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媛 董芳
淺談釋道二教在晉城的流傳分布
董 媛 董芳
通過分析佛教、道教在山西晉城的流傳、分布,考證宗教在這個地區的悠久歷史和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希望能對今日晉城旅游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晉城 佛教 道教 旅游
晉城市地處山西東南部,太行山南端,為三晉大地通向中原的要沖,史稱“河東屏翰,冀南雄鎮”,其地理坐標在東經112度32分—113度14分,北緯35度12分—35度42分之間。東臨陵川縣,西接陽城、沁水縣,北靠高平縣,南與豫北的濟源、沁陽、博愛、修武、輝縣相毗鄰。全市東西寬約62.75公里,南北長約58.85公里,總面積2181平方公里,是我國人類開發最早的地方之一。境內發現的高都等人類遺跡證明早在兩萬年以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在遠古堯、舜、禹時,晉城為冀州之地,且處在“帝都畿內”。“春秋時,晉城屬晉國,戰國時,晉城初屬魏,后屬韓、趙,爾后屬秦,秦漢時,晉城屬上黨郡,北魏置建州,后改澤州,其間或曰丹川郡,或稱高都郡、高平郡。唐高祖武德元年,以丹川置晉城縣,為稱晉城之始,唐武德九年,縣城始移至今地,唐貞觀元年,移澤州來治,此后直至民國廢州、府之前,晉城縣一直是澤州州、府的治所。明洪武元年曾省縣入州,清雍正六年澤州升府,改晉城為鳳臺縣。”[1]民國二年,稱晉城縣。1983年撤銷晉城縣,設立晉城市。
該地域有久遠的歷史和豐厚的人文底蘊,經筆者初步考證,佛教和道教在此地的流傳線索較為清晰完整。下文就簡單介紹一下佛教和道教在晉城的流傳情況及遺址分布,以期為晉城現在大力推行的旅游強市計劃提供一點參考和幫助。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迄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漢代是佛教的初傳階段。魏晉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南北朝時期,由于得到了王朝勢力的支持,而有了更大的發展。這個時期,佛教是以大小二乘并弘,經、律、論三藏共宣[2]。
佛教傳入晉城,遠在北朝之前,北齊時高僧曇始在硤石山建藏陰寺,在青蓮寺東2.5公里處,講《涅磐經》,有“野雉來聽,獼猴奉果”的傳說,后傳衣缽于慧遠。慧遠創建青蓮寺為說法道場,有擲筆臺址。隋代大業中,慧遠觀頭陀自終南來,于城南晉普山建靈巖寺,唐李靖提兵過太行,躬親禮謁,深為嘉嘆。唐代僧人慧峰,汝州襄城人,俗姓賀氏,出家石山藏陰寺,著語錄。宋代僧人三寶,大中祥符年間,出家寶山寺,度僧俗千人,大會四方僧眾,講《法華經》。慧覺俗姓金,晉城人,住持開元寺,聚各地僧數十人說法。金代僧人寶寂出家青蓮寺,能文工詩,與僧人洪源同以琴聞名,為僧人慧潮作塔銘,文字古潔。為郡守許安仁所知,稱其通儒理。洪源,俗姓陳,談經名冠一時,慧詮,崞陽人,出家五臺山,住錫琵琶寺,造殿閣二十所,度僧眾千佘人,寫真經679萬字。明代僧人法亮,俗姓崔,澤州人,出家靈巖寺,曾步行至鐘山,造藏經閣,禁足三年,晝夜檢誦不綴,后作石塔藏之。清代僧人月空,俗姓黃,湖廣人,受戒于京都忠寺。后至澤州,正值水患,募修西郭長堤防御,又于崗頭村建成龍華寺,民國間,佛教較前大為衰落,寺院多荒廢。抗日戰爭期間,僧人被迫還俗,新中國成立后,寺院除青蓮寺等數處外,余皆廢,或改做他用。
境內舊時佛寺多,較為著名者有:
表一:材料整理自《鳳臺縣志》(清乾隆四十八年),第七冊,卷十二
以上是晉城市佛教流傳及佛寺分布的具體情況,而另一大支宗教——道教在晉城也有悠久的發展史。
