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利萍
(宜興 214221)
紫砂塑器又稱“花貨”,是取材于自然界的瓜果花木、蟲魚鳥獸等模似自然形體的造型,或是在方、圓等幾何形體上進行堆、雕、捏、塑等裝飾的壺藝,品種繁多,名家輩出,精品佳作流傳至今。塑器是紫砂藝苑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較早出現的一種壺器。明代紫砂塑器鼻祖供春的“樹癭壺”便是到目前為止所能見到的最古老、最完美的紫砂塑器,其形體取自大自然古老的銀杏樹的樹癭,壺身呈現七凹八凸的樹皮紋理,壺嘴、壺把自然胥出,妙趣自然天成,被世人稱頌為“脫盡人巧殊眾工,神工鬼斧難雷同”,成為紫砂塑器的經典之作。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紫砂塑器已成為紫砂器型中一種富有特色、極具情趣的藝術品,它從對自然形態的表層模擬,發展到制器尚象、象形寓意,巧妙地把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加以概括、變形,或刪減其形態的次要細節,或大膽發揮進行再創造,從而形成紫砂器型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形式。現以紫砂壺“夏趣”(圖1)為例解讀一下其造型、裝飾及其意趣。
圖1 夏趣壺
一把好壺離不開優美雅致的器型,離不開藝術元素的裝飾,也離不開形式各異的民俗民間風趣,特別是塑器造型和裝飾藝術,講究壺體“身架”的協調、勻稱,裝飾的美觀、大方,而這一切又必須體現在壺器的各個部位,讓其充分形成回味無窮的整體美和藝術美。紫砂壺“夏趣”選用上等的黃金段泥制作,色澤渾樸潤雅;壺身呈仿鼓形,壺肩處略婉轉上揚,壺腹下半部略收斂,圈底;壺流似嬌嫩的葡萄葉卷曲而成,葉脈筋紋形象逼真、清秀飄逸;耳形壺把猶似蒼勁茁壯的葡萄藤,藤紋、疤節清晰可見,提攜得體;一束葡萄藤從把端蜿蜒扭曲至壺身,生機盎然的葡萄葉婀娜多姿、伸展自如,藤上垂掛著沉甸甸的紫紅色葡萄,相映生輝,妙處橫溢;平壓蓋,形似環形的葡萄藤為鈕,蓋面上點綴著由藤鈕蔓延著的葡萄藤須、葡萄葉和紫紅葡萄,展現出大自然一派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縱觀紫砂壺“夏趣”,造型渾樸端莊、圓潤豐盈,裝飾不繁不贅、和諧協調,使人不由得沉浸在美麗優雅、充滿喜悅的田園情趣中,浮想翩翩。
紫砂藝術是意象兼容的藝術,意是抽象的,是創作者的情感;象是具體的,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象兼容則往往會產生“言外之味、弦外之音”的效果,產生心與物的共鳴。尤其是紫砂塑器,無論是自然實物形還是仿真形,都是以自然古樸為基調,并賦予豐富的語言、逼真的形體、含蓄的意蘊,以達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境界,將大自然的生命氣息融入紫砂藝術的靈魂,從而升華紫砂藝術的涵養。江南盛夏,夏荷蕩漾,素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贊譽。常言道:三月是草的天,四月是花的地,每到盛夏秋分,則是一年新鮮瓜果大會師的時節,葡萄、油桃、梨子、黃瓜、金瓜、西瓜等瓜果滿堂,款款色彩濃郁,甘美、肥厚、芳香四溢。南宋詞人辛棄疾在《西江月·月夜行黃河道中》也填下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詞句,呈現出一片盛夏豐收的景象。“夏趣壺”引薦紫紅的葡萄則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因為葡萄為吉祥、美滿和幸福的象征,盛夏季節成串成簇的葡萄體現了豐收的場景,一顆顆晶瑩剔透、芳香甘美的葡萄代表著甜密和美好,也預示著多子多福,寓意人丁興旺。在中華民俗、民間風尚中非常崇拜“圓”,蘊含著“圓滿”、“圓融”、“團圓”之意,圓鼓鼓的葡萄與圓鼓鼓的仿鼓壺體則更是相得益彰,也最能代表人們在獲得豐收后的歡騰喜悅心情。
紫砂塑器創作必須在選料、配色、造型、裝飾和工藝設計、制作上下功夫,必須在型飾相融、意象兼容上花大力氣,只有精益求精地去概括、取舍、夸張、創意,精雕細琢,進行藝術創造,突出其精神,豐富其內涵,才能顯露出作品的特性和特征,才能反映出作者的個性和風格,也才能映射出作品的形、神、氣、韻。