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
接受理論對社會穩定觀教育的啟示
魏冉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穩定問題凸顯,人們對社會穩定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所以,如何進行社會穩定觀教育,如何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社會穩定觀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接受理論為社會穩定觀的教育提供了可借鑒的觀點和方法,從社會穩定觀教育的接受者的角度,通過對接受者的接受態度和過程的研究,達到良好的社會穩定觀教育效果。
接受理論 社會穩定觀 社會穩定觀教育 啟示
在社會轉型期,國家、社會、個人關系被重塑,利益群體大量涌現,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日趨加劇,社會穩定問題凸顯。穩定的社會環境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必須對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科學、有效的社會穩定觀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必然會出現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社會穩定觀教育的問題,只有受教育者真正接受了社會穩定觀的相關教育,并將其內化整合為自己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穩定觀的教育才算是成功。受教育者的接受問題,是提高社會穩定觀教育的成效和促進社會穩定觀教育科學化的生長點。“接受”是“教育”的實現,接受環節決定著社會穩定觀教育的成敗,如何借鑒接受理論的觀點和方法,幫助受教育者接受社會穩定觀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從而帶動社會階層的分化和社會結構的變遷,必然會引起社會的矛盾和沖突,造成社會不穩定。社會穩定可以概括為“社會系統各個要素之間為保障社會的良性協調持續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穩定運轉的狀態與通過人們的自覺控制、協調而形成的一種相對平衡的結果”[1]。也就是說,社會穩定既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又是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人們自覺調控的結果。因此,可以通過對人們進行社會穩定觀教育的形式,促使作為主體的人形成科學的社會穩定觀,理性對待社會不穩定因素,自覺對社會生活進行有效調控、自覺維護社會穩定。
社會穩定無法擺脫主觀性,同時社會穩定也具有動態協調性,現代性的穩定是動態過程中和發展過程中的平衡,并通過持續不斷的調整來維持新的平衡。與此相適應的現代社會穩定觀應該“秉承發展中的問題要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的理念,以發展的眼光,動態的理論看待穩定”[2]。社會穩定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樹立起科學的社會穩定觀,并將其內化到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中,形成某種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社會穩定觀的教育主體是多樣的,包括政府、學校、社區、工會、單位及社會組織等,要充分發揮各類社會主體的作用,運用不同的教育載體,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崗位職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追求的受教育者群體,科學、合理地設計教育方法。
社會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多,社會沖突不斷發生,迫切要求對社會各個階層進行社會穩定觀教育。如何提高社會穩定觀教育的成效,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是當前的關鍵問題。那么解決教育的效果問題應該從何著手呢?有人認為首要的是改變社會穩定觀教育的內容和方式等,這是有道理的,但應該根據什么原則來加以改變呢?這就需要回到受教育者方面找切入點,從考察受教育者的接受特點和研究其接受社會穩定觀教育的過程入手。
社會穩定觀教育是一種教育活動,教育活動的要素和結構,與接受活動的要素和結構有重合之處。接受系統由傳導者、接受主體、接受客體、接受媒介、接受環境和接受過程組成。其中,傳導者相當于教育者,接受主體等同于受教育者,接受客體與教育的內容相對應,接受媒介就是教育手段,接受環境也就是教育環境,教育的過程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過程是一致的。
從接受學的角度看,對接受客體的接受活動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對科學認識成果的接受,如對科學命題、科學概念、科學知識等的接受;二是對價值認識成果的接受,如對善惡、美丑等價值觀念、價值準則、價值導向的接受。從根本上說,社會穩定觀教育主要是第二個方面,即價值認識方面的接受,社會穩定觀教育接受活動是接受主體與環境、教育、社會穩定觀教育信息之間的能動活動,這種活動是接受主體出于自身需要,在環境的作用影響下對社會穩定觀教育信息進行反映、選擇、整合、內化、外化多環節構成的、連續的、完整的過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樹立起科學的社會穩定觀,將其內化到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中,形成某種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并外化為行為習慣和行為方式。但是,社會穩定觀教育也具有不同之處,它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社會政治傾向性,不具有通常人們所認為的直接實用價值。因此,不能簡單套用接受理論,要借鑒接受理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來進行具體的研究和應用。
