各地區的發展情況及其影響,而且也要注意教會醫院與當地社會的互動,如當時的社會精英以及普通民眾是怎樣看待教會醫療事業的等等,這些都有待于學術界不斷的加強和開拓。此外,教會醫療事業的一般性研究在一些宗教史、通史、專門史著作中都有所體現,如楊齊福的《近代福建社會史論》[29]一書在第四章探討了基督教會對近代福建醫療事業的影響,楊天宏的《救贖與自救中華基督教會邊疆服務研究》[30]也涉及教會醫療事業在川康地區的發展和基督教福音傳播。
關于教會醫療事業的社會影響,目前的研究不僅在中西醫在文化交流及醫學現代化上,而且對其與近代中國政治、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的關系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從中西醫文化交流及中國醫學現代化的角度來看,陶飛亞則在《傳教士中醫觀的變遷》[31]一文中,梳理和考察了西方醫學背景下的傳教士在語言、知識結構及民族文化感情的差異中,如何看待中醫和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中的醫療理性及其現代化,并特別關注了其認識的變化及原因。孫希磊的《基督教與中國近代醫學教育》[32]一文則通過對傳教士在中國進行西醫傳播的歷史概述,認為在西醫傳播的過程中,近代醫學教育體系隨之形成。張曉麗的《論近代來華傳教士對衛生學的傳播及其影響》[33]和吳義雄的《晚清時期西方人體生理知識在華傳播與本土化》[34],則分別論述了傳教士對衛生學及人體生理知識的傳播。潘榮華、楊芳在其《晚清醫學傳教的空間轉換與現代傳播工具的崛起》[35]一文認為,傳教士有感于中國人信醫不信教的嚴峻現實,部分傳教醫生積極轉變角色,努力拓展傳播空間,興建院校,譯書著說,特別是利用報刊這種新型輿論空間,從而開創了西醫東漸的新局面,在我國近代西醫傳播史上產生深遠歷史影響。在研究教會醫療事業對近代中國政治、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的影響方面,陳雁在其《西方醫學在近代中國傳播的社會效應》[36]一文中,通過考察西方醫學在清末民初傳入中國時的途徑,最初人們對這種新興醫學的態度和認識過程,以及后來的發展狀況,從文化傳播、社會經濟、國家政治的視角,論述了西醫傳入中國后所引發的醫學體系、醫療事業、醫藥商界的利益紛爭和外交政治諸方面的變革,從而認識西方醫學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郝先中、朱德佩則在其論文《清末民初中國民眾西醫觀念的演變與發展》中探討了近代以來中國民眾在接納西醫過程中的心理流變、時空差異及文化根由。
筆者對教會醫療事業從一般性研究和專門研究兩方面進行了梳理,可知此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成績喜人。不過,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其背后所潛藏的問題與不足。
首先,在理論運用方面可以說學界開始了一定的關注,如馬光霞就運用了處境化的理論對新教傳教士在民國初年最復雜的社會政治背景下所進行的醫療衛生事業進行了考察梳理,高晞則運用了傳播學,從傳播者的角度研究了這項文化傳播活動。但總體看來,理論的運用問題在醫療傳教事業仍然不足。大多研究成果只是對于現象的平鋪直敘以及史料的羅列堆砌,我們應更多的透過淺顯的現象看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注重歷史事件對于社會的作用與影響,這就需要對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和統計學等社會科學理論充分運用。
其次,研究狀況的不平衡。研究狀況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研究對象不平衡、研究時段不平衡、研究區域不平衡。就教會醫院而論,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大城市的醫院,對于眾多中小城市的研究卻相對薄弱。研究時段的不平衡體現在主要是清末民初這段時間教會醫療事業狀況的研究,而對于民國后期直至建國初期的研究少之又少。研究區域的不平衡體現在研究對象大多是沿海發達地區,而對中西部地區的教會醫療事業缺乏深入的探究,因此無法反映近代中國整體的教會醫療事業。
再次,研究資料方面。史料在史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性毋庸贅言,而近代教會醫療事業領域現成的史料微乎其微,并不是此領域尚無史料,只是缺乏細致入微的搜集與整理。近代教會醫療事業的資料大多零散的見于地方志、地方年鑒、報刊雜志、教會檔案等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大致基于以上研究資料。因此,教會醫療事業的研究亟待相關人員對資料進行系統的整理。
總體來看,近代中國教會醫療事業的研究還有待于向更高的層次和水準推進,只有在上述研究理論、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資料各方面均提高的前提下,該領域的研究才能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1][2]李傳斌.條約特權制度下的醫療事業: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1835—1937[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19.