道教實源于道家,及古代以來方士神仙之說,其行皆托于老子。惟其自道教與佛教對抗以后,遂別造起源之說[3]。據《魏書·釋老志》說:“道家之源,出于老子。”[4]單就晉城而言,漢代有稷邱君,武帝時以道術而倍受賞識;呂恭,字文敬,少好服食,在太行山中采藥修道,歸而結茅于城西上町社,建修真觀,死后穴葬;元代有唐純素,住曲河觀,與張崇古皆清苦自持,刻劉長生的白蓮花詩并王純陽等五逸像于石;杜志元,號“通微子”,金末兵亂,出家為道士,到天壇受法于王純陽,邱長生等,太宗三年歸里,舍田宅,建會真觀,李俊民曾記其事。明清以后,道教日衰弱微,道觀多傾頹,唯府城玉皇廟,神南廟等道教廟宇保存較好。抗日戰爭期間,道士被迫還俗。新中國成立后,遂絕跡。
境內舊時道觀較為著名者有:
表二:材料整理自《鳳臺縣志》(清乾隆四十八年),第七冊,卷十二
據光緒年間所修《鳳臺縣志》稱,其時全境的壇、廟、祠、寺、觀、庵、堂等共有346座。幾乎是村村有廟,有寺,這些建筑80%以上為唐、宋、元、明時期所建。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還有40處,其中青蓮寺和府城玉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都遺址、南村二仙廟、西郜村崇壽寺、高都東岳廟、冶底村岱廟、城西并景德橋、城東關景忠橋等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晉城的傳統社會中,除了一些人相信科學不相信鬼神,一些人信仰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外,大部分人是有多神信仰的。遍布全縣的庵觀寺院和大大小小的廟宇,供奉著各種各樣的神靈。人們除了崇拜遠古自然崇拜的諸如紅爺(太陽)、月明爺(月亮)等外,最主要的就是在佛教、道教兩大體系壟斷下的多神崇拜了。屬于佛教系統的有:佛祖、彌勒、觀音、文殊、普賢、十八羅漢、地藏王、閻王、韋馱、四大天王等,屬于道教系統的是:三清、三官、老君、真武、玉皇、呂祖、王母娘娘、文昌、城隍、二仙奶奶等。
總之,各種宗教,雖各歧異,但其根本之點,則實屬一致,皆避惡而趨善。故在傳統社會中,佛教和道教這兩大宗教無論在人們的理念信仰上還是在平常的生活習俗中,都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中國成立至今的幾十年里,隨著科學的發展和進步,人們日益認識到宗教虛無的一面,對兩大教派的信仰逐漸冷淡下來。但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文化是一個整體,包括歷史傳承的諸多方面,我們應該客觀地去分析和認識這些歷史的真實,不能只述一點不及其他,或將其肢解,更不能誤導社會只將其理解為一種片面的負作用。
宗教文化的利用和開發,應該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壯麗的山河,遼闊的國土資源,無與倫比的自然景觀,在實施開發的過程中,宗教界更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價值和地位,因為最富有旅游經濟開發潛力的地區,是景觀秀麗、環境幽雅、人文歷史豐富的地區,這些地區古來又都是宗教歷史文化發育悠久的區域。如晉城的青蓮寺、白馬寺等昔日的宗教圣地,今日已成為吸引廣大游客參觀的旅游圣境,成為支持晉城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支柱。
[1]鳳臺縣志(清乾隆四十八年).翻印.鳳臺縣志(第七冊)·卷十二.湖北印刷廠,1983.
[2]楊曾文.佛教與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3]傅家勤.中國道教史.團結出版社,2005.
[4]魏書·釋老志.中華書局,1974.
董 媛 晉城職業技術學院 講師
董 芳 晉城交通局
(責編 樊 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