接受理論對傳導者、接受主體、接受客體、接受媒介、接受環境和接受環境六項要素及其關系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觀點和方法,這些對社會穩定觀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的價值。
第一,重視發揮接受者的主體作用。
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必須以人的穩定和發展為基礎,社會穩定觀教育也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把接受者作為主體,通過調動接受者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實現社會穩定觀教育的目標。例如,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穩定觀教育時,既要引導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對待社會穩定問題,也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通過對時事政治事件的分析和討論,提高大學生的政治敏感性,培養大學生分析社會事件的正確判斷力,樹立理性科學的社會穩定觀。
不重視發揮接受者的主體作用,教育的內化過程就難以完成,思想觀念的轉化也無法實現。社會穩定觀的教育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要把教育的自我教育結合起來,發展接受者的主體意識,激發接受者自我教育的要求,將被動接受轉化為自我要求。同時,把受教育者作為主體,就要增強教育者的服務意識。教育是一種指導,也是一種服務。這并不會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只要教育者教育方法得當,傳授的內容大家喜聞樂見,就會使受教育者發自內心地尊重教育者,信服教育者。
第二,重視接受主體接受圖式的健康發展。
在進行社會穩定觀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或是接受主體并不是消極地接受這些觀念,而是這些觀念通過接受主體接受圖式的選擇,在同化的作用下被納入接受主體中去。施拉姆曾有這樣的描述:“傳播被視為魔彈,它可以毫無阻攔地傳遞觀念、情感、知識和欲望。”[3]認為接受者就是一個固定不動的“靶子”,而傳播卻具有強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可以把各種思想、感情和知識灌輸到人們頭腦中。這個理論顯然是片面的,對于接受者樂于接受什么和抗拒什么,與接受者的接受圖式有關。
接受圖式是接受主體基于人生經驗和已有觀念轉化而來的,是接受主體進行接受時所必需的現實的內部準備狀態和主體性條件。接受客體在接受過程中要受到接受圖式系統的“篩選”,那些在接受圖式看來不合適的信息被篩選掉,適應的則被留下來供接受主體容納接收。正是在這樣的作用下,要使社會穩定觀教育的正確信息被接受,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健康的接受圖式,形成包含社會主導價值的接受圖式。社會穩定觀教育的材料應該既包含新的知識和信息,又與接受主體的接受圖式相關,能使接受主體容易接受新內容,并積極內化。教育材料的準備要細化、有序、普遍而又豐富深刻,這樣可以使接受主體接受的更快。
第三,高度重視接受主體的需要。
研究接受主體的需要是提高社會穩定觀教育接受效果的出發點,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自身需要的驅動下進行的。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人有了某種需要,就會產生一種滿足該需要的主觀愿望——動機,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所以充分了解和重視接受主體的需要和動機,對于激發接受主體的行為積極性,優化社會穩定教育接受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在進行社會穩定觀教育的過程中,要首先分析和研究接受主體不同的需要和動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在對農民工進行社會穩定觀教育的時候,就要考慮到他們的知識需要和心理需要,考慮到他們的學習和接收能力的差異,制定較為簡單、易懂和實用的教育內容,可以采用觀看教育片、宣講等直觀的教育形式。照顧到接受主體需要的差異性,就要求教育者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準確地把握受教育者的需要所在,才能真正提高社會穩定觀教育的效果。
第四,要研究接受主體的接受心理。
接受心理紛繁復雜,不僅受生理條件的制約,而且受社會條件的影響,涉及到注意、記憶、思維等智力因素和情感、需要、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接受動機的產生、接受態度的形成和接受過程的選擇都是以接受心理為先導的,所以,社會穩定觀教育效果的優化,也應該以研究接受主體的接受心理為基礎。
接受心理主要有選擇性心理、崇尚權威心理、從眾心理、定勢心理、求新心理、求實心理、逆反心理等七種。在社會穩定觀教育中,從眾心理、求實心理和逆反心理需要高度重視。在社會生活中,接受主體會自覺不自覺地跟從多數人的行為,以尋求安全感和社會認同感,所以當科學的社會穩定觀被一較大群體接受時,其傳播力和影響力就會增大。崇尚實際、實在,厭惡空話、套話,也是接受主體的一大心理特征。這就要求社會穩定觀教育克服虛假性、克服空洞說教和形式主義,理論聯系實際,貼近社會生活,緊緊把握住人們的關注點進行理論教育和精神激勵。在進行社會穩定觀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研究接受主體的接受心理,還要研究其不接受心理,即逆反心理。在接受與不接受之間并沒有一道鴻溝,在教育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接受主體的心理波動,及時調整教育的方式,保證教育的效果。
[1]鐘俊生,趙洪偉.維護社會穩定理論與實踐研究[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1.3.
[2]蔣占峰,朱媛.當代大學生社會穩定觀教育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308.
[3]張隆棟.大眾傳播學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15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魏 冉 河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 高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