[3]劉天路.身體.靈魂.自然 中國基督教與醫療、社會事業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馬光霞.處境與發展——民國初年基督教在華醫療衛生事業述論[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8.
[5]李欣.基督教在華婦女醫療事業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6]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李傳斌.醫學傳教士與近代中國禁煙[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0,(2):60-68.
[8]胡成.何以心系中國——基督教醫療傳教士與地方社會(1835—1911)[J].近代史研究,2010,(4):16-34.
[9]顏宜葳.伯駕在新加坡的醫療活動與早期教會醫院的建立動因[J].中國科技史雜志,2013,(2):159-172.
[10]高晞.德貞與中國醫學早期現代化[D].南京: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11]韓清波.傳教醫生雒魏林在華活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2]陳兆肆.借醫布道:走在醫療與傳教之間[J].社會科學戰線,2010,(7):121-125.
[13]畢曉瑩.美國公理會在太谷的醫療活動[N].團結報,2012.
[14]周玲,唐靖在.伯格理及循道公會在昭通所做公益事業論述[J].學術探索,2012,(7):136-140.
[15]畢曉瑩.沖擊與融合:美國南浸信會與近代膠東社會變遷初探[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1,(3):64-68;張德明.沖擊與調適:義和團運動前后的英國浸禮會在山東傳教事業[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1.56-61;黃志繁.近代基督教新教江西美以美會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2008.98-104;鄧云.近代美北長老會在煙臺傳播文明活動初探[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142-144;谷雪梅.近代英國圣公會在浙江的傳教活動[J].歷史教學,2009. 48-52;邵金遠,楊小明,高策.醫學傳教與西方醫學在中國的本土化——以近代豫北加拿大長老會醫藥傳教為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9-14.
[16]劉桂奇.近代廣州公共衛生事業的發軔[J].歷史教學,2009,(2):26-32.
[17]張玲.抗戰時期教會衛生力量參與公共衛生事業考察——以四川省為例 [J].醫學史研究,2009,(2): 70-77.
[18]馮秋季.近代豫北加拿大醫學傳教士護理教育述論[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2,(4):317-319.
[19]梅凱.蘇州博習醫院早期歷史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0]袁媛在.“南湘雅,北協和”:我國早期的教會醫學校[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0.74-80.
[21]李愛華.教會大學與近代中國醫學體制化[D].太原: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2]蘇全有,鄒寶剛.對近代中國醫院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南京中醫院大學學報,2011,(1):30-37.
[23]鄧杰.醫療與布道中華基督教會在川康邊地的醫療服務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4]馮秋季.“療靈”與“療身”:近代加拿大傳教士在衛輝的借醫傳教[J].史學月刊,2010,(4):57-68;馮秋季.加拿大傳教士與近代豫北醫學話語權的進與退[J].宗教學研究,2011,(3):124-129;王日根.從西人記述看晚清廈門的日常衛生與醫療 [J].社會科學,2012,(9): 144-153;鄧杰.基督教與川康民族地區西醫業的興起[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1,(6):133-140;李玉芳.基督教與近代宜賓醫療事業[J].宜賓學院學報,2009,(10): 25-28;尚季芳.亦有仁義:近代西方來華傳教士與西北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J].西北師大學報,2011,(2):108-115;李曉晨.近代西方傳教士在河北地區的醫療衛生活動 [J].河北學刊, 2012,(5):70-74;何榮.近代西方傳教士在新疆的慈善救助活動[J].新疆社會科學,2009,(6):120-140.
[25]李娜.基督教會醫療事業與近代河南社會[D].開封: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6]邱廣軍.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東北社會(1866—1931)[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27]張小群.基督教與清末民初的海南社會[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8]于建波.近代基督教在山東的傳教史研究(1860—1937)[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9]楊齊福.近代福建社會史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0]楊天宏.救贖與自救中華基督教會邊疆服務研究[M].北京:三聯書店,2010.
[31]陶飛亞.傳教士中醫觀的變遷[J].歷史研究, 2010,(5).
[32]孫希磊.基督教與中國近代醫學教育[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8.133-137.
[33]張曉麗.論近代來華傳教士對衛生學的傳播及其影響[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5):196-197.
[34]吳義雄.晚清時期西方人體生理知識在華傳播與本土化[J].中山大學學報,2009,(3):78-94.
[35]潘榮華,楊芳.晚清醫學傳教的空間轉換與現代傳播工具的崛起[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93-99.
[36]陳雁.西方醫學在近代中國傳播的社會效應[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1.58-61.
[37]郝先中,朱德佩.清末民初中國民眾西醫觀念的演變與發展[J].史學月刊,2010,(8):115-120.
牛桂曉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碩士研究生
(責編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