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國內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新思考
王曉明
本文從博物館文化產業概念入手,對國內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等進行了分析,并就博物館文化產品、服務,博物館文化產業品牌效應和政策支持、國內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一些可鑒的思路和建議。
博物館 文化產業 發展模式 思考
上世紀中期,文化產業因其巨大的經濟價值、藝術價值和市場前景,就已成為西方國家的主導產業,我國的文化產業則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博物館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公眾走進博物館,拉動了當地的旅游市場;博物館商店的文化產品服務,使自身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2009年國務院頒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提出我國文化產業規劃的發展目標,并要求各級政府以高度的責任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王際歐先生對此下了較為精準的定義:“博物館的文化產業是指以博物館為主要資源的、從事博物館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和服務的一種文化產業。它包括以收藏、展示、傳播、研究等一系列與博物館業務緊密相關的或作為其外延的、或支持和補充性的活動。”
2008年后,隨著國內博物館免費開放,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同時給博物館工作帶來諸多壓力和挑戰。公眾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勢必要求博物館提供更加優質、全面、豐富的服務,為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化前景和重要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呈現出了積極健康、豐富多彩的發展態勢,文化產品已成為博物館陳列展示的延伸,成為教育與宣傳的重要手段。博物館文化產業成為博物館事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成為博物館提供優質服務和獲得公眾認可的重要途徑。經調查,目前國內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特點基本可歸納為:
1.文化產品的種類。主要有圖書類、復仿制品類、文化旅游紀念品類和場地租賃服務類。如上海博物館從圖書開始到高仿復制品制售,再到開設觀眾咖啡廳和餐廳等,隨著文化產品和文化衍生品種類逐漸增多,營業額也翻了好幾番。
2.文化產品的經營模式。主要有內部運營管理式、公司經營運作式和內部管理與公司運營相結合的形式。如湖南省博物館實行兩套體制的管理模式,下設文化產業中心,采用公司經營運作的模式將事業與產業剝離,并對其復制、設計、制作的高仿產品申請專利,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3.文化產業的區域發展。受到區域經濟狀況、經營發展理念、相關配套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呈現東部與中部、西部不均衡的狀況。東部博物館文化產業產值約占全國文化產業總產值的50%以上,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區域的發展則顯滯后。即便是在同一區域、同一省,也受到博物館所處地理位置、當地博物館文化產業政策扶持力度或經營發展理念等影響,導致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均衡。
由前述可見,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仍有諸多問題,如:配套機制滯后、博物館營銷人才缺乏、文創產品缺乏學術性和創新性等。針對這些短板,提出如下思路和對策:
1.豐富博物館文化產品種類,延伸其服務范圍。目前國內博物館所能見到、享受到的文化產業方面的服務,無論是從文化產品的種類,還是從服務的途徑,均略顯單一。在經濟、文化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觀眾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為觀眾提供的服務也應是多元的。
免費開放后參觀人數增加,博物館應考慮開發、銷售的文化產品可兼顧到各層次參觀群體。如過去研發的文化產品大多是館藏珍貴文物的復制品,工藝精湛、包裝精美,多作為貴重禮品饋贈之用,但價格不菲,大眾難以承受;應同時注重開發中低檔的文化產品,豐富產品檔次。近年來,我院開發的方便攜帶的日用小產品,價格低廉,深受公眾歡迎,頗為暢銷。
另外,文化產業的內容也不限于文化產品服務,應延伸到餐飲、娛樂、教育等范疇。如文物鑒定咨詢服務,文物保護修復服務,展覽策劃、制作服務等;將餐飲文化與博物館特色相結合,開設博物館特色的餐廳、咖啡廳;設立博物館專門的教育活動空間,將博物館自成品牌的教育活動持久性地開展下去,相對固定地向公眾開放,供孩子們在娛樂的同時學習知識,增強動手能力等。
2.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發展應順應時代要求。隨著科技發展,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已無法滿足需求。這就要求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通過多種方式讓公眾把博物館帶回家,讓博物館走進公眾家庭。如超越博物館圖書銷售的舊模式,開發博物館數字化產品,將文物知識按專題制作光盤銷售,或通過微信掃描付費方式獲取藏品信息。博物館文化產品銷售服務也要與現代科技接軌,如開設淘寶網店、注冊微淘網絡銷售店等為公眾提供多樣化產品服務,既方便公眾,也節省開發和運營成本。
3.博物館文化產業應打造品牌效應,并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鏈。博物館文化產業應依托館藏資源,確立適合館藏特色的文化品牌。如我院的晉國系列文化產品,包括青銅器、玉器、瓷器等文物復仿制品,已逐漸形成獨特優勢。但目前尚未有博物館文化產品服務榮獲馳名商標等類似榮譽,品牌效應尚未得到更好發揮。其次,國內博物館文化產業鏈尚未形成。博物館雖具備獨家品牌優勢,但其研發、設計和生產的文化產品仍多屬同一類型,若能將資源整合,通過館際合作,采取產品代工、代銷等合作方式,使公眾既能買到所在區域的文化產品,同時也能欣賞到其他區域同類文化產品,并以此形成博物館群體品牌優勢。
4.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政府支持。國內博物館大多屬于公益性質的非營利單位,財政撥款為博物館唯一經費來源,而國家撥款中并無博物館文化產業開發相關支出項目,因此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發展常常捉襟見肘。若能在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稅費減免、允許社會資本注入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發展步伐則可邁得更大。但必須做好社會資本注入后的“權、責、利”明確劃分和有效監管,才能使博物館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真正起到推動事業發展的作用。
博物館的最新定義為:“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盈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博物館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文化特色,她具有事業性和市場性的雙重功能,因此需要每一個博物館人在立足做好公益事業的基礎上,搞活經營,增加收益,發展好博物館文化產業,使博物館最終獲得事業和產業的雙豐收。
[1]國家文物局“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課題研究組.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研究調研報告.新形勢下博物館工作實踐與思考,2010.
[2]文靜.關于甘肅省博物館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思考.文博工作,2010,(4).
[3]游云,劉中剛.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建議.博物館研究,2012,(3).
[4]周婷婷.博物館營銷思維下藏品保護與文化產業開發的關系——以民族專業類博物館為例.中國博物館, 2014,(2).
王曉明 山西博物院
(責編 樊